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慧書》——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
《印度智慧書》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 作者:楊逢財
*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09/05/12,出版地:台灣
帶給愛因斯坦、林語堂等世界名人無限啟發的《薄伽梵歌》,埃默森更直接稱它為「天下第一書」,與《道德經》、《聖經》並列為全世界被翻譯最多語言的三大經典。
如何無懼面對生死?
如何提升心靈意識?
如何實踐真正的瑜伽之道?
什麼才是人生的長久之計?
本書闡述印度最精要經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義,幫助你了解古印度的智慧,並運用在現代生活中,從中找到心靈的出路。
在這眾聲喧譁的時代,社會紛亂、人心不定;游離在各種宗教哲學邊緣,以探索心靈問題的人,你找到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了嗎?本書以有根據、有實證的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為本,讓你了解,從物質世界到精神層面、從個人自己到周遭環境的所有世間真相,進而提供「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依循準則,對於期望達到「身心靈淨化」的人,能提供實質的幫助。
本書詳介《薄伽梵歌》的基本內容與哲理,對於其中的五項真理「神、時間、物質能量、你自己、行動」都有詳盡的說明,是認識印度智慧的最佳入門;同時,深入了解之後,我們也明白前四項是既定存在的;最後一項「行動」,則是唯一一個你能加以選擇、改變的部分!人生的向下沉淪或向上提升,就取決於「當下的行動」。懂得如何去抉擇你的行動,才能進而提升你的意識,最後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關於《薄伽梵歌》】
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是全世界最長的史詩,約有九萬句。《薄伽梵歌》雖然只占了其中七百句,卻是古印度部族及現代印度民族的最高精神象徵,如果不知《薄伽梵歌》,就難以理解印度民族。表面上,其內容是古印度文明的歷史和教化;但實際上,它是以故事的形式,來闡述深奧的生死哲理和人生目標。
《薄伽梵歌》影響印度、東南亞各國及佛教之文化生活、哲學思想甚巨。而且早在兩百年前,就盛傳歐美,已成為歐美現代瑜伽修持的基礎。
【作者簡介】
楊逢財,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印度瑪雅埔高等教育中心瑜伽經典學士(Bhakti- Shastri)。
江信慧,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美國密執安州州立大學廣告管理學系公共關係碩士。兩人皆進入印度「勾迪亞.外士納瓦」瑜伽傳承,旅居印度前後約一年半,學習體位法及《薄伽梵歌》,獲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廟宇崇拜祭司」授證。現任奎師那瑜伽教室負責人,教授《薄伽梵歌》;並於高雄市第一小區大學任瑜伽教師。著有:《瑜伽飲食養生全書》、《最後一堂瑜伽課:薄伽梵歌第15章的故事》、《Discover Yoga:探索瑜伽》、《薄伽梵歌——瑜伽奧義書》。
本書推薦序《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作者序《知識的祭祀、布施、苦行》
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
---推薦序
十八世紀時,《薄伽梵歌》首次從古老的梵文翻譯成英文,立即在歐美的知識分子之間造成相當大的轟動。直到今天,《薄伽梵歌》仍然受到極大的歡迎,被翻譯成無數的語言,包括中文在內,並且風行全球。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薄伽梵歌》是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之一(另外兩個是老子的《道德經》和希伯來——基督教《聖經》)。
為什麼《薄伽梵歌》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閱讀和尊崇?本書的寫作宗旨已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薄伽梵歌》的原始經文若無合適的人指導,就很難正確理解,但本書作者的呈現方式讓《薄伽梵歌》變得容易親近,讓人閱讀愉快。同樣重要的是:本書也建議讀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務實的方式套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本書既呼應也符合《薄伽梵歌》的本意,那就是:要讓一般人都能理解、修煉並覺悟這些人生問題的深奧真理,以及印度的瑜伽傳承對這神聖典籍所詮釋出的終極真實。
瑜伽的哲學和修煉發源於古印度。近年來,瑜伽以數不清的形式在全世界的許多地方大受歡迎,包括了台灣、大陸和東亞等其他地區。然而,很可惜的是,這種流行絕大部分是由於瑜伽修煉中關於身體健康等比較表面、短期的利益,而非因為瑜伽修煉中較深入且長久的目標。
事實上,許多修煉不同瑜伽派別的人,竟然不知道瑜伽的深層意義和目的正是:“靈性”的轉化提升,以及把握“人身”追求人生的完整與完美。在研究《薄伽梵歌》和本書這必備的姊妹作,在分析五大核心主題或五項真理時,首先都要有理解的意願;這意味著要先“去除”種種“誤解”——也就是那些一直捆綁(連結)我們,並帶來不幸痛苦的虛幻假象。這種“去除誤解”,或“從虛幻假象中鬆綁”是第一步,然後才能走向適當的“連結”(“瑜伽”一詞的原義),也就是“靈體”(真正的自己)與“終極源頭”的連結。而《薄伽梵歌》的最後一個詩節指出,“終極源頭”正是yoga-isvara——“瑜伽的主人”
一般而言,在東亞,特別是台灣、大陸地區,人們對於佛教相當熟悉。但是,許多華人不知道佛教系起源於印度,數百年後才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的人也不了解佛教和更早的靈修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佛教是如何從這些傳承中延續下來的(某種程度上是修正)。意義重大的是,《薄伽梵歌》指出並開啟了原初的靈修傳承;更為重要的是——重新確認“靈體”(atman)是永恆存在的真理:“靈體”是真正的生命體,而“身體”則從屬於靈體,它只是短暫的、外表的覆蓋,或說是靈體的交通工具而已。熟悉佛教哲學的讀者也許知道,在佛教的傳統中一般都否認“靈體”的存在(anatmavada);所以,這是與《薄伽梵歌》的哲學,很基本、也是影響深遠的重大差異。同時,敏銳的讀者會發現這兩者之間也有很多共同點。如前所述,因為佛教自印度早期的靈修傳承演變而來,所以,彼此之間肯定存在著可辨識的“家族血緣關係”,這點應該加以承認。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兩年以來,從我自己無可否認的有限經驗中,我看到雖然目前人們對瑜伽的注意力仍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但是,對瑜伽傳承背後的觀點和文化之快速增加的開放態度,正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我衷心歡迎本書的問世,它代表了回應這種開放態度的真誠努力。和以前極為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都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以全新的觀點,一起來善加利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便迎接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個人和集體的挑戰。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安排出時間以聆聽或閱讀這樣的智慧,並將此智慧吸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上。
本書的作者楊逢財先生和江信慧女士已投入研究、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多年,以我對他們的了解,我確信他們有能力以有系統又容易閱讀的方式,將這古印度偉大的寶藏如實地傳達出來。如今,他們的努力已經產出本書這珍貴的果實;有緣的讀者也可因此做好準備,閱讀到完整的《薄伽梵歌》,並從中得到完全的好處。
甘迺迪-華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印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管理委員會/啟迪靈性導師。
-------------------------------------------------------------------------
知識的祭祀、布施、苦行
---作者楊逢財序
人必有一死。
再怎樣厲害的人,最後仍得匍匐在死神的腳下。
如果“死亡”不是任何一個人克服得了的,那么,要如何面對或準備?
生時能改造命運,死後能脫離生死循環,都取決於“當下的行動”。
有力量避免“錯誤行動”,有勇氣從事“正確行動”,甚至能實踐“超然行動”,這需要有“真理”——“靈性知識”為依歸。
“即使你罪大惡極,只要登此知識之舟,就能渡過罪惡苦海。就像烈火把所有的薪材燒成灰燼,靈性知識之火會把所有行動化為灰燼。”(4.36-37)
“真理”,梵音tattva,是《薄伽梵歌》等古印度經典的主題。
《薄伽梵歌》出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很久以前,在印度北方發生了一場世界大戰。戰爭就要開打之時,正義的阿爾諸納王竟然“放棄行動”,不想打仗,薄伽梵——奎師那,就教導他瑜伽知識與絕對真理;最後,去除了疑惑的阿爾諸納,意志堅定地戰鬥,終於奪回失去的王國。
《薄伽梵歌》的知識——五項真理,教導我們全面地認識自己的身心靈、時間、物質世界和一切的源頭——奎師那,並使所有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願望,採取適當的行動,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奎師那——“瑜伽的主人”,更教導我們修煉瑜伽來“與他連結”,以便超越“物質能量”,超越生死。若不是有至尊無上的具體目標,被“時間”迷惑的我們會看不清;深陷輪迴苦海的我們,也會抓不住那“唯一的”、“向上的”、“超越的”真正力量。
雖然,這場神聖對話的背景是久遠以前的印度,但是這些真理不是只屬於印度、印度人或只適合古代而已。奎師那所指稱的“你”,是所有的眾生。奎師那也沒有預設條件:認同靈性、願意提升意識也好;只想努力工作,享受人生也可以!因為:所有人都在遵循奎師那的道路,只是途徑、方法不同而已。(4.11)
《薄伽梵歌》的真理超越時間、空間,不分國籍、種族、宗教、性別、貧富、貴賤,奎師那希望所有人都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生命動能!然而,奎師那也說“這”是raja guhyam,絕秘之秘,要真正了解秘密,說真的,也絕非買來、看過就能成就!
一九九五年筆者便已拿到英文版的《薄伽梵歌》,到如今,十四年的時光匆匆流逝。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雖號稱“看完《薄伽梵歌》”,然而,事實上,沒有理解多少、也沒有什麼信心去實踐——直到遇見一位師徒傳承中的靈性導師……
正如奎師那在第十八章所言,研讀《薄伽梵歌》是一場“知識的祭祀”(18.70)。現代所謂知識普及,但,實際上卻是“假知識”的泛濫成災;無法提升意識,也不能自然地強化品德與轉化氣質,而且,往往是使人加速墮落的居多。而奎師那親自講述的真理,要解救眾生的《薄伽梵歌》,在全世界的版本也有數百種之多,但能自然轉化、提升讀者的卻也是屈指可數!
原因何在?這些作者是否領悟、實踐真理?或是“知而不能行”、言行不一?甚至還曲解經典與奎師那的話!
《薄伽梵歌》第四章提到,不同的人會從事不同的“祭祀”,而到最後,一切祭祀所帶來的真正成果應該是:找到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因為他是“洞見真理的人”(tattva darshina),向他詢問、服務、皈依,他就會把知識或真理傳授給你!(4.34)如果不能得到這樣的成果,種種祭祀、苦行、研究經典、心智推敲、自創功法都是盲修瞎練,人只能在物質亂象中繼續浮沉,自以為是地虛度一生。
《摩訶婆羅多》中潘度五子被放逐了十三年之後,仍需決一死戰,才得以收復國土,筆者自然比不上潘度五子;但是,在《薄伽梵歌》中十四年來的覺醒與成長,也是一場身心靈的革命。人生就是一場戰役,要征服、要淨化自己的“感官、心念、假我”和種種虛假的“物質能量”,更喚醒並保護“靈性真我”。經典和武器的梵文都是shastra,所以,“五項真理”(經典)是每一個追尋“真我”的“靈性戰士”必備的武器。要為覺悟真我而向物質幻想宣戰,要堅持與那絕對真理——超越生死的至尊目標同在!
這場追求真理、實踐真理的“知識的祭祀”,也是我們在智力、心念、感官上的“苦行”鍛鍊;如今之出版發行,更是真理的“布施”!
祭祀、布施、苦行是“信仰”的要件;“信仰”能賜予力量,伴人走過生死之間的起落動盪。探索《薄伽梵歌》五項真理的“祭祀、布施、苦行”,不只是正確而超然的行動,也是筆者親身證悟的生命紀錄。
僅以此書,與天下瑜伽知音共勉!願大家都能從本書引得 “知識之火”,在提升意識的旅程中燒淨一切罪,除盡所有苦,最終得到那衝破生死黑暗的絕對真理——愛!奎師那(Krishna Prema)
- 上一篇:印度的“孫悟空”:神猴哈努曼Hanuman
- 下一篇:解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