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講座 第09講 宋代的易圖:邵雍的《先天圖》
第09講 宋代的易圖
——邵雍的《先天圖》
(一)
上面的易圖先見於兩宋間人朱震所著《漢上易傳卦圖》(原名《周易圖》)。圖說:“右伏羲八卦圖。王豫傳於邵康節,而鄭夬得之。”這幅圖是朱震從鄭夬的易學著作中錄下來的。據邵雍的兒子邵伯溫《易學辨惑》所記,是鄭夬趁王豫病篤之際,“賄其仆,就臥內竊得之”。這就是說,在邵雍遷居洛陽之前對王豫講學時,是稱這樣的圖為“伏羲八卦圖”的。“八卦即是六十四卦”,這是古人的一種普遍的見解。
如此把六十四卦按一定的次序作成圓圖和方圖,以圓者象天,方者形地,是時至宋代方出現的易圖。據對邵雍易學頗有研究的兩宋間人王湜說,在這樣的易圖上,原先是沒有卦名標註的。曰:“此伏羲易,無文字言語,卦名亦後人添之。”(見《易學》)
往這樣的圖上填寫卦名,就圓圖來說,有兩種看圖的方法。一是從外向里看,一是自內向外看。上圖所標卦名,是自內向外看,以最外層的卦畫為上爻。以左邊的同人卦為例,如果從外向里看,以最外層的卦畫為初爻,則是晉卦。從朱震所引鄭夬的卦變說看,他是從外向里看此圖的,而且是坤上乾下。
王湜稱此圖為《先天圖》。在邵伯溫整理的邵雍語錄《觀物外篇》中,的確有許多講解“先天圖”的言語。而《觀物外篇》是邵雍遷居洛陽後對新弟子張岷講學時,張岷作下的筆錄。這就是說,邵雍原先稱此圖為“伏羲八卦圖”,而後來又該稱之為“先天圖”。
邵伯溫《易學辨惑》闡述其父學時說:“其學主於意、言、象、數,四者不可闕一。其理見於聖人之經,止有一圖以寓其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這就是說,此圖是一幅“卦變圖”,而且有寓“數”(圓圖有數,方圖亦有數)。
朱震在書中列此圖時說“王豫傳於邵康節”,往上並沒說有什麼傳承。然而他在“經筵表”中向皇帝報告時,卻說“先天圖”有個傳承的路數,先由陳摶傳穆修,穆修再傳李之才,李之才再傳邵雍。這是依據邵伯溫《易學辨惑》中言邵雍學問的源流是來自李之才,再往上可以溯至陳摶的言語,而發揮出來的。其實,程顥與邵伯溫都說邵雍的學問,還是“自得者多”。《先天圖》是邵雍自得的,是他悟出了一種新的卦變方法之後創造出來的,與李之才所傳的《六十四卦相生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既然朱震在書中稱這樣的圖為“伏羲八卦圖”,那么,他又所謂的“先天圖”是指什麼圖而言的呢?
邵雍的《先天圖》對後世的易學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到了朱熹給弟子說《易》時,竟說這樣的圖“是伏羲本圖”。所以,他又把此圖改名作“伏羲六十四方點陣圖”。(見《周易本義》卷首圖目)
後來,當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茲見到了傳教士白晉寄給的朱熹《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後,從中發現此圖的陰陽爻組合正與自己發明的二進制相符合。於是,《先天圖》就為外國人所接受。問題是,搞出此圖的中國人邵雍,當時卻根本不知有什麼“二進制”。他是依據一種爻變的方法進行“卦之生變”而畫出此圖的。
思考題:
1、前些年,有許多人說,是萊布尼茲看到了《先天圖》而發明二進制的。又說是中國人首先搞出的“二進制”,奠定了計算機的製做原理。您如何思考?
2、《先天圖》是一幅卦變圖,您可先試著變上一變,看看能否得到這樣的圖?
3、朱震說《先天圖》傳自陳摶,可信嗎?
4、有了這樣的“先天圖”,《說卦》中所言的八卦方點陣圖,就成了“後天圖”。理由是:那只不過是文王畫出的圖,沒有這幅出自伏羲的圖古老。您的見解如何?
(二)
邵伯溫既曰“止有一圖,以寓其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即是說“先天圖”是經“卦之生變”而得來的圖。
所謂卦變即是以爻的變化而得到新卦。如三畫經卦,變三陽乾之上爻為陰,則得兌,此是一卦變得二卦。再變乾中爻為陰,得離,變兌中爻為陰,得震,此是二卦變得四卦。再變乾初爻為陰,得巽,變兌初爻為陰,得坎,變離初爻為陰,得艮,變震初爻為陰,得坤,此是四卦變得八卦。邵雍曰:“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卦成矣。”(《觀物外篇》)即是在說這樣的卦變方法。同樣,以八經卦中的任意一卦為卦變之“祖”,用如此的方法都可以得道其它的七卦。
如果把以乾為“祖”所得八卦排成兩列,則有下圖:
乾巽
兌坎
離艮
震坤
先有乾,一變上爻得兌,是為“一變而二”,再變乾、兌之中爻,得離、震,是為“二變而四”,再變乾、兌、離、震初爻,得巽、坎、艮、坤,是為“三變而八卦成矣”。我們從中清楚地看到,巽是由乾變而得到的,坤是由震變而得到的。
一乾→五巽
↓
一變而二二兌→六坎
↓
三離→七艮
↓
二變而四四震→八坤三變而八
以卦數言,一變得二,一、二變得三、四,一、二、三、四變得五、六、七、八。一乾變得五巽,四震變得八坤。可見,巽與乾及坤與震之間有變化的主從關係。如果把兩列之圖首尾連線並展開作圓圖,就得邵雍所謂“乾坤縱而六子橫”圖,亦即為後來先見於王湜《易學》的“伏羲八卦”圖。
乾
兌巽
離 坎
震艮
坤
這樣的八卦方位圓圖,上乾下坤,艮與兌相對,震與巽相對,坎與離相對,恰好與《說卦》所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相符。邵雍曰:“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就是把這樣的“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之圖當作了伏羲八卦圖。《先天圖》六十四卦圓圖是“一貞八悔”(內卦為貞,外卦為悔),以貞卦看,就是這樣“乾坤縱而六子橫”的方位,這就是當初邵雍稱這樣的圖為《伏羲八卦圖》的根本依據。在《伏羲八卦圖》圓圖中寓有陰陽訊息,可用來比附古人“陽生於子,陰生於午”之說。坤位於子,陰極,震一陽生,離、兌二陽,至午位乾陽極,巽一陰生,坎、艮二陰。邵雍曰:“圓者數之,起一而積六。”又曰:“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觀物外篇》)這就是邵伯溫所謂止有一圖所寓“陰陽消長之數”中的圓圖之數。圓圖有兩套數,一是卦變的序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是陰陽訊息之數: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
邵雍曰:“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卦成矣,四變而十有六,五變而三十有二,六變而六十四卦備矣。”(《觀物外篇》)這又是在說變得六十四卦的方法。以六畫純卦乾為“祖”,經過六變即可“六十四卦備”。一變乾上爻,得夬,是為“一變而二”。二變乾、夬五爻,得大有、大壯,是為“二變而四”。三變乾、夬、大有、大壯之四爻,得小畜、需、大畜、泰,是為“三變而八卦成”,四變乾至泰八卦三爻,又得履至臨八卦,是為“四變而十有六”。五變乾至臨十六卦之二爻,得同人至復十六卦,是為“五變而三十有二”。六變乾至復三十二卦之初爻,得姤至坤三十二卦,是為“六變而六十四卦備”。我們列出標有卦變次序數的兩列圖。
一乾→姤三十三
一變而二二夬→大過三十四
三大有→鼎三十五
二變而四四大壯→恆三十六
五小畜→巽三十七
六需→井三十八
七大畜→蠱三十九
三變而八八泰→升四十
九履→訟四十一
十兌→困四十二
十一睽→未濟四十三
十二歸妹→解四十四
十三中孚→渙四十五
十四節→坎四十六
十五損→蒙四十七
四變而十六十六臨→師四十八
十七同人→遯四十九
十八革→鹹五十
十九離→旅五十一
二十豐→小過五十二
二十一家人→漸五十三
二十二既濟→蹇五十四
二十三賁→艮五十五
二十四明夷→謙五十六
二十五無妄→否五十七
二十六隨→萃五十八
二十七噬嗑→晉五十九
二十八震→豫六十
二十九益→觀六十一
三十屯→比六十二
三十一頤→剝六十三
五變而三十二三十二復→坤六十四六變而六十四
把上面的兩列圖首尾連線並展開作圓圖,即得《先天圖》之六十四卦圓圖(見下圖)。
此圓圖八個“一貞八悔”,“貞”卦是以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為次序。一貞為內卦,八悔為外卦。在一貞之上錯以八經卦,亦是以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為次序。圖內之方圖,則是把圓圖分作八段,自下向上疊成,亦是以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為次序。圓圖六十四卦象天之運行,有“逆數之”之訊息數。(天左行,日右行,自震始數之為“逆”。)方圖象地之生化,有“順數之”之數(邵雍曰:“方者數之,起一而積八。”又曰:“順數之,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地之生物是自下向上生長,故以自下向上為“順”。)
邵雍曰:“八卦相錯者,明交錯而成六十四也。”又曰:“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觀物外篇》)六十四卦即是萬物的象徵。我們要特別注意,邵雍是本《說卦》“八卦相錯”之義而說六十四卦由來的。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理解所謂“加一倍法”的關鍵。
思考題:
1邵雍所談卦變方法,是有序的邏輯卦變法。即可從任一卦的上爻變起,又可以從任一卦的初爻變起。雖然可以得到六十四幅類似“先天圖”之圖,但是要得到《先天圖》這樣“乾坤縱而六子橫”的圖,就得以乾卦為祖從上爻變起。從坤的上爻變起又如何呢?
2《先天圖》是一幅卦變圖。邵雍所謂的“一變而二”,是在說卦變的“加一倍法”。他既然主“八卦相錯”說,那么,分割一陽爻或一陰爻的“加一倍法”是他的主張嗎?陰爻符號“--”又怎樣“一分為二”呢?
(三)
我們於上一講中討論了邵雍的《先天圖》,知道它是一幅由有序邏輯卦變而得來的圖。這一講中,我們要圍繞《先天圖》討論三個問題。好為我們以後討論朱熹的大小二橫圖作個鋪墊。
一 邵雍的太極觀
我們翻開南宋以前的易學著作,從中看到有關“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解說,大多是以太極為一氣,兩儀為天地,四象為四季或八七九六四數(春木八、夏火七、秋金九、冬水六),八卦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八象,大業為六十四卦所象徵的萬物。這是自漢唐以來諸儒皆視為通解之義。以易學大家胡瑗為例,他在《周易口義》中就說兩儀為天地,四象為木火金水之八七九六所象之四季。張浚的《紫巗易說》也作如此解說。即使是程頤,雖於自己所著的《易傳》中不對此段文字作任何解說,然從其平日言論中可知,他是以“易為體”、“理為道”,並有“道亦器,器亦道”之說,還特彆強調“道非陰陽”(見《二程遺書》)。
陰陽並非實體,而是一歸納實體的抽象概念。天地、男人女人等是具體的概念,說天為陽地為陰或男為陽女為陰,是陰陽這一抽象概念的具體套用。《繫辭》曰“象也者,像此者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象,“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象”是模擬物之“形容”,兩儀就是法天地之象。如果說太極有一理,兩儀有一理,直到萬物(六十四卦)還是有一理,這種“理學”說,尚可謂一家之言。然而,說可以用“加一倍法”把太極一理不斷地“一分為二”,得二理、四理、八理、十六理……,這就是胡說了。“理”又如何能分?有“陰理”和“陽理”嗎?同樣,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一陰”和“一陽”可以用“加一倍法”無限地“一分為二”,這也是胡說。“象”是聖人觀物而擬,既謂“聖人設卦觀象”,“卦”中就有象可觀,而不是“觀理”。《易經》中的“卦象”是由“-”和“--”兩種符號構成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而不是分割剛或分割柔而生變化。“爻者,言乎變者也”,是陽變陰、陰變陽,而不是分割“爻”以為之變。
南宋之前,沒有人以一黑一白的長方形條塊替代卦爻的原本符號而為卦之“爻”。劉牧只是以黑白圓點表示數,周敦頤《太極圖》只是以圓圈中的黑白弧形塊表示陽中有陰和陰中有陽。直到北宋晚期,程頤的弟子楊時方“畫個圈子,以墨塗其半。云:這便是易。”(見《朱子語類》卷六十五)一圈象太極一氣,圈內半黑半白象天地兩儀。天為陽地為陰,“一陰一陽之謂道”,日陽月陰,日月就是“易”。這是楊時的觀點(與其師“易為體”、“理為道”說有出入)。“理”是個啥模樣?誰人見一個〇,就知道“這是一理”?太極一氣,本不可圖,強以一〇為圖,亦是為著說明問題而“像此者也”。既畫一〇,就是一“象”而不是一“理”。
邵雍曰:“一氣分而陰陽判。得陽之多者為天,得陰之多者為地。”又曰:“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觀物外篇》)說得很是明白:太極為一氣,兩儀為天地。而萬物本不出太極之外,有古今之象而不是有“古今之理”。這就是邵雍的太極觀。他的太極觀是承接漢唐以來的觀點,並沒有把“太極”說成為純粹的“理”。
二 邵雍主“八卦相錯”而得六十四卦說
邵雍曰:“兩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八卦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又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又曰:“八卦相錯者,相交錯而成六十四也。”(同上)還是說得很明白: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錯而來的。
“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易六位而成章也。”南宋時朱熹以此段語錄為根據,說這就是邵雍分“一陰”和“一陽”為兩儀、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加一倍法”。殊不知這是邵雍於“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之後而說“萬物生”的過程。他實際上是在說如何由“八卦相錯”而得六十四卦,即是我們於上一講中所介紹的以乾為祖變得六十四的過程。這個卦變過程正是“一分為二”的“加一倍法”。“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說由三位八卦相錯而得六位的六十四卦。
邵雍與北宋時期諸儒一樣,是以太極為一氣,天地為兩儀。所不同者,他是以八卦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他既然主“八卦相錯”說,就不是以分隔一陰爻或一陽爻而得什麼“四象”、“八卦”。還得重複地強調一下:一個“-”爻似可“一分為二”得二“陽爻”,可是一個“--”又如何“一分為二”呢?分後豈不是又得二“陽爻”!如何能分出“陰爻”?
三 邵雍說“易之體”
邵雍曰:“老子,得易之體者也。”(同上)所謂“易之體”是指《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一段話所表達之義。在他看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段話就是得“易之體”之說。當然,這是出於邵雍個人的理解。在邵雍看來,道為太極,一亦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是“一生二”。兩儀生四象(八卦),就是二生三,八卦就是四象(他之所以分八卦為天之四象與地之四象,就在於要合於“二生三”之說),八卦相錯生大業(六十四卦)就是“三生萬物”。《易》曰“生生之謂易”。既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就是由陰與陽的結合而生。這是符合中國古代哲學的“自組織”理論的。中國古代沒有“上帝於七天裡造就世界”的“他組織”之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萬物是通過自身的陰陽自組織而產生的,不是什麼人(或神)“分隔”而成的(上帝又是如何來的?)。混沌一氣分,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這是古人普遍信奉的理念。有天而有日月星辰,有地而有水火土石,這是邵雍的宇宙觀。有此觀點,四象就是“象”天之日月星辰和地之水火土石,也就是八卦所“象”之物。這就是他三十多年以心“觀物”的結論。
我們明白了《先天圖》是由卦變而來的一幅圖之後,討論了上面的三個問題。南宋張行成於《元包數總義序》中曰:先天圖“圓者天也,自一陰一陽各六變為三十二陰三十二陽者,運行數也。”於《元包數總義》中曰:“先天卦自乾變坤,得一百九十二陰而成六十四卦,自坤變乾,得一百九十二陽,亦成六十四卦。”可見,還是有人理解邵雍的卦變“加一倍法”的。可是,朱熹分割“卦爻”的“加一倍法”,卻是必須先把《易》卦的原本符號替換作黑白條型塊,而後方可以用來“一分為二”。他自太極“生”一白條、一黑條起進行分隔,得一六十四“卦”大橫圖,然後就說《先天圖》是由大橫圖“拗轉”圍成的。顯然,他不知道《先天圖》是由卦變而得到的。既然不知此,往下說邵雍之學,就是對者少而錯者多了。
時至今日,一些國學大家仍在那裡說邵雍的“加一倍法”是分隔一陰一陽。這是本著南宋朱熹為著宣揚其理學的目的而曲解的邵雍之學在那兒發議論。中國的儒學,到了南宋時期有著性質上的根本變化,這與當時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勢和道教的空前發展有密切關係。我們今天要明白的是:北宋與南宋,雖然都是趙家的天下,但是,儒學道統(包括《易學》)卻有本質上的區別。在《易》學方面,自朱熹有意識有目的地易置劉牧的河圖洛書、曲解邵雍《先天圖》的來源、改畫周敦頤《太極圖》之後,就形成了這種局面。又加之明、清兩代朱熹易學立於學官的影響(明有皇帝下令編篡的《周易大全》,清有康熙《御纂周易折中》,二書中都收有《易學啟蒙》),人們已經不再深入探討邵雍之學的真實內涵,盲目相信朱熹所說的就是邵雍之學的“本義”。自民國以來至今,沒有一位國學大家曾對邵雍的《皇極經世》有過深入的研究,也沒有任何人能把邵雍之學的真諦展現在國人面前。不亦悲乎!
邵雍的哲學大有研究的必要。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要闡述古人的“自組織”理念,就必須深入研究邵雍之學。雖筆者人微言輕,然出於正本清源之目的,不得不有此呼籲。筆者將希望寄託於年青一代之有識者,倘若有志者能深入研究邵雍之學,他一定會有所建樹。
思考題:
1去年,我曾在一次國際性的易學研討會上,對南京大學的教授提起邵雍的“加一倍法”。說根本不是分割陰陽爻的“一分為二”,是“主張老子二生三之說”的。這位教授很是不以為然,說:邵雍怎么能主張“二生三”呢?四象生八卦就是“四分而為八”。我聽後,只好不再往下說了。古人說“獨陽不生,獨陰不生,獨天不生”,可是朱熹偏要單分割一個陽爻而得三畫之乾和六畫之乾。有六畫之乾,就可變得六十四卦。豈不是要改寫《周易》,說“一陽之謂道”了?這就是他的“理學”在《易》學中的體現。如果一個男人能“一分為二”而得子,女人也能“一分而二”而得子,那么現在的“克隆”技術也要為之遜色了。就是這樣的“道理”,前人在書中說了七、八百年還不解渴,至今還有人在書中重複著。我不知朱熹其他的“偽學”,就《易學啟蒙》而言,說他搞“偽學”是不冤枉的。您對此說有何意見?
2如果您有興趣深入了解邵雍之學,請提出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交流。特別是仍在高校里學習中國哲學的同學,您是如何了解邵雍之學的?不仿深入思考之。
- 易圖講座 第66講 結束語
- 易圖講座 第65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張惠言的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4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胡渭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3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炎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2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黃宗羲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1講 清代學者對易圖的反對意見——王夫之的反對意見
- 易圖講座 第60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9講 清代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58講 清代的易圖——吳翊寅的《周易訊息升降爻例》
- 易圖講座 第57講 清代的易圖——沈映鈐的《易卦變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6講 清代的易圖——馮道立的《周易三極圖貫》
- 易圖講座 第55講 清代的易圖——胡祥麟的《虞氏易訊息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4講 清代的易圖——胡秉虔的《卦本圖考》
- 易圖講座 第53講 清代的易圖——焦循的《易圖略》
- 易圖講座 第52講 清代的易圖——辛紹業的《易圖存是》
- 易圖講座 第51講 清代的易圖——崔述的《易卦圖說》
- 易圖講座 第50講 清代的易圖——梁錫璵的《易學啟蒙補》
- 易圖講座 第49講 清代的易圖——江永的《河洛精蘊》
- 易圖講座 第48講 清代的易圖——趙繼序的《周易圖書質疑》
- 易圖講座 第47講 清代的易圖:楊方達的《易學圖說會通》和《易學圖說續聞》
- 易圖講座 第46講 清代的易圖——德沛的《易圖解》
- 易圖講座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4講 清代的易圖——張伯行《周子全書》中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43講 清代的易圖——毛奇齡《推易始末》中的卦變圖
- 易圖講座 第42講 清代的易圖——胡世安《大易則通》中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41講 清代易圖學概述
- 易圖講座 第40講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9講 明代其他易學著作中的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8講 明代的易圖:來集之的《易圖親見》
- 易圖講座 第37講 明代的易圖:董守諭的《卦變考略》
- 易圖講座 第36講 明代的易圖:方以智的《圖像幾表》
- 易圖講座 第35講 明代的易圖:倪元璐《兒易外儀》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4講 明代的易圖:黃道周的《易象正》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3講 明代的易圖:來知德的《易經集注》雜說諸圖
- 易圖講座 第32講 明代的易圖:錢一本的《像抄》
- 易圖講座 第31講 明代的易圖——田藝衡的《易圖》
- 易圖講座 第30講 明代的易圖——章潢的《圖書編》
- 易圖講座 第29講 明代的易圖——季本的《易學四同別錄》
- 易圖講座 第28講 明代的易圖——韓邦奇的《易學啟蒙意見》
- 易圖講座 第27講 明代的易圖——劉定之的《易經圖釋》
- 易圖講座 第26講 明代的易圖——朱升的《周易旁註前圖》
- 易圖講座 第25講 明代的易圖——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
- 易圖講座 第24講 元代的易圖——《天地自然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3講 元代的易圖——陳應潤的《易有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22講 元代的易圖——李簡的《先天則河圖》
- 易圖講座 第21講 元代的易圖——王申子釋《周子太極圖》之圖
- 易圖講座 第20講 元代的易圖——俞琰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19講 元代的易圖——雷思齊的《河圖》
- 易圖講座 第18講 元代的易圖——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
- 易圖講座 第17講 元代的易圖——吳澄的“河圖”與“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6講 宋代易圖與“宋明理學”
- 易圖講座 第15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黑白塊二橫圖之謬及對後世的影響
- 易圖講座 第14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黑白塊橫圖
- 易圖講座 第13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12講 宋代的易圖——朱熹的《河圖》、《洛書》
- 易圖講座 第11講 宋代的易圖:楊甲的《六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
- 易圖講座 第10講 宋代的易圖:周敦實的太極圖
- 易圖講座 第09講 宋代的易圖:邵雍的《先天圖》
- 易圖講座 第08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
- 易圖講座 第07講 宋代的易圖:《易數鉤隱圖》
- 易圖講座 第06講 宋代的易圖:從《道藏·周易圖》中的兩幅圖說起
- 易圖講座 第05講 京房的“八宮卦次圖”
- 易圖講座 第04講 漢代的“九宮算”圖與“五行生成數”圖
- 易圖講座 第03講 漢代“十二月卦圖”及其演變
- 易圖講座 第02講 漢代的卦氣易圖
- 易圖講座 第01講 易經和易傳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