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印度兩大史詩,是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的藝術反映。依據現在抄本,《摩訶婆羅多》約有十萬頌(現代精校本近八萬頌),《羅摩衍那》約24000頌(現代精校本近二萬頌),其篇幅之長,在世界各民族古代史詩中也是不多的。在古代印度,它們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和流傳。因而,它們的文本是流動性的,經由歷史宮廷歌手和民間吟遊詩人不斷加工的擴充,才形成目前的規模和形式。

據現代學者考證,《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之間。在這漫長的八百年的成書過程中,《摩訶婆羅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8800頌的《勝利之歌》,後來演變成24000頌的《婆羅多》,最後擴充為十萬頌的《摩訶婆羅多》。

關於這部史詩的作者毗耶娑,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都是傳說,很難斷定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既被稱作這部史詩的作者,又是這部史詩中的人物。按照史詩本身提供的故事,毗耶娑是漁家女貞信在嫁給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貞信和福身王生下的兩個兒子花釧和奇武先後繼承王位,都沒有留下子嗣就死去。於是,貞信找來在森林中修煉苦行的毗耶娑,讓他與奇武的兩個遺孀交媾,生下兩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此後,毗耶娑仍然隱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參與了持國百子(俱盧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兩族鬥爭的全過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用了三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史詩。

《摩訶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書共分十篇,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視頻:專家解讀《摩訶婆羅多》)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兩兄弟。持國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繼承王位。持國生有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有五子,長子堅戰。這便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前者被稱作俱盧族,後者被稱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國攝政。堅戰成年後,理應繼承父親般度的王位。但難敵不答應,企圖霸占王位。糾紛從此開始。

難敵設計了一座易燃的紫膠宮,讓般度族五兄弟去住,準備縱火燒死他們。般度族五兄弟幸免於難,流亡森林。期間,般遮羅國王的女兒黑公主舉行選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喬裝婆羅門前往應試。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選婿要求,挽開大鐵弓,射箭命中目標,贏得了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於是,持國召回他們,分給他們一半國土。

般度族在分給他們的國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績輝煌。難敵心生妒忌,又設計擲骰子賭博的騙局。堅戰並不願參加賭博。但出於禮節,還是接受了難敵的邀請。在擲骰子中,堅戰輸掉一切財產和王國,又輸掉四個弟弟和他自己,最後輸掉他們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於是,難敵命令自己的弟弟難降將黑公主強行拽來,在賭博大廳當眾橫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軍怒不可遏,發誓要報仇雪恨。持國預感惡兆,不得不出面干預,答應黑公主的要求,釋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難敵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賭一次,講定輸者一方流放森林12年,還要第13年過隱匿的生活,如被發現,就要再次流放12年。這次賭博的結果自然又是堅戰輸掉。這樣,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國土,流亡森林12年,並在第13年裡隱姓埋名,在摩差國毗羅吒王宮廷里充當僕役。

13年期滿後,般度族五兄弟要求收回失去的國土,難敵堅決不允。於是,雙方各自爭取盟友,準備戰爭。般度族獲得多門城黑天(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使者來回談判。難敵一意孤行,拒絕講和。堅戰為了避免流血戰爭,作出最大讓步,提出只要歸還五個村莊就行,而難敵宣稱連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最後,雙方在俱盧之野開戰。

大戰進行了18天,經過反覆的激烈較量,俱盧族全軍覆滅。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沒有料到俱盧族殘剩的三個戰士竟在夜間偷襲酣睡的般度族軍營,殺死般度族全部將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軍營而倖免。面對如此悲慘的結局,堅戰精神沮喪,但在眾人的勸說下,又終於登基為王。堅戰統治了36年後,得知黑天逝世升天。於是他指定般度族的惟一後嗣——阿周那的孫子為王位繼承人,然後與自己的四個兄弟和黑公主一起遠行登山升天。

以上是《摩訶婆羅多》的中心故事。這部史詩的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在史詩中,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則相反:貪婪、傲慢、殘忍。他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的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在列國紛爭時代,廣大臣民如果對交戰雙方有所選擇的話,自然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希望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摩訶婆羅多》正是這種希望的形象化表達。

然而,史詩作者立場高遠,對現實的認識是清醒的,並沒有將代表正義一方的般度族理想化。在史詩描寫的18天大戰中,每逢關鍵時刻,般度族都是採用詭計取勝的,正義的光彩漸漸減卻。而難敵遵守武士戰鬥規則,在戰死時,天神們為他撒下鮮花。史詩作者顯然面對著人類生存方式的困境。堅戰為了謀求般度族的和平生存,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也未能阻止戰爭。而難敵遵循剎帝利武士征服世界、追求財富的使命,也始終堅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人世間的利害衝突無法避免。衝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人類自身遭受毀來性打擊。

《摩訶婆羅多》的中心故事至多只占全詩篇幅的一半。圍繞這箇中心故事,穿插進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首先應該提到的是有關古代國王和武士的英雄傳說,因為就史詩的各種插入成分而言,它們與史詩的基本精神最一致,與主線故事的關係最緊密。例如,《那羅傳》和《莎維德麗傳》這兩個著名插話,是般度族流亡森林12年期間,修道仙人為安慰和鼓勵他們而講述的。《那羅傳》描寫古代國王那羅受到惡神捉弄,在擲骰子賭博中輸掉國土,被迫與妻子達摩衍蒂流亡森林。在森林中,夫妻兩人不幸失散。最後,雙方歷盡艱難困苦,重新團圓,並收回國土。《莎維德麗傳》描寫古代一個國王的獨生女兒莎維德麗,自願選擇遭到侵略而流亡森林的一個瞎子國王的兒子做丈夫。一年後,丈夫死後。死神閻摩前來拴走她丈夫的靈魂,而她緊追閻摩不放。最後,憑她的忠貞和智慧,贏得閻摩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復生,也使公公雙眼復明,後來終於收復國土。這些插話教導人們不畏強暴,不怕艱辛,在遭受挫折的困難時期,更要堅定信心,勇往直前。這是在列國紛爭時代,國王和剎帝利武士必須具備的精神。

一般來說,這類頌揚剎帝利的神話傳說插話是由宮廷歌手蘇多編制的,而另一類頌揚婆羅門的神話傳說插話是由祭司編制,並在後期插入的。據《摩訶婆羅多》精校本首任主編蘇克坦卡爾考證,原先的二萬四千頌左右的《婆羅多》曾經一度被婆羅門婆利古族壟斷。由於《婆羅多》是頌揚剎帝利王族的英雄史詩,因而婆利古族竭力以婆羅門觀點改造《婆羅多》,塞入了大量頌揚婆利古族和抬高婆羅門地位的內容。例如,插話《蘇格尼雅》描寫婆利古大仙的兒子吉耶伐納通過修煉苦行,具備戰勝一切凡人和天神的法力;插話《持斧羅摩》描寫婆利古後裔持斧羅摩曾經週遊大地,消滅人間剎帝利,以至剎帝利的鮮血流滿俱盧之野的五個湖泊。

除了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這些文學插話外,史詩中還有大量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理論性的插入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俱盧族老長輩毗濕摩臨終前對堅戰的長篇教誨《和平篇》和《教誡篇》。這兩篇的篇幅總量約占據全詩的四分之一。《和平篇》主要講述國王在正常時期和危急時期的職責以及達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脫的方法。《教誨篇》主要宣傳婆羅門教的各種法則和禮儀。而在所有的說教成分中,最著名的是《毗濕摩篇》中的《薄伽梵歌》,因為它後來成了印度教的重要經典。

因此,對於《摩訶婆羅多》的內容,我們必須兼顧兩個方面:它既是一部英雄史詩,以婆羅多族大戰為核心內容,即如書名所表示的那樣,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又是一部“百科全書”,即如史詩結尾部分所宣稱的那樣,囊括了人生“四大目的”的全部內容:“正法和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裡有,別處有;這裡無,別處無。”(18.5.38)史詩作者既以形象的手法,又以說理的方式,確認“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是人生四大目的。他們肯定人類對利益和愛欲的追求,但認為這種追求應該符合正法,而人生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解脫。他們擔憂的是,人類對利益和愛欲的追求一旦失控,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爭鬥,直至自相殘殺和自我毀滅,造成像婆羅多族大戰這樣的悲劇。可以說,《摩訶婆羅多》凝聚著沉重的歷史經驗,飽含印度古代有識之士們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是一部警世之作。

與口頭創作和傳誦的方式相適應,《摩訶婆羅多》的語言通俗易懂,詩律絕大多數採用一種簡單易記的阿奴濕圖朴體。敘事中有許多程式化的詞組、語句和場景描寫。修辭方式很多,包括諧音、比喻、誇張、對偶和雙關等。敘事方式採用話中套話、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主體故事情節完整,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而且每個階段都不乏扣人心弦的戲劇性衝突和緊張場面。只是由於整部史詩穿插有大量插話和插敘,才使主體故事的推進時時受到阻礙,延宕施沓,顯得很不緊湊。《摩訶婆羅多》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這部史詩人物眾多,但主要人物都有鮮明個性,互不雷同。究其成功原因,在於作者能嚴格忠於現實生活,依據人物的出身、經歷、地位、修養和氣質等多方面因素塑造性格。

《羅摩衍那》的成書年代在公元前三、四世紀至公元前二世紀之間。這部史詩的作者蟻垤也是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原本是個棄兒,山中野人收養了他。長大成家後,他以搶劫偷盜為生。一次,他搶劫路過的七仙人。七仙人問他,他的妻兒是否願意與他共同分擔搶劫的罪惡。他茫然不知所答,回家詢問家妻兒。妻兒表示不願與他分擔。他的生命歷程由此發生轉折。他回到七仙人那裡,拜倒在他們腳下。七仙人教給他吠陀知識,還叫他坐在一棵樹下,不斷念誦“摩羅”(“羅摩”的顛倒念法)。他靜坐不動,天長日久,白蟻在他身上築窩,形成蟻垤。後來七仙人回到那裡,撥開蟻垤。從此,他就得名“蟻垤”。有一天,蟻垤在森林裡看見一對麻鷸悄悄交歡,忽然一個獵人射中了公麻鷸。公麻鷸墜地翻滾,滿身鮮血,母麻鷸悽慘悲鳴。蟻垤心生憐憫,安慰母麻鷸,譴責獵人。他的話語脫口而成一頌詩。說完後,他自己也感到驚異,反覆琢磨自己究竟說了什麼。最後,他意識到自己說出的是詩,並對徒弟說道:“因為它產生於我的輸迦(Soka,憂傷),就叫它輸洛迦(Sloka)。”後來,大神梵天吩咐蟻垤就用這種“輸洛迦”詩體編寫羅摩的故事(即《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的書名意思是“羅摩的遊行”或“羅摩傳”。全詩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鬥篇》和《後篇》。它以羅摩和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描寫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鬥爭。(視頻:專家解讀《羅摩衍那》)

阿逾陀城十車王有三個王后,生了四個兒子——羅摩、婆羅多、羅什曼那和設睹盧祗那。羅摩長大後,幫助眾友仙人降摩,並隨眾友仙人到密提羅國參加大祭。密提羅國王遮那竭有個女兒,名叫悉多。遮那竭允言:誰能拉開他家祖傳的神弓,便能娶番多為妻。羅摩不僅拉開弓,而且把弓都拉斷了,贏得了悉多(《童年篇》)。

十車王年邁體衰,決定立羅摩為太子,以繼承王位。這時,小王后吉迦伊在一個駝背侍女的煽惑下,利用國王從前曾許諾賜給她兩個恩惠,要挾國王,提出一要流放羅摩十四年,二要立她自己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十車王悲痛欲絕,但為了信守諾言,只得同意。羅摩為了使父親不失信義,甘願流放。悉多為了夫妻之情,羅什曼那為了兄弟之誼,也甘願跟隨羅摩流放。他們三人在臣民的憂傷中離開都城,前往山林。不久,十車王抑鬱而死。這時,婆羅多正在舅舅家,不知道這裡發生的事。他被召回舉行父葬和繼承王位。婆羅多明了真相後,大罵母親吉迦伊。舉行完父親葬禮,他親自去尋找羅摩,要求羅摩回去繼承王位。但羅摩堅決不肯,一定要等十四年流放期滿後再回去。婆羅多沒有辦法,只好帶回羅摩的一雙鞋子,算是羅摩的象徵,供在國王寶座上,代羅摩攝政(《阿逾陀篇》)。

羅摩、悉多和羅什曼那在森林中到處漫遊,過著艱辛的流放生活。十年後,他們來到又一座森林。楞伽城十首魔王羅波那的妹妹向羅摩和羅什曼那求愛未遂,想要一口吞吃悉多,被羅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為了報仇,她慫恿哥哥羅波那劫掠悉多。羅波那施用妖術,派遣一個羅剎化為金鹿引誘羅摩追趕不止,而他就乘機劫走了悉多。羅摩和羅什曼那四處尋找悉多,最後遇見一個無頭怪,他勸他們去找猴王須羯哩婆(《森林篇》)。

羅摩和羅什曼那終於找到流亡的猴王須羯哩婆。他們幫助猴王收復了失國。然後,猴王召集全國的猴子幫助尋找悉多。群猴知道了悉多被劫往楞伽島,但隔著大海,無法渡過(《猴國篇》)。

神猴哈奴曼神通廣大,變幻無窮。他搖身變成巨猴,縱身一跳,越過波濤洶湧的大海。到了楞伽島,他又變成一隻貓,鑽進羅波那宮殿。他來到後宮,在後花園找到了悉多。他親眼目睹羅波那威逼利誘悉多,但悉多對羅摩忠貞不渝,寧死不從魔王。哈奴曼把羅摩的信物戒指交給悉多,悉多也將自己的信物寶石托哈奴曼帶給羅摩(《美妙篇》)。

在工巧大神的兒子那羅幫助下,羅摩、羅什曼那和猴軍架橋渡海,與羅波那展開一場大戰。戰鬥激烈,羅摩和羅什曼那受重傷。哈奴曼托來北方神山,找到仙草,治癒羅摩和羅什曼那。最後,羅摩殺死羅波那,救出悉多。但羅摩見到悉多,突然懷疑她的貞操。這時,十四年流放期滿,羅摩一行乘飛車回國。婆羅多欣然讓位,羅摩登基(《戰鬥篇》)。

阿逾陀在羅摩治理下,出現太平盛世。忽然一天密探報告羅摩:民間流傳說悉多曾在魔王宮中居住,算不得貞女。為了不違民意,羅摩忍痛派羅什曼那把懷孕在身的悉多丟棄在恆河岸邊。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淨修林里,並生下一對雙生子。蟻垤仙人作了長詩《羅摩衍那》,並教會這兩個孩子誦唱。羅摩舉行馬祭時,蟻垤仙人讓這兩個孩子當場誦唱這部長詩。羅摩聽到最後,明白這兩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兒子。於是,蟻垤仙人把悉多帶來,為她的貞節辯護。可是羅摩仍說無法取信於民。悉多便向大地母親求證,說如果自己貞潔無瑕,請大地母親收容她。頓時大地開裂,她縱身投進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後來,羅摩將王國交給自己的雙生子分治,與弟弟們一起拋棄凡體,升入天國(《後篇》)。

在《羅摩衍那》這部史詩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人物:羅摩為了恪守孝道而自願流放,為了維護王族的尊嚴和人間的正義而消滅邪惡的魔王羅波那,為了取信於民而遺棄愛妻悉多,是理想的兒子和君王;羅什曼那和婆羅多恪守悌道,是理想的弟弟;悉多恪守婦道,是理想的妻子。他們之間的關係符合封建倫理道德規範,類似中國古代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長幼有序”。羅摩故事的結局是悲劇性的,悉多成了封建貞節觀念的無辜犧牲品。同時,史詩中描寫的羅摩與羅波那之間的鬥爭,也代表新興的封建主與落後的奴隸主之間的鬥爭。羅摩的阿逾陀城屬於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城市文明,而羅波那的楞伽城帶有濃厚的遊牧部落文明色彩。羅摩是剎帝利,而羅波那含有婆羅門血統。在印度列國紛爭時代,婆羅門努力維護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種姓制,以保持自己在吠陀時代後期形成的至高無上的特權地位,而剎帝利努力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封建王權。《羅摩衍那》的成書年代正處在印度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時期。隨著封建制日益取得優勢,羅摩的形象也日益被神化。這在《羅摩衍那》作品本身中就有反映。在一般認為屬於原始部分的第二至第六篇中,羅摩基本上是個人間英雄形象,而在屬於晚出部分的第一和第七篇中,羅摩被寫成大神毗濕奴的化身。從此,羅摩成了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羅摩衍那》的故事情節比較集中緊湊,雖然也插入不少神話傳說,但不像《摩訶婆羅多》那樣枝蔓龐雜。主要人物性格豐滿,隨著矛盾的展開而變化發展。注重風景描寫,而且做到情景交融。例如,悉多被魔王羅波那劫往楞伽城時,自然景象也呈現衰容:“樹頂在風中擺來擺去,好像說:‘苦惱,真苦惱!’”“荷塘里落盡了荷花,魚和其他動物也都發抖”;“太陽也在那裡憂愁,它的光線都消失了,暗淡的光圈繞在四周”。羅摩為尋找悉多,來到般波池。這裡春光明媚,種種可愛的景色更激起他對悉多的痛苦思念。

看哪!在錯雜的山峰上,

公鹿和母鹿呆在一起;

我卻是被迫同悉多呀,

那位鹿眼女郎分離。

《羅摩衍那》主要採用簡單易記的“阿奴濕圖朴”詩律(即“輸洛迦”詩體),文體風格總的來說明白曉暢,因為它畢竟是口頭創作和傳誦的史詩。但它已開始出現講究藻飾和精心雕鏤的傾向。由此,《羅摩衍那》成了古典梵語詩歌最直接的先導。因而,印度傳統將《羅摩衍那》稱作“最初的詩”,並將傳說中的作者蟻垤稱作“最初的詩人”。

《羅摩衍那》誕生後,在印度各地廣泛流傳。許多古典梵語戲劇和敘事詩都取材於它。印度中古方言文學興起後,各地都有《羅摩衍那》的方言譯本或改寫本。《羅摩衍那》也從很早開始就傳到亞洲各國。

文章來源:社科院外文所 黃寶生 石海軍

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