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講座 第29講 明代的易圖——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第29講 明代的易圖——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季本,字明德,山陰人。正德丁丑(1517年)進士,官至長沙府知府。易學著作有《易學四同》八卷、《易學四同別錄》四卷。
《易學四同別錄》前二卷就朱熹《周易本義》九圖、蔡元定《纂圖指要》四圖、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十餘圖及何孟春《易疑》“龍馬真象”等圖辨其是非,又自作《六十四卦圓圖》、《焦延壽卦氣直日圖》等圖以闡述己意。是書可謂自朱熹《易學啟蒙》、《周易本義》問世之後迄乾明代中葉,第一本系統辯證其易圖之易圖學著作。在易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應當予以足夠的重祝。
《易學四同別錄》分“圖文余辯”二卷、“蓍法別傳”二卷。“圖文余辯”內篇以《周易本義》卷首九圖為主並附增衍圖而辯是非,多有近正之論。如,辨《伏羲八卦方點陣圖》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數,亦後人所次,皆非大義所系也”;辨《伏羲八卦次序圖》曰:“太極者,至極之理,而在陰陽之中,舍陰陽不可以見太極,此即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之意也。故言太極者,黨自陰陽中求之。若以太極別立於陰陽之先,而次第生兩儀、四象、八卦如圖所列,則似別有一太極者,幾乎分本末為兩段事矣。……但左右易位,必非伏羲之手筆,且伏羲之意安知不主圓圖,而以震一、離二、兌三、乾四為序乎?蓋圓圖之序,天地自然之運也,此圖則但可以加一倍之法立對待之體,而明易中陰陽互相交易之理,然伏羲畫卦之旨則圓圖盡之,意此圖必後之談數學者所為”;辨《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曰:“今按重卦者,伏羲於一卦之上又加一卦也,如蒙之險而止、豫之順以動也,貞為卦之體,悔為卦之用,故內卦一定而不可易,外卦則隨寓變通者也”,“八卦之上重加八卦為六十四卦,皆伏羲時所有,而其名亦自伏羲命之。……非至文王而始加也,既有重卦,則必有名,否則所值之卦,指為何物以教民耶?但此圖則未必伏羲所畫也”;辨《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曰:“方圖則後人數
學之別傳也……此豈伏羲之宗旨哉!故知此圖皆後人所為也”;辨《文王八卦次序圖》曰:“文王當亦未有此圖”,“邵子以此為文王八卦入用之位、後天之學,謂後天八卦之用在此,非以此為後天八卦也。文王之用本與伏羲合一,豈得於伏羲卦外別立一義哉?此圖亦後人所為,故世無傳焉,而諸家皆無此圖,惟《本義》以之列於九圖耳”;辨《文王八卦方點陣圖》曰:“文王時本無此圖,亦無此名`……後天之序,不過舉一以見其餘,而義亦無他說矣,何必為圖以列一定之位哉”。季氏因邵雍《先天圖》六十四卦圓圖之卦氣流行而主其序數為“震一、離二、兌三、乾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說(按:邵雍有“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之說是本“圓者數之,起一而積六”說而發),並以此說而自作《六十四卦圓圖》,曰:“此圖八貞卦惟以震一、離二、兌三、乾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序,悔卦之加,序因貞卦可也,何必別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而陽左陰右逆順異施哉?”此亦為有見於邵雍就六十四卦圓圖說“逆知四時之謂也”之義。又就胡一桂所列《文王十二月卦氣圖》,辨曰:“此圖以子起一月,醜為二月,即周正之序也,但文王時未有周正”,其辨亦為有見。“圖文余辯”外篇就周敦頤《太極圖》(朱熹改造之圖)辨曰:“太極之一白圈,雖不若陰陽兩體之備,善觀者當能默識。惟於陰陽中加圈,則贅矣”,又曰:“此圖或如景迂所言,而未必希夷之所傳歟?潘清逸志周子墓,言先生作《太極圖易說》,則太極別為一圖,非周子所作,而《易說》則周子說此圖也。是周子之意亦以太極圖為義未盡善矣,特以出於師傅,不欲顯言其非,而作此說以見意耳,於圖蓋有光焉。其間所言皆易理,可以見其為《易說》之證矣”。就蔡元定所列《經世衍易圖》、《經世天地四象圖》、《經世天地始終之數圖》(出邵伯溫)、《經世律呂聲音變化圖》,辨曰:“蓋氣化往來自然消長,有非人力所能為者,萬物所以有不同也,惟於而察其機焉,則人之所以異乾物,而聖人之所以異於人者,有以超乎氣數之外也,邵子之學當於此求之”。季氏就胡一桂所列諸圖辨之尤力,辨《卦氣直日圖》時以自作之《焦延壽卦氣直日圖》與之相比較,曰:“舊謂此圖之傳出於焦氏,今以其卦與焦異而別之”,又辨胡一桂引朱熹“易卦之位,震東、離南、兌西、坎北者為一說,十二辟卦分屬十二辰者為一說,及焦延壽為卦氣直日之法乃合二說而一之”說之非,曰:“朱子此論卦序與公卿大夫侯辟之配,大抵京房卦氣圖也,特以房之學出於焦延壽,故相傳以為焦法耳”,謂焦氏《易林》“其變一以文王六十四卦而次第之”,而“以公卿大夫侯歷十二辰而為四十八卦,以合辟卦十二共六十卦,此真臆見,何一毫之關大義乎?”辨《納甲圖》(按:是圖坎東離西,與胡氏不同)曰:“納甲之圖有似先天八卦,但漢時先天之圖未出,不聞有離在卯中、坎在酉中之說”,又曰:“納甲卦皆以乾坤為父母,而六子對峙,陽卦納陽乾陽支,陰卦納陰乾陰支,而皆逆行,故乾起甲子,則坤當乙丑,舊法誤以坤起乙未,今改正”。辨胡氏所列司馬光《潛虛》諸圖曰:“溫公忠誠勳業,百世仰焉,留心《太玄》三十年,而晚猶不悟雄學之非,以為心學在是,則足以滋學者之惑耳,故附論焉”;此外,所辨《梅花易數》一書“意其為元末之書”,尤為有見。曰:“梅花數從上起卦,據數論爻,略不及陰陽消長之幾、進退存亡之道,與邵子所精加一倍之學大異,而宋元間名儒皆未之及,意其為元未之書,已詳辯於《說理會編》卷十五矣。”
然而季氏所辨易圖之是非,亦有未審處。如辨《河圖》、《洛書》,雖謂朱熹不當“取義於以圖畫卦,以書敘疇”,但仍曰:“河圖者,陰陽推行之正,洛書者,陰陽混合之中,會而為一,則正在中,分而為二,則中在正,其理未嘗不同,雖名河圖為洛書、洛書為河圖,亦何害耶?”、“至於聖人之則河圖、洛書,本為伏羲興神物以教民卜筮而發”,至謂“劉牧謂圖書皆出於伏羲之世,本亦有理”云云。所謂聖人“興神物以教民卜筮”,言之成理,已發“聖人以此神道設教”之意,然而其篤信“河出圖,洛出書”古有其事,亦是囿於“聖人之言”限制,今天看來則是出於封建迷信,不可謂之為至論。又辨《邵子卦氣直日圖》曰:“然去乾坤坎離四正卦,而專以六十卦周一歲之日,則固焦延壽一卦直六日七分之法也。但焦延壽以後天之卦為序,故去坎離震兌,康節則以先天之卦為序,去乾坤離坎,各以其意取義耳”,此則不審所謂“邵雍卦氣直日圖”本是張行成仿《李溉卦氣圖》“以後天之體為之”之《氣候圖》,並非邵雍本圖。
季氏於《河圖》、《洛書》之後列先見於趙撝謙《六書本義》之《天地自然河圖》(見下圖),辨曰:“此圖必非出於陳摶、穆修之派,然其陰陽消長各得其中理,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之圖相合,以之畫卦,法象顯然,據此圖所列卦位可見矣。此圖必山林有道之士,依仿古河圖附而為之者,其徒自秘,至陳伯敷而始有傳耳。若謂蔡元定得之,而朱子亦莫之見,則元定於朱子無書不相講明,豈有秘而不與之言哉!至謂龍馬所負即此圖,則自神其說亦太過矣。蓋五十有五之數備見於《繫辭傳》中,將指為何物乎?且十為河圖,先儒已有定論,不可以後人偶合之圖遂以為古之真象也”,此淪極有見地,然所謂“以之畫卦,法象顯然”之說,則是不審此圖由朱震所列《納甲圖》或楊甲所列《伏羲八卦圖》(皆為初爻起於外之圖)演變而來之易圖學發展事實,恰恰是本未倒置之說。其於《伏羲八卦方點陣圖》後曰:“此圖卦畫,本前天地自然河圖。但前圖自其生長之勢而取象,故其畫起於外,此圖自其存主之中而取象,故其畫起於內。然前圖之外即此圖之內,而此圖之內即古河圖一、二、三、四之未出於外者也”,季氏所謂之“古河圖”即當時流行之十數“鏇毛河圖”,謂《天地自然河圖》本出於“古河圖”,是季氏辯證之失。既然已經看出八卦初爻起內與起外之差別,以楊甲所列初爻起於外之《伏羲八卦圖》演繹之,即可得到此圖。對於此圖之由來,明宋濂曰:“新安羅端良(羅願字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實際上是羅
願在宋林至“太極三變”之圖的基礎上,先以初爻起於外之《伏羲八卦圖》演變而得“天地自然河圖”,又反過來自神其圖,而謂八卦由此圖所出,羅願實是一個欺世盜名之徒。
季氏又列本出楊孟春《易疑》之“龍馬真象”圖(見下圖),曰:“此圖加圈,必因太極圖陽動陰靜之中有小圈而為之也”,“圖內之圈,以太極言也”。此亦是不審此圖本由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及韓邦奇“維天之命”、“聖人之心”二圖演變而來的事實。以十二辟卦初爻起於外之黑白點圖即可演繹而得此圖。
季本“易學四同”之名,乃是反朱熹“各是各底易”之說而來,認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人之易本同一心。又其發揮楊簡《楊氏易傳》以闡述“心學之宗”,亦是反對朱熹“楊敬仲文字可毀”之說,而有逆行之意。今觀其辨《周易本義》卷首九圖及學本朱熹之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易圖,亦多有言之成理處,多發前人之未發。至於辨有未審之處,一則是因封建思想之禁錮,如相信“河出圖,洛出書”古有其事等,亦不可多加責難;一則是雖自謂當於“康節精於數學”以求之,然其對邵雍“先天之學”猶有求之未得處,如謂“凡四圖皆自邵子始傳”云云,則是不知邵雍惟有《先天圖》一圖和“乾坤縱而六子橫”、“震兌橫而六卦縱”之圖說,並無大小二橫圖及所謂“邵子卦氣直日圖”。
《易學四同別錄》後二卷,“占辯”中有就朱熹《易學啟蒙》“明蓍策”、“考變占”二篇進行辯證之文字,余之“占例”、“占戒”、“占斷”等,則是本“易本卜筮之書”而述,其中所列出於《左傳》、《國語》二十二例實有參考價值。
四庫館臣將季本易學著作列為存目之書,蓋因其書中多有辯證朱子《周易本義》易圖之內容。今《續修四庫全書》采而著錄之,讀後令人知曉:明代中葉即有季本者,不以朱熹易圖為然,而其辯證多有近正處。是書為人們研究易圖學、了解易圖學發展史的一部難得之作,采而錄之可謂一大功勞。
- 易圖講座 第66講 結束語
- 易圖講座 第65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張惠言的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4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胡渭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3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炎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2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羲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1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王夫之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0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9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8講 清代的易圖——吳翊寅的《周易訊息升降爻例》
- 易圖講座 第57講 清代的易圖——沈映鈐的《易卦變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6講 清代的易圖——馮道立的《周易三極圖貫》
- 易圖講座 第55講 清代的易圖——胡祥麟的《虞氏易訊息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4講 清代的易圖——胡秉虔的《卦本圖考》
- 易圖講座 第53講 清代的易圖——焦循的《易圖略》
- 易圖講座 第52講 清代的易圖——辛紹業的《易圖存是》
- 易圖講座 第51講 清代的易圖——崔述的《易卦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0講 清代的易圖——梁錫璵的《易學啟蒙補》
- 易圖講座 第49講 清代的易圖——江永的《河洛精蘊》
- 易圖講座 第48講 清代的易圖——趙繼序的《周易圖書質疑》
- 易圖講座 第47講 清代的易圖:楊方達的《易學圖說會通》和《易學圖說續聞》
- 易圖講座 第46講 清代的易圖——德沛的《易圖解》
- 易圖講座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4講 清代的易圖——張伯行《周子全書》中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
- 易圖講座 第42講 清代的易圖——胡世安《大易則通》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1講 清代易圖學概述
- 易圖講座 第40講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9講 明代其他易學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8講 明代的易圖:來集之的《易圖親見》
- 易圖講座 第37講 明代的易圖:董守諭的《卦變考略》
- 易圖講座 第36講 明代的易圖:方以智的《圖像幾表》
- 易圖講座 第35講 明代的易圖:倪元璐《兒易外儀》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4講 明代的易圖:黃道周的《易象正》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3講 明代的易圖:來知德的《易經集注》雜說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2講 明代的易圖:錢一本的《像抄》
- 易圖講座 第31講 明代的易圖——田藝衡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0講 明代的易圖——章潢的《圖書編》
- 易圖講座 第29講 明代的易圖——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 易圖講座 第28講 明代的易圖——韓邦奇的《易學啟蒙意見》
- 易圖講座 第27講 明代的易圖——劉定之的《易經圖釋》
- 易圖講座 第26講 明代的易圖——朱升的《周易旁註前圖》
- 易圖講座 第25講 明代的易圖——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
- 易圖講座 第24講 元代的易圖——《天地自然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3講 元代的易圖——陳應潤的《易有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22講 元代的易圖——李簡的《先天則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1講 元代的易圖——王申子釋《周子太極圖》之圖
- 易圖講座 第20講 元代的易圖——俞琰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19講 元代的易圖——雷思齊的《河圖》
- 易圖講座 第18講 元代的易圖——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
- 易圖講座 第17講 元代的易圖——吳澄的“河圖”與“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6講 宋代易圖與“宋明理學”
- 易圖講座 第15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黑白塊二橫圖之謬及對後世的影響
- 易圖講座 第14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黑白塊橫圖
- 易圖講座 第13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12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河圖》、《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1講 宋代的易圖:楊甲的《六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
- 易圖講座 第10講 宋代的易圖:周敦實的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09講 宋代的易圖:邵雍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08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
- 易圖講座 第07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
- 易圖講座 第06講 宋代的易圖:從《道藏·周易圖》中的兩幅圖說起
- 易圖講座 第05講 京房的“八宮卦次圖”
- 易圖講座 第04講 漢代的“九宮算”圖與“五行生成數”圖
- 易圖講座 第03講 漢代“十二月卦圖”及其演變
- 易圖講座 第02講 漢代的卦氣易圖
- 易圖講座 第01講 易經和易傳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