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講座 第31講 明代的易圖——田藝衡的《易圖》
第31講 明代的易圖——田藝衡的《易圖》
田藝衡,明代人,始末不詳。今台灣嚴靈峰先生所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收明萬曆間百陵學山刻本《易圖》一卷。
《易圖》一書乃為發揮周敦頤《太極圖》之作。以“包犧氏為上古先天之易”、“文王為中古後天之易”、“孔子則為下古終天之易”,而曰:“合三古而為混古之元,還終天而為始天之化,此元極之易所由以再造者也。”其“混古始天易”列十二圖並為之說。所列“元極圖”為一●之圖,曰:“元極者,混沌真純,氤氳固結,有精而無色,有氣而無形,乃一團元氣之極,而造化未兆之胎也。非超元極而獨立者,孰能見之也哉。孔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又曰‘伏戲得之,以襲氣母’,其斯之謂與?”所列“靈極圖”為一●之內有一小孔之圖,曰:“靈極者,混淪初竅,樞紐乍萌,匪鑿而自通,如丸之有孔,乃一點靈光之極,而造化欲啟之竇也。非潛靈極而首居者,孰能知之也哉。孔子曰‘舍爾靈龜,觀我朵頤’;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其斯之渭與?”所列“太極圖“為一○之圖,曰:“太極者,靈極之漸辟而漸虛者也。澗然朗然,不淆不虧,其元極本來之全體乎?孔子曰‘易有太極’,是也。”所列“動靜圖”為《周子太極圖》第二層圖式變左右為上下之圖,曰:“動靜者,太極之初,雖含陰陽未分,動靜生此,凝者漸融,形者漸運,陽動而上,動中有陰,陰靜而下,靜中有陽矣。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者,殆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者乎?蓋陰陽當以上下分,而不當以左右列,動靜當以生中含,而不當以極後復。此則千古不宣之秘也。玄黃由之而判,男女由之而成,非有顛倒造化之妙,轉移乾坤之力者,孰能正周子未正之極也哉?”所列“少極圖”為一○上半白下半黑之圖,曰:“少極者,陽既動而輕清者皆上浮,陰既靜而重濁者皆下沉,則天日升而高,地日降而卑,而天地於焉有象矣。由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萬物林林總總焉,莫不充塞於兩間也。孔子日‘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其斯之謂與?”所列“三才圖”為一○上半白下半黑並內立一“人”字之圖,曰:“三才者,天地人之全體也。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而大人者得二氣之精,立兩儀之極,而首出乎其中矣,所謂參天兩地之道也。孔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占凶’,又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也,所謂三才統體一太極也。”所列“陽奇圖”為一○之上標“南”字、右下標“西北”二字,其下畫一“一”符號之圖,曰:“陽奇者,包羲氏仰觀俯察之餘,見天之不滿於西北也.故將太極之全體,斷其西北,而申之使直焉,則為一而橫陳矣。於是畫一畫以象之,其數奇,故謂之奇陽之所以而實也。而天運之左鏇,四氣之順布,莫不自天門之辟而出之矣。彼聖人者,豈徒直為單畫而已戰!”所列“陰偶圖”為一○左上標“東南”、右下標“西北”其下畫一“一”符號之圖,曰:“陰偶者,包羲氏又有見於地之不滿於東南也,復將太極之全體,斷其東南,而析之使兩焉,則為一而並列矣,於是畫一畫以象之,其數偶,故謂之陰偶之所以二而虛也。而寒暑之平分,山河之兩界.莫不自地戶之辟而見之矣。作易者,豈創為二畫而無所本與?”所列“太陽圖”為一○中有一橫畫之圖,曰:“太陽者,日也。日從○、從一,○者太極之全,一者陽奇之數,以一而橫亘於○中,其精實而不虧,故日為太陽之象也。”所列“太陰圖”為一○內加二豎畫之圖,曰:“太陰者,月也。太極之闕二者,陰偶之數,陰偶之數以二而並列於○中,其精虛而不盈,故月為太陰之象也。”所列“易象圖”則是以“太陽圖”在上“太陰圖”在下合為“易”字之圖,曰:“易象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易,所以為易之義也。孔子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陰陽之義配日月’,是也。故鄭厚亦云易從日從月,取日月交配而成也。”
田藝衡之《易圖》雜取周敦頤、邵雍、鄭厚等人之說而出圖,並本儒道兩家宗旨而立說。雖屢出大言又涉無稽,然其圖其說亦並非一無可取之處,其準《易傳》之義而出之圖與所發之言,如“動靜圖”、“三才圖”及“陰陽之義配日月“、”有天地而萬物生焉“、“易者象也”圖說等,皆是本《易傳》而立說。
在三教合一的形勢下,田氏《易圖》的影響主要體現於道教方面。今見《道藏輯要》中有雎陽“梅芳老人”於清嘉慶八年(1803)重攜之《心傳述證錄》和宏教弟子柳守元重訂之《易說》二書,皆與田藝衡《易圖》一書有關聯。
田藝衡《易圖》一書,清乾隆上諭全國各省進書之際尚有流傳之本,不知為何沒有采入《四庫全書》?今得見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嚴靈峰先生實有功於易圖學史之研究。今錄《易圖》之“動靜圖”和“三才圖”於下。
- 易圖講座 第66講 結束語
- 易圖講座 第65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張惠言的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4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胡渭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3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炎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2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羲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1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王夫之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0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9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8講 清代的易圖——吳翊寅的《周易訊息升降爻例》
- 易圖講座 第57講 清代的易圖——沈映鈐的《易卦變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6講 清代的易圖——馮道立的《周易三極圖貫》
- 易圖講座 第55講 清代的易圖——胡祥麟的《虞氏易訊息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4講 清代的易圖——胡秉虔的《卦本圖考》
- 易圖講座 第53講 清代的易圖——焦循的《易圖略》
- 易圖講座 第52講 清代的易圖——辛紹業的《易圖存是》
- 易圖講座 第51講 清代的易圖——崔述的《易卦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0講 清代的易圖——梁錫璵的《易學啟蒙補》
- 易圖講座 第49講 清代的易圖——江永的《河洛精蘊》
- 易圖講座 第48講 清代的易圖——趙繼序的《周易圖書質疑》
- 易圖講座 第47講 清代的易圖:楊方達的《易學圖說會通》和《易學圖說續聞》
- 易圖講座 第46講 清代的易圖——德沛的《易圖解》
- 易圖講座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4講 清代的易圖——張伯行《周子全書》中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
- 易圖講座 第42講 清代的易圖——胡世安《大易則通》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1講 清代易圖學概述
- 易圖講座 第40講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9講 明代其他易學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8講 明代的易圖:來集之的《易圖親見》
- 易圖講座 第37講 明代的易圖:董守諭的《卦變考略》
- 易圖講座 第36講 明代的易圖:方以智的《圖像幾表》
- 易圖講座 第35講 明代的易圖:倪元璐《兒易外儀》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4講 明代的易圖:黃道周的《易象正》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3講 明代的易圖:來知德的《易經集注》雜說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2講 明代的易圖:錢一本的《像抄》
- 易圖講座 第31講 明代的易圖——田藝衡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0講 明代的易圖——章潢的《圖書編》
- 易圖講座 第29講 明代的易圖——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 易圖講座 第28講 明代的易圖——韓邦奇的《易學啟蒙意見》
- 易圖講座 第27講 明代的易圖——劉定之的《易經圖釋》
- 易圖講座 第26講 明代的易圖——朱升的《周易旁註前圖》
- 易圖講座 第25講 明代的易圖——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
- 易圖講座 第24講 元代的易圖——《天地自然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3講 元代的易圖——陳應潤的《易有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22講 元代的易圖——李簡的《先天則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1講 元代的易圖——王申子釋《周子太極圖》之圖
- 易圖講座 第20講 元代的易圖——俞琰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19講 元代的易圖——雷思齊的《河圖》
- 易圖講座 第18講 元代的易圖——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
- 易圖講座 第17講 元代的易圖——吳澄的“河圖”與“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6講 宋代易圖與“宋明理學”
- 易圖講座 第15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黑白塊二橫圖之謬及對後世的影響
- 易圖講座 第14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黑白塊橫圖
- 易圖講座 第13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12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河圖》、《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1講 宋代的易圖:楊甲的《六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
- 易圖講座 第10講 宋代的易圖:周敦實的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09講 宋代的易圖:邵雍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08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
- 易圖講座 第07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
- 易圖講座 第06講 宋代的易圖:從《道藏·周易圖》中的兩幅圖說起
- 易圖講座 第05講 京房的“八宮卦次圖”
- 易圖講座 第04講 漢代的“九宮算”圖與“五行生成數”圖
- 易圖講座 第03講 漢代“十二月卦圖”及其演變
- 易圖講座 第02講 漢代的卦氣易圖
- 易圖講座 第01講 易經和易傳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