易圖講座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

毛奇齡(1623一1716),字大可,一字齊於。學者稱西河先生,蕭山(今屬浙江)人。康熙己未(1679年)以廩監生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入《清史稿》儒林傳。易學著作今存《仲氏易》十卷、《推易始未》四卷、《易小帖》五卷、《易韻》四卷、《河洛原舛編》一卷、《太極圖說遺議》一卷、《春秋占筮書》二卷。

毛氏《推易始末》四卷,乃取漢魏唐宋以來言《易》及於卦變者,采其說與圖又附以己之折中圖而成書。所謂“推易”,乃本《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一語而來,亦即其《仲氏易》所謂“移易”之義。是書卷一“漢魏晉南北朝唐儒推易遺文(乾至臨)”;卷二“漢魏晉南北朝唐儒推易遺文(觀至未濟)”、“宋李挺之變卦反對圖”、“朱漢上易傳六十四卦相生圖“;卷三“朱文公本義卦變圖”、“元朱楓林十辟卦變圖、六子卦變圖”、“明瞿塘來氏卦綜圖”;卷四“何氏乾坤主變圖”、“推易折中圖”。

毛氏序曰:“因於作《仲氏易》成,取卦變諸圖,匯前儒所已言者,而合之今說,以明千世一揆之意,曰《推易始未》,後之學者可覽觀焉。”是書所采卦變說,有荀爽、虞翻、姚信、乾寶、蜀才、蔡景君、盧氏、侯果及《九家易》諸家,多錄自李鼎祚《周易集解》。所采卦變圖,李挺之《變卦反對圖》及《六十四卦相生圖》出朱震《漢上易傳卦圖》;朱熹《卦變圖》出《周易本義》;《十辟卦變圖》及《六子卦變圖》出朱升《周易旁註前圖》;《來氏卦綜圖》出來知德《周易集注》;《乾坤主變圖》出何楷《古周易訂詁》。

欲明毛氏所作《推易折中圖》,則應先讀其《仲氏易》。毛氏於《仲氏易》卷一本“變易”(“謂陽變陰,陰變陽也”)、“交易”(“謂陰交乎陽,陽交乎陰也”)之義出《伏羲八卦圖》和《伏羲六十四卦圖》。又謂《序卦》用“反易”(“謂相其順逆,審其向背,而反見之”);分經用“對易”(“謂比其陰陽,絜其剛柔,而對觀之”);演易繫辭用“移易”(“謂審其分聚,計其往來,而推移而上下之”)。以“序卦分篇非關秘旨,只一次第焉而已,無他也。夫兩卦者,一卦之析也,覆卦者,變卦重卦之則也。文王就一卦以測兩卦,而即就變卦重卦以推覆卦,故乾坤為變卦,屯蒙為覆卦,需訟為交卦,先以立三易之則,而就其中計之,則變易者八,兼變者八,兼交易者十二,而反易之數成焉。故有合三易而列上經者,泰否是也,此天地之用也,泰否體天地者也。合三易而終下經者,既未濟是也,此水火之用也”之說,而出《文王序卦圖》,又本其“三易”之說,以“無對”、“互對”、“變對”而出《文王分上下篇圖》,並有“蕭漢中作讀易考原,全書專釋上下篇象數名義,論陰陽主客進退贏縮,至數卷合五十餘板,而終不得其要領”云云。卷二則以“三易”中之“移易”之法,分六十四卦為“不易卦”、“聚卦”、“半聚卦(一名環聚卦)”、“子母聚卦(一名子母易卦)”、“分易卦(又名分推卦)”,出《文王演易繫辭圖》,末注云“另有折中圖,見《推易始末》”。毛氏所列之《推易折中圖》,亦既是以“不易卦”、“聚卦”、“半聚卦”等名義所作之卦變圖,與《文王演易繫辭圖》大同小異。其述所立“推易名色”曰:“虞翻解諸卦,亦偶得舊傳,如訟自遁之二三相易,為三來二中,而亦不竟其說。乃當時不立推易名色,且其說雜出,雖未嘗言變卦,雜卦變於其中。致王弼言易,推其說而不盡合,則概掃棄之,而於是辭象變占茫無所據。唐時李鼎祚見當時奉敕撰疏,遵行弼書,急搜虞翻、蜀才諸說,列之卦首,而彼伸此詘,闕略未備。暨五代北宋間,不能行其書。惟陳氏之徒劉牧、李之才輩,稍知其概,私畫之為圖,而誤名卦變,且參以己意補苴所不足。而程頤、蘇軾諸儒在北宋說易家,復以卦變卻之。至南渡以後,有朱侍讀震,力持其說,曾於紹興間輯劉、李諸圖進之御覽。而朱文公熹,則又以彖傳諸辭其不可解處,非卦變不解,極言程氏不取卦變之非。於是就朱震所進圖而恢擴,以盡其變。其於推易秘旨,可謂十得八九矣。惜其圖概從一卦所推,而所著《本義》每卦下已旁及他卦,然究非夫子所云類聚群分之旨,故南渡諸儒雖已遵之若蓍蔡,而終難盡合,疑義多有。元時朱升又復從而參訂之,有十辟卦變、六子卦變之說,此皆得乎漢晉諸儒之各體者。然而六子之說疏焉。至明代來氏知德專以反對諸卦釋夫子彖傳所云,而改卦變曰卦綜,然於彖傳諸辭仍有未合。暨何楷作《周易訂詁》,又稍變其說,以為諸卦俱本乾坤所生,以求合於程氏、蘇氏本乾坤不本他卦之意。然究非了義,總由彖象不明,無所依據,即不能不仍取其說,而再三致意,而不得要領,屢更不定。亦安知夫子大傳明明言之,所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默而成之,存乎其人,原謂其說難傳,當從悟入。而歷漢唐宋元

明,縱橫上下,各欲盡其義,而累求不得,乃不意今日而竟得之也。夫大傳之曰變、曰化,為羲易言之也;其曰遷、曰推,則皆為周易言之也。推、遷者,周易之易也。第夫子贊易,分作三翼,而以雜卦贊反易,序卦贊對易,其於上系、下系則專以剛柔相推作推易之贊,而印之彖、象,質之卜筮,繫辭演繇所至悉合,則夫序卦分篇,皆演易之所偶及,而專以移易一法為彖為象,即曰演易用移易,而不易之義存乎其間,又何疑焉!若夫漢儒諸說暨宋元明諸家圖,本詳載予《推易始末》一書,茲不具述。”毛氏謂宋代以來卦變圖及《序卦》分篇研究諸說皆有其不是處,目的則在於突出自己以所謂“三易”之法而推出的“推易折中圖”、“文王演易繫辭圖”、“文王序卦圖”和“文王分上下篇圖”。四庫館臣《推易始末提要》曰:“朱子謂卦變乃易中之一義,而奇齡則以為演畫繫辭之本旨,未免主持太過。”此評可謂公允。《清史稿·儒林傳》謂毛氏“平生淹貫群書,尤通經學,然好為駁辨,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其《推易折中圖》所用之“聚卦”、“環聚卦”、“子母聚卦”、“分推卦”諸概念,似本《繫辭》“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說而來,然皆不見前人有是說。究其本皆不出卦爻變動之外,“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剛柔相推”即是卦爻之動,“而生變化”則是卦象之變。所以,“推易”亦不過為卦變一家之說而已。如謂只有己圖可用而諸家之圖當廢,則未免自詡過高。

毛氏是書於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圖》後曰:“《本義》卦變全襲此,而序次稍別。”此說則有失朱熹《卦變圖》本旨。李挺之以《乾》、《坤》三交得《復》、《姤》、《臨》、《遁》、《否》、《泰》六卦而變得六十四卦,故楊甲《六經圖》準之衍出《復姤臨遁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圖》(分列六圖),章潢《圖書編》又列《復姤臨遁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圖》(一大圓圖)。

而朱熹《卦變圖》則是以十辟卦參與卦變,其中《夬》、《大壯》、《觀》、《剝》皆有變圖。李挺之以《泰》變得十卦,《否》變得十卦,而朱熹則以《泰》變得二十卦,《否》變得二十卦,全圖重複出六十二卦。所以,不能說其圖是“全襲”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圖》之作。毛氏又於“宋李挺之變卦反對圖”所引朱震“李挺之變卦圖八篇,並六十四卦相生圖一篇,凡九篇,邵康節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忘其名),陳傳於挺之”之說後加按語曰:“李挺字之才,授先天圖於邵雍者。此雲康節之子再傳及挺,不合。當是邵氏之子受於陳四丈,丈受於挺為近是。”朱震原文是“右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圖一篇,通變卦反對圖為九篇。康節之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忘其名),陳傳之於挺之”,依朱震前“右河圖,劉牧傳於范諤昌、諤昌傳於許堅、堅傳於李溉、溉傳於种放、放傳於希夷陳摶”之說理解之,朱震有關九篇卦變圖傳承之說,並非“雲康節之子再傳及挺”。又李之才名“挺之”,並非‘’李挺字之才“。(章潢《圖書編》卷八之圖說曰:“是圖乃康節之師李挺之所傳,河陽陳氏得之康節。”)朱震豈不知李挺之為邵雍之師?恰是有“尤通經學”之名的毛奇齡卻妄言“李挺”。毛氏是書又有“易卦有圖自宋人始”之說,此亦與歷史事實不合。一部《易經》因起《乾》、《坤》終《既濟》、《未濟》之六十四卦圖象系以卦爻辭而成書,《京氏易傳》以八宮世系卦象為序而立說,《易稽覽圖》中已有易卦之圖等等,豈可言“易卦有圖自宋人始”?又毛奇齡於《仲氏易》中謂伏羲“畫卦用變易,重卦用交易”,又以“變易”之義列《伏羲八卦圖》,以“交易’’之義列《伏羲六十四卦圖》,既謂“易卦有圖自宋人始”,則此二圖不當冠以“伏羲”。同樣,其所謂之《文王序卦圖》、《文王分上下經圖》,亦不當冠以“文王”。

毛奇齡為乾嘉學派之先驅,傳說其讀朱熹書時,旁立一草人,上書朱熹之名,每讀到他自己認為有不是處,則對草人鞭搭之。毛氏研經重考據和訓詁,其辨河洛圖書之偽尤為有據,然其辨宋代先天后天諸圖,則多是朱冠邵戴,辨周敦頤《太極圖》,以一幅後出之《太極先天之圖》而謂其源於道家,則不實而近誣。從《仲氏易》和《推易始末》二書來看,毛氏並非摒棄一切易圖,其所出卦序圖及卦變圖,亦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花樣翻新而已。毛氏自恃聰明而過於自詡,則不足取。

分頁導航

易圖講座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