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哈吉的朝覲感悟
一、飛上藍天,回味與方家交談心得,深感人生在世,無非天地間過客,近主至道,時不我待。
據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介紹,2010年我國赴麥加朝覲的人數達1.3萬人。為此,有關部門精心安排,使各位朝覲人員都能順利登機。我隨總團乘坐的飛機是在11月3日晚10點10分,從北京首都機場到沙特麥地那機場,經停成都機場、巴基斯坦喀拉蚩機場和沙特吉達機場,直線航程9376公里,飛行時間大約在13—15小時之間。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乘坐飛機。但這次乘機的感覺卻與往常迥然不同,始終處於難以言狀的激動中。我出身於穆斯林世家,朝覲是我必須遵守的5大功修之一。先知穆罕默德說:“伊斯蘭教建築於五項基礎之上:誦念清真言‘除安拉外,別無他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立行拜功,出納天課,朝覲,封萊麥丹月之齋。”[1]
280多年前的清代雍正年間,我的先祖馬選曾赴麥加朝覲,並帶回朝覲方誌圖。嗣後由清代進士、著名學者趙光祖撰寫的《克爾白圖說》載:雍正五年十二月,馬選蒙皇上格外施恩,奉旨開洋,帶伴五人,倍歷辛苦,三載始到天房,居住歲余。後被天房國授予“東土開蒙篩海”,帶回東土未有之經典數十本,並帶克爾白圖等返中國。
受先賢朝覲壯舉的激勵,我一直做著朝覲的準備。這次朝覲獲批並決心完成好朝覲功修後,我在出發前曾兩次赴京,就有關問題請教於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陳廣元大阿訇和常務副會長余振貴等人。余會長送我一本他主持編寫的《中國穆斯林朝覲紀實》說,朝覲集穆斯林5大功修之總歸,身臨其境者,必受其震撼。
無獨有偶。曾經4次朝覲的陳廣元大阿訇在談及朝覲感受時,也用了“震撼”一詞。他指出,朝覲乃真主使世人參悟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之造化。生命有生亦有死,生難帶來一草一木,死難帶走一針一線。不用說凡人我等,即便是人祖阿丹,亦在當世有生命的起點和歸宿。而且,真主對生命時辰的分配也極為至公至正,不論貧富貴賤,顧此必然失彼。每每想到這裡,我的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衝擊和感動。
回味與方家交談心得,我想起了歐洲啟蒙運動的旗手和“良心”伏爾泰。他一生反對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而對伊斯蘭教卻倍加讚賞。他在《哲學詞典》里指出:“亞伯拉罕既不是猶太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而是正統的伊斯蘭教徒。”他還運用伊斯蘭教經常使用的“天啟”一詞來啟迪世人:“要相信一切天啟,天啟高於哲學。凡間的學識會讓心靈得到鍛鍊,而信仰卻如明火引領我們前行。”[2]
或許是出於對伊斯蘭教信仰的尊敬,伏爾泰在他的名作《查第格》里,借亞伯拉罕,也就是穆斯林先知易卜拉欣的出生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巴比倫王國在平定一場叛亂後,決定通過比武和解答謎語來挑選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當國王。一個名叫查第格的人比武獲勝了,大祭司向他提出這樣一個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借的;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查第格斬釘截鐵地答到:“時間!”他指出,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畫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作樂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的無窮小;當時誰都對它不加重視,過後誰都對它表示惋惜;沒有它,什麼事都作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都令人忘懷;偉大的,它都使它們永垂不朽。[3]
伏爾泰的這一故事告訴我們,早在數千年前,古巴比倫人就有了時間觀念。人類生活在時間之中,誰也離不開時間,既不能任意增加,也不能隨意減少;它對大家一視同仁,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時,對誰也不多,對誰也不少;它更排除了權力、財富、名望等人為因素的干擾,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百姓,誰也不可能對它召之即來,或者揮之即去。因而,就連叱吒風雲的拿破崙也不得不承認:“除了時間,我可以得到一切。”
人生的旅途也是這樣。一個人由出生到死亡,就像那起起落落的飛機一樣,經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誰也不可能返老還童。正如伊瑪目安薩里所說:“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旅人,他們的第一客店是搖籃,最終客店是墓地,家園便是樂園或火獄,壽命是旅程,年份是各個站口,月份是法爾薩赫(等於6.24公里),天數是英里,呼吸是步伐,順主是貨物,時間是資本,私慾是匪盜,利潤是在和平樂園中見到真主,同時擁有永恆幸福,折本是遠離安拉。”[4]
安拉開天闢地,創造生命和天地萬物。《古蘭經》講:“他憑真理創造了天地,他超乎他們所用以配他的。他用精液創造了人”。(16:34)“他是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今世後世的讚頌全歸他,判決只由他作出。你們只被召歸於他。”(28:70)真主特別提醒人們“以時光盟誓,一切人確是在虧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並以真理相勸,以堅忍相勉的人則不然。”(103:1-3)
正在我思前想後的時候,從駕駛艙出來休息的劉飛行員坐到我的身旁,我們聊起從事航空航天事業者的信仰。劉飛行員說:“這是我第三次航運朝覲的哈吉。我很羨慕你們,因為你們有信仰。”聽了這些話,我當時有些吃驚。因為 BAIDU_CLB_fillSlot("28925"); 在世人的眼中,能成為飛行員的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他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豐富的知識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懷著敬佩之情,我把自己近期出版的一本《穆斯林商道》送給劉飛行員,並翻著書中的一段引言對他說:“西方哲學家弗洛姆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就會一事無成,就會變得絕望和內心深處充滿恐懼。埃及政治家薩達特更認為,如果一個人不信仰宗教,那他就放蕩不羈。那就意味著:喪失一切人性,把一切偉大的東西以及公正、善行、自由和人道主義統統拋到九霄雲外。”然後,我向劉飛行員請教道,聽說那些登上過太空的太空人在返回地面後,很多都走上了信仰宗教的道路。
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行家,劉飛行員說,你說的沒錯,確實有眾多的太空人在經歷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後,走上了信教之路,其中就包括首次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大約在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號11號太空船征服月球成功,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後走出太空船,在月球表面“行走”。他們用無線電向地球全體人類提議,靜默片刻,並禱告說:“藉此次登月得以感恩,認識創造人類和維持宇宙的神。”
在太空船返回地面後,記者們圍著阿姆斯特朗問長問短。一名記者問道:“你對月球考察作何感想?”阿姆斯特朗答道:“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對一切事物都要用科學方法論證,得出科學的結論。我自幼受到唯物主義的教育,因而受其影響染上了唯物論的偏見和成見。此次我登上月球,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就已驚嘆大千世界的壯麗宏偉,它們彼此之間,相輔相成,秩序井然,美妙無比!我感覺到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如此的可憐和渺小,從所觀察到的錯綜複雜、千奇萬妙、有條不紊的秩序中,我憑良知推斷,沒有一位創造者、主宰者統籌規劃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
認識到主的全知全能,就得如《古蘭經》所言,不虧折時光,惟信道而且行善,並以真理相勸。先知穆罕默德指出:“如果一個人感到時間緊迫,他必然加快行走;由於加快行走,便可順利到達目的地。”[5]伊瑪目阿泰伊比解釋說,真主的使者講這些話只是比喻,人生如旅行,感到時間緊迫,目的明確,步伐快走而不延誤,安全地達到終點,那就是後世里的日子。在路途中的人,由於私慾作祟,必然受到惡魔勾引和誘惑,阻礙人的前進。目標明確的人,不受引誘,一直奔向目標,使惡魔無從得到阻攔的機會。
穆聖還要求信道而且行善的穆斯林,“要抓住五個機遇:年青時要趕在年邁之前;健康時要趕在患病之前;富裕時要趕在貧窮之前;空閒時要趕在忙碌之前;有生命時要趕在死亡之前。”因為,“做善功,可能有七件隱藏的事使你不能如願:饑荒使你的理智減弱;財富使你的頭腦迷誤;疾病使你身體不支;年邁使你智慧遲鈍;猝亡使你的行動停止;惡魔當政使你行動失去自由;最嚴重的災難是世界末日;使你失去一切盡善立功的機會。”[6]
言傳身教,惜時如金。跟隨穆聖的弟子們回憶,穆聖經常祈禱說:“真主啊,恩賜我的人民都早起吧!”有一次,穆聖看到他的女兒法蒂瑪天明了還臥床不起,就對他的女兒說,女兒啊,起床吧!起來看看真主的恩典,不要學那種無精打彩之人的樣子。真主的給養是從每天的黎明到黃昏之間分發給我們的。[7]聖妻阿依莎講,穆聖常說禮讚真主、掙錢養家或是做工作,都應當早起,因為早起的人能獲得真主恩典和事業成功。[8]
認識到時間的恆定性、排他性和不可逆性,懂得了我們存在於人世之間,無非是天地間的過客,明白了人生只可暫時擁有,遲早要根據是否信道而且行善,交還獨一無二的真主來判決,我們就必須珍惜時間,力戒虛度光陰。為此,我要求自己:以這次朝覲為契機,一天的行動從晨禮開始,以後的四次拜功都能按時,從而提醒自己認真做好學習﹑工作和從事的每件事,晚上心安理得地進入夢鄉,積蓄新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天,在真主指引的“兩世之優”的正道上勇往直前。
時間過的真快!當我掏出筆記本,記下新的感想時,機艙里傳來伊瑪目的喚拜聲。我按照教法規定,借用同行哈吉的砂石代水作了小淨,而後進行晨禮。說實話,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旅途中做禮拜,這裡有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覺悟。晨禮完畢後不久,紅光滿天的曙色照進機艙里來。我將雙眼緊緊貼到機艙的窗戶上,荷!光芒四射的太陽不慌不忙地升了起來,它看著天下包羅萬象的世界,歡歡喜喜,更為黎明即起、禮讚真主的穆斯林恭祝吉祥。
------------------------------
[1] 《布哈里聖訓實錄精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頁。
[2] 〔法國〕伏爾泰《哲學詞典》
[3] 〔法國〕伏爾泰《查第格》
[4] 〔阿拉伯〕安薩里《聖學復甦精義》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02頁。
[5] 引自《提爾密濟聖訓集》
[6] 引自《提爾密濟聖訓集》
[7] 引自《布哈里聖訓集》
[8] 引自《塔巴拉尼聖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