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醫玄經》(二七)遠公論黃
(二七)遠公論黃
紫極曰:“遠公者,陳士鐸先生,分黃有陰黃,陽黃,熱黃,寒黃,燥黃,濕黃,血黃,氣黃。先生以之應八卦。凡燥熱氣皆屬陽,寒濕血皆屬陰。”
“陰黃之為病,以應坤卦,濕不甚,黃不深,下身黃,上身反不黃,夜間不安,小便澀。日間安,小便反利。法發茵陳為君,佐以茯苓、澤瀉、苡仁,加之五苓散,茵陳可用三五錢,不必至五錢開外。”
“寒黃之為病,以應坎卦,一見水則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時痛。手按始安。一身上下眼目自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利,乃寒結膀胱,命門無火,水氣流入於脾。脾又是寒濕滲走於皮毛而黃若秋葵之色。用茵陳止可一錢,佐之白朮、茯苓、山藥、芡實、苡仁,少用附子引火。”
“濕黃之為病,以應艮卦,全為水濕之氣,一身上下,眼目手足俱黃。俱身浮腫,按之若泥。此用茵陳四五錢,加入升麻、甘遂、牽牛、車前、澤瀉之類。”
“血黃之為病,以應巽卦,上下一身,眼目俱黃,身必發熱,胸必煩悶,腹必煩痛,此血瘀於腹中胸下,故而發黃。多傷寒證中。以茵陳為君,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穹、大黃之品,仍悶痛,加水蛭一錢,瘀血始解,發黃必退。”
“陽黃之為病,以應乾卦,濕不太甚,色如黃金,上身眼目俱黃,而下身不黃。目則小便澀,夜則利。以茵陳為君,多加至五六錢,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黃、黃苓之類。”
“熱黃之為病,以應離卦,口必大渴,多飲反不快,上下俱黃,眼目色淡,小便急痛,色如黃汗。乃熱結膀胱不得出。法用茵陳五錢,佐之龍膽、炒梔子、芍藥、茯苓、豬苓、澤瀉之類,使熱瀉出。”
“燥黃之為病,以應兌卦,全非水濕外現,唯胸前皮肉少黃,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黃。此肺金燥極,黃髮胸前,乃假象耳。茵陳止用七八分,入寸冬、梔子、芍藥、陳皮、天冬、玄參、花粉、白芥子久服。”
“氣黃之為病,以應震卦,身不發熱,無飽悶煩燥之狀。頭面發黃如淡金之色,飲食味少,行動氣怯,小便不數,大便反燥,然不結。因氣虛無力運化水濕。方用茵陳一二錢,入人參、白朮、黃芪、茯苓、車前子,大劑煎飲,黃色全消。”
“凡證屬陽者多清熱瀉火,屬陰者多補之。
- 《易醫玄經》(三二)不二法門
- 《易醫玄經》(三一)般若心經
- 《易醫玄經》(三十)子午流注
- 《易醫玄經》(二九)左右陰陽
- 《易醫玄經》(二八)時病論治
- 《易醫玄經》(二七)遠公論黃
- 《易醫玄經》(二六)正反生克
- 《易醫玄經》(二五)六經辯疑
- 《易醫玄經》(二四)五行別派
- 《易醫玄經》(二三)三焦命門
- 《易醫玄經》(二二)陰陽水火
- 《易醫玄經》(二一)實證脈學
- 《易醫玄經》(二十)崇證論治
- 《易醫玄經》(十九)因果輪迴
- 《易醫玄經》(十八)大千世界
- 《易醫玄經》(十七)皇極經世
- 《易醫玄經》(十六)斷易偏論
- 《易醫玄經》(十五)人體河洛
- 《易醫玄經》(十四)難經別脈
- 《易醫玄經》(十三)脈決八法九宮
- 《易醫玄經》(十二)女子月汛
- 《易醫玄經》(十一)針法補瀉
- 《易醫玄經》(十)藥性八卦
- 《易醫玄經》(九)論南北政
- 《易醫玄經》(八)陰陽升降
- 《易醫玄經》(七)論肝八卦
- 《易醫玄經》(六)易醫玄門
- 《易醫玄經》(五)小子問禪
- 《易醫玄經》(四)醫道同於仙道
- 《易醫玄經》(三)紫極受訓
- 《易醫玄經》(二)八卦口針
- 《易醫玄經》(一)異人授易
- 上一篇:《易醫玄經》(二六)正反生克
- 下一篇:《易醫玄經》(二八)時病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