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曆
一、伊斯蘭教曆的由來:
公元622年9月20日(伊歷3月2日),先知穆罕默德為了顧全大局,確保當時為數不多穆斯林的生命安全,帶領一部分聖門弟子從故鄉麥加遷徙到麥地納。在那裡把聖門弟子武裝起來,與盤踞在麥加地區的多神教徒作堅決的鬥爭,僅花了十年的工夫,就消滅了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切反對勢力;從而,把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鑄造成一個信仰堅定不移的,思想積極向上的,行動雷厲風行的堅強的民族。這是世界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遷徙十七年後,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才將此年定為伊斯蘭教曆紀元年。為了使伊曆元年的元旦與太陰年的元旦趨於一致,他把穆聖遷移到麥地納的日期提前了兩個月零幾天,伊曆元年,就從那年的伊歷一月算起,這一年正值公元622年7月16日。因此稱伊斯蘭教曆為“徙吉來”(阿拉伯文)。其涵義是“遷徙”。中國穆斯林通稱伊曆紀元為“至聖遷都元年”。
二、伊斯蘭教曆簡介:
伊歷有太陽年(宮份年)和太陰年(月份年)兩種年法。太陽年僅供農業的耕種及收穫之用;而太陰年則供進行宗教儀式之用。
1、伊歷太陽年是以春風為歲首,依太陽遠行12宮一周為12個月,稱之為“不動月”。
太陽年平年為365日。歷時128年,置閏31次。逢閏年,則增加一個閏日於12月末,就成為366日。須積累80000年才差一日。
2、伊歷太陰年是依月亮圓缺12次為12個月,稱之為“動月”。月亮圓缺一周,大約歷時29日12時44分2.8秒;月亮圓缺12周,共歷時354日8時48分33.6秒。因此太陰年的月份,大小相間。1、3、5、7、9、11的奇數月為大建30日;2、4、6、8、10、12的偶數月為小建29日。一年354日,所余的時間,積至三年,約等於一日。因此,每隔2至3年,必須置一個閏日增加到伊歷12月末。
太陽年是365日多,而太陰年只有354日多,比太陽年相差11日多,積至32個太陽年,就多出一個太陽年來,因此,歲首在倒退著遠行,大約歷時32年而一周期。
中國農曆是每個月以當合朔(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就叫朔。因為月球處在跟太陽同一方向時,它正以背太陽的一面即暗面對著地球,我們便看不到它,稱之為新月。這時是農曆的初一)為第一日。
伊斯蘭教曆是當日太陽落山後見新月為第一日,因此,伊歷每個月的第一日往往在中國農曆的每月初二、三日。
伊斯蘭教曆的紀元是公元622年7月16日。伊歷太陰年的年數,是以30年為一周期,每個周期有19個平年,每年354日;有11個閏年,每年355日;增置一日於伊歷12月之末。平均計算,每年得354日8小時48分,每月得29日12小時44分,比較太陰平年周期,只差2.8秒,須積至30842個太陰月,或2572個太陰年,或2400個太陽年,才有一日之差。
三、伊斯蘭教曆的閏年:
伊斯蘭教曆是以30除11,得一日的0.36,為每年的余分,每30年為一周期,周期的2、5、7、10、13、16、18、21、24、26、29年為閏年,例如1411年至1440年為一周期。1412(2)、1425(5)、1427(7)、1420(10)、1423(13)、1426(16)、1428(18)、1431(21)、1434(24)、1436(26)、1439(29)。閏日置於12月末。由於太陰年比太陽年少11天,(歷時29天12時44分2.8秒,圓缺兩次為一年,歷時354天8時48分33.6秒,積至3、4年便多出一天,1、3、4、6、8、9、11、12、14、15、17、19、20、22、23、25、27、28、30年為平年。)故公曆每32年在伊斯蘭教曆應有33年。
四、伊斯蘭教曆對中國曆法的影響:
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阿拉伯人哲馬盧丁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七種阿拉伯氣象儀,並撰進萬年曆,頒行全國。這是伊歷傳入中國之始。
元朝曾設立穆斯林司天監專署。明朝,伊斯蘭教曆仍占一個重要的位置。明朝還譯過伊斯蘭教曆和天文書。直到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伊斯蘭教曆專家欽天監吳明煊只知曆法原理,不會推算,不能與西方天文學家南懷仁相抗衡,伊斯蘭教曆才被永遠廢除了。
五、《天方歷源》的來源及特點:
中國穆斯林曆法專著。是中國傑出的穆斯林學者—先賢哈吉·優素福·盧魂丁·馬復初(1794—1874)著述,原稿用阿拉伯文寫成。正文分兩部分,主要闡明伊斯蘭教曆法的計算法,以及穆斯林封齋、開齋時間的推算。
《天方歷源》的特點:語言簡練、論題明確、邏輯嚴謹;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經訓知識與論點相互交融;結合中國的現實,以最簡單明快的方法教會穆斯林掌握伊歷每月的開始,尤其是封齋、開齋時間的推算法;指出了穆斯林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及和過及的弊端;提出解決這兩個極端的具體辦法;列出各教法經有關這一問題的教法律例。
六、翻譯整理編輯成冊的原因:
對先賢的文化遺產進行繼承並發揚光大;我們穆斯林的封齋和開齋,從來就不一致,這種現象是令人非常遺憾的。我們黨和政府為尊重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規定在“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各放假一天。我們沒有一致的節日,各地人民政府究竟在哪一天放假呢?讓政府哪一天給穆斯林賀節呢?
近幾年有的地方竟然在農曆二十九、三十封齋月的齋戒,又在農曆三十、初一就禮“開齋節”拜,究其原因是不懂曆法或混淆農曆和伊歷對每月初一時間的界定,盲從盲信,固執己見,推測“有月”;以派系定封、開齋的日期;謊報月和盲目領月。。
齋月的開始封齋日期和開齋日期是宗教功修,進行宗教功修都要有斷然的依據,即 “見月封,見月開”的聖訓。因此,開始封齋日期和開齋日期要以見月為準。伊斯蘭教萬年曆推算表和三歷表只能作為或然的依據,僅供參考,在沒法見月的情況下,就以萬年曆為準。也就是說,按推算表推算的日期是“懷疑日”,也許進入齋月,也許是伊歷8月30日,這天晚上(按我們中國人的記時法)必須做“間歇拜”;第二天肯定是齋月的第一天,也就是三歷表上的日期,這天是“確定日”,所以,提前推算表上的日期封齋月的齋戒無效,同樣提前推算表上的日期做開齋節的拜功也不成立。
真主說:“人們向你請教有關新月的問題,你告訴﹝他們﹞,新月是人們﹝進行宗教功修,以此了解入齋計時標誌﹞和朝覲﹝及散天課﹞的時刻表。” (古蘭1:189)
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翻譯整理編輯了這本小冊子,誠懇地希望廣大穆斯林遵守經訓,親自看月與推算兼顧,消除成見,竭誠團結,開拓進取,搞好我們的宗教事業。
我對天文歷算沒有進行過專門研究,翻譯整理中難免有錯誤之處,因此,希望專家學者們批評指教。
在翻譯編輯的過程中,中阿文資料是蘇敦理老師和馬立勛阿訇提供的在此一併致謝。
七、伊斯蘭教曆紀元與公元紀元的換算法:
伊歷的一年(354又11/30天)為公元的一年(365.2422天)的0.970224,又因伊曆紀元1年1月1日=公元622年7月16日=公元622.5476年,故得公式
0.970224(所知伊曆紀元-1)+622.5476=所求公元紀元。
伊歷=公曆-622+(公曆-622)÷32
公曆=(伊歷+622)-伊歷÷33
例如:1422=2001-622+(2001-622)÷32
2001=(1422+622)-1422÷33
公元1949年10月1日=伊歷1368年12月7日
公元1980年1月1日=伊歷1400年2月12日
公元1980年11月9日=伊歷1401年1月1日
公元1995年3月3日=伊歷1415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