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五大經典文獻

印度教的五大經典文獻(許多印度神話既是來源於此)已經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了,裡面的許多故事至今仍然被印度人所朗誦和表演.

1,《梨俱吠陀》

公元前1000年的《梨俱吠陀》是獻給神的讚美詩集,被一代代的祭師所傳唱.它在《吠陀》里屬於第一層次的論述,對宗教儀式的意義和細節內容有所增加.

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複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西方學者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頌體。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讚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本。

2,《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則是公元前300-公元300年間一群詩人和祭師共同彙編而成的.它講述的是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國王們爭權斗勢的故事,是一部具有宏偉氣魄的史詩作品.

目錄 簡介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已由季羨林先生翻譯完成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摩訶婆羅多》的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全書共分十八篇,核心故事是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這部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迄今世界上僅有印度梵文學者歷時半個世紀完成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和此前的英譯本,而法國、美國等學者的譯本皆中途夭折。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金克木先生的支持帶領下,中文版《摩訶婆羅多》翻譯工程開始啟動,經過一批學者的艱辛努力,歷時十七年,在黃寶生先生支持下完成了此項傳世工程,也成為當今世界僅有的三種文本之一。

《摩訶婆羅多》核心故事梗概

《摩訶婆羅多》全書共分十八篇,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兩兄弟。持國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繼承王位。持國生有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有五子,長子堅戰。這便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前者被稱作俱盧族,後者被稱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國攝政。堅戰成年後,理應繼承父親般度的王位。但難敵不答應,企圖霸占王位,糾紛從此開始。

難敵設計了一座易燃的紫膠宮,讓般度族五兄弟去住,準備縱火燒死他們。般度族五兄弟幸免於難,流亡森林。其間,般遮羅國王的女兒黑公主舉行選婚大典,般度族五兄弟喬裝婆羅門前往應試。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選婿要求,挽開大鐵弓,射箭命中目標,贏得了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於是,持國召回他們,分給他們一半國土。

般度族在分給他們的國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績輝煌。難敵心生妒忌,又設計擲骰子賭博的騙局。堅戰並不願意參加賭博,但出於禮節,還是接受了難敵的邀請。在擲骰子中,堅戰輸掉一切財產和王國,又輸掉四個弟弟和自己,最後輸掉他們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於是,難敵命令自己的弟弟難降將黑公主強行拽來,在賭博大廳當眾橫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軍怒不可遏,發誓要報仇雪恨。持國預感惡兆,不得不出面干預,答應黑公主的要求,釋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難敵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賭一次,講定輸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還要在第十三年過隱匿的生活,如被發現,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這次賭博的結果自然又是堅戰輸掉。這樣,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國土,流亡森林十二年,並在第十三年里隱姓埋名,在摩差國毗羅吒王宮廷里充當僕役。

十三年期滿後,般度族五兄弟要求歸還失去的國土,難敵堅決不允。於是,雙方各自爭取盟友,準備戰爭。般度族獲得多門城黑天(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使者來回談判。難敵一意孤行,拒絕講和。堅戰為了避免流血戰爭,作出最大讓步,提出只要歸還五個村莊就行,而難敵宣稱連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最後,雙方在俱盧之野開戰。

大戰進行了十八天,經過反覆的激烈較量,俱盧族全軍覆滅。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沒有料到俱盧族剩下的三員大將竟在夜間偷襲酣睡的般度族軍營,殺死般度族全部將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軍營而倖免。面對如此悲慘的結局,堅戰精神沮喪,但在眾人的勸說下,終於登基為王。堅戰統治了三十六年後,得知黑天逝世升天。於是,他指定般度族的惟一後嗣——阿周那的孫子為王位繼承人,然後與自己的四個弟弟和黑公主一起遠行登山升天。

3,《薄迦梵歌》

《薄迦梵歌》 (Bhagavad Gita)的內容則主要是印度教的各種信條.

說明,從《摩訶婆羅多》的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章,共十八章,七百頌,稱為薄伽梵歌。薄伽梵為對黑天的尊稱,意謂尊者或者世尊。

《摩訶婆羅多》主要是講述古代印度俱盧族和般度族在俱盧之野發生的一場大戰,他們原本是堂兄弟,但為了王國的統治權而戰鬥。傳說毗耶娑是漁家女貞信嫁給俱盧之子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一直在森林中修煉苦行,貞信與福身王生育的兩個兒子花釧和奇武都沒有後裔,於是貞信找來毗耶娑,讓他與奇武的兩位遺孀行房,生了兩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持國生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五子,分別為貢蒂所生的堅戰、怖軍、阿周那和瑪德利生的孿生子無種和偕天。因為持國生來眼盲,般度繼承王位,般度早逝,持國接掌王國,堅戰成年後,持國指定他為繼承人,但難敵使出陰謀奪權,經過許多年的糾紛,雙方最終在俱盧之野血刃相見。

毗濕摩原名天誓,是福身王的長子,貞信嫁給福身王的條件就是要自己生的兒子繼承王位,天誓為了成全父親,發誓放棄王位繼承權,永不結婚,因此得名“毗濕摩”,意為“立下可怕誓言的人”。他雖同情般度族,但長期受俱盧族供養,不得不擔任俱盧族的統帥,這就是本篇的來由。

黑天則是雅度族藪提婆的兒子,貢蒂是他的姑母,因此,與般度五子是表兄弟關係,支持般度五子,但他本為印度教三大神明(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毀滅之神濕婆)之一的毗濕奴化身。

毗耶娑仍然隱居於森林,但目睹了大戰的全過程,花費三年時間寫出這本史詩。薄迦梵歌是通過持國的御者和侍從全勝對盲眼的持國描述戰場的大事開始的,在開戰之前,黑天開導阿周那,闡述達到解脫的三條道路:業(行動)瑜伽、智(知識)瑜伽和信(虔信)瑜伽,這三種瑜伽相輔相成。黑天對他著重講述了業瑜伽及最終解脫的簡捷方法——崇拜黑天。本文堪稱是古印度宗教精神之精髓,也是其最神聖和神秘的文書。

4,《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來自公元前800年的阿約提亞,是另一部關於皇室的史詩作品.它的作者據說是蟻桎(Valmiki),把羅摩王國描述成毗濕奴(Vishnu)的化身,其完美的性格和不朽的功勳使他成為理想君主的典範.色彩斑斕的戲劇性描述為這一偉大神話增添了不少光彩.

《羅摩衍那》即《羅摩的生平》或《羅摩傳》,它與《摩訶婆羅多》並稱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也是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學的重大貢獻,它在印度文學史上和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史詩的傳說作者是蟻垤。關於這個人印度有很多傳說,不少傳說充滿了神話色彩。但是現存形式的《羅摩衍那》並非出自蟻垤一人之手,有些學者認為,也許開始時蚊垤以詩體形式寫了《羅摩衍那》的雛型,後來,在它的基礎上經過後人的不斷流傳和修改,使之逐步豐富完善;季羨林先生經過多年研究後指出,也許蟻垤對於以前口耳傳的《羅摩衍那》做了比較突出的加工、整理工作,使得這一部巨著在內容和風格上都得到了較大的統一性,因此他就成了“作者”。當然,在他以後,《羅摩衍那》仍然有一個長期的流傳和發展過程。所以《羅摩衍那》是印度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成書時代也說法不一,幾十種意見。有的認為,它可能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以前,有的說它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等等。

《羅摩桁那》這部史詩比《摩訶婆羅多》的篇幅要小,全詩共分七篇,約有24000多頌,但它故事集中,結構平整,在主題以及藝術手法甚至修辭譬喻的技巧上都樹立了典範,是古典詩人的先驅。因此,《羅摩衍那》被印度稱為“最初的詩”,給後來的長篇敘事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奠定了格式的基礎。

《羅摩衍那》的主要內容是描寫英雄羅摩和他妻子悉達一生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篇對戰勝艱苦和強暴的英雄的頌歌。但是由於婆羅門權貴對這部民間敘事詩的侍統進行了竄改,所以《羅摩衍那》中通篇充滿著下層對上層唯命是聽,聽天由命的思想。

今天,正統的印度教徒認為《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都是不可侵犯的聖典,並把它們看作是解決宗教、哲學和道德等問題爭論的指南。因此,在印度,《羅摩衍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2000多年來,婦女們崇拜悉達,認為她是賢妻良母的典型。億萬人頂禮膜拜羅摩,把他尊為聖哲和楷模,表示問候、祝福時,人們口中就連呼“羅摩,羅摩”,兩熟人相見時也說:“羅摩,羅摩”即你好;發生了不應發生的事情時,表示驚訝也說“羅摩,羅摩”。

至於“史詩”中那位神猴哈奴曼,更是受到狂熱的崇拜,不少地方猴廟林立,裡面還有許多猴子,特別是北方,更為普遍。所有這些,都與《羅摩衍那》密切相關。直到今天,人們離開那種神話時代已非常遙遠,但《羅摩衍那》的故事還仍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在許多地方的節日集會上,不是觀看《羅摩衍那》的有關戲劇演出,就是欣賞與此有關的歌舞表演,通宵達旦,一連幾天,十幾天,甚至時間更長,他們流連忘返,不知道疲倦。

《羅摩衍那》不但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爰,深入人心,廣為流傳,對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巨大影響,而且對世界也影響很大。長期以來,它輾轉被譯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等,尤其對南亞和東南亞各國的文學以及人們的思想影響更大。可喜的是,現在已有漢譯本出版,季羨林先生早在1973年著手翻譯《羅摩衍那》,經過5年的辛勤奮鬥,己全部譯出這一不朽的光輝巨著,它必將大大有利於對印度的了解,也會更加推動中印文化關係研究的開展。由柳洪平創建。

5,《往世書》

《往世書》(Purana)彙編於共呀前500-公元1000年之間,主要內容為啟示和一些神話故事.今天印度教神話主要就來源於這些容易理解的經典文獻.

印度教的五大經典文獻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