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易經:第一章天尊地卑
南懷瑾易經:第一章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象數之鑰。
《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就是理、象、數,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真正說到易的境界在象與數—卦象、卦數,數還包括了陰陽、五行。如果真來研究,先天、後天八卦及八八六十四卦,必須要背得。大家沒有背得,象數的基本原則又不懂,將來研究起來會困難重重,等於沒用。你們各位都是同仁,也不便考試你們,要我真正上課,我是很嚴格的。每人都要當面考試,當場來背,這是我們老規矩的教授方法。這個方式,不好意思對大家來用,但我還是要把傳統的教育方法告訴各位,希望大家注意。
什麼叫卦?何謂爻?如果弄不清楚,聽《易經》是白聽的。希望大家不要像看熱鬧、聽歌星唱歌一樣,那就沒有意思了。我今天很嚴肅地告訴大家,你們有人對象、數、卦、爻的基本法則、陰陽的原理原則還不清楚的,請先把過去我們講的再複習一下,這對大家今後的學習,會有很多方便。
我們要研究《易經》,先要了解孔子的《系傳》,這是很重要的。《易經》的象數,就是我們一般觀念中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至算命看相、未卜先知那一套東西。要會那一套東西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把象數真弄通了,還要懂得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等等,才有點j希望。差不多要幾十年的讀書、思考、研究。《易經》不是光憑記憶的,有些必須要靠自己的聰明去思考、去探討。《易經》也不是一個呆板的方式,運用到哪一方面都可以的。
但是如果要精通《易經》,便一定要從呆板的方法開始,而且《易經》象數的多種法則都要了解才行。
有關象數與易理,以後我們會更進,一步給大家講,今天我們初步的研究,先把古代的方法告訴各位。大家必須知道,先把《繫辭》上下傳研究通了,你自己研究象數的鑰匙就可以拿到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通了《繫辭》之後,對中國文化的根本,才真正有個認識。第三點,孔子的哲學思想,以及他的一切理論及學說的來源,也都搞得清楚了。《易經》是情報學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易經》的《繫辭》上傳,還是用傳統的方法;像教中國哲學那樣的教法,來同大家研究。說到這裡,想到昨天有位同學,拿了一本《周易通論》給我看。這本書是大陸學者用很奇特的觀點來講《易經》的,認為《易經》是一部情報學。他們的主要觀點是說,《易經》的作者當時被敵人俘虜了,為了向外面求救,就畫了很多符號,所以他們認為八八六十四卦是作者為了求救,對外面通訊所用的方法。這套說法差不多已經有七八十年了。這種說法很可怕,把中國文化打得稀爛。
我們今天還是從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來研究,姑且認為《易經》的《繫辭》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同古人對所謂的“十翼,”(這“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心得報告)的看法一樣。這“十翼,”對中國文化關係很大,大家懂了這一方面,對四書五經的原理,可以說大概已經貫通了。
基本上來說,《系傳》的文字也很淺顯,很容易懂。大家要研究古文,想把文章寫好,便要先研究孔子的文章。如果我們講文學史,我認為《系傳》是第一流的文學。像老子呀,莊子呀,乃至屈原的《離騷》,都是南方文化的系統。上古時候,我們的文化還沒有統一,各個地方不同。所謂齊魯文化,就是孔孟文化系統,他們也是古代的文學大家。大家若要知道孔孟的文章,僅僅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不夠的,還要看《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它的文字非常高明,一般人多忽略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一段就文字上來看,大家很容易懂,很淺顯。但是,是不是真懂了呢?在我的觀念里,恐怕還差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說完全不懂。十幾年前一位同學說:我們研究中國的《易經》,怎么看都看不懂,現在我看了一本外國人翻譯的《易經》,一看就懂了。我說很好啊!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我們研究自己文化的《易經》,搞了幾十年還搞不懂,去學了幾年英文,再看外國人翻譯的英文塔易經》,便真懂了《易經》,那些研究《易經》幾十年還不懂的中國人,可是真笨呀!看來說這些話的人真聰明,外國人也真聰明,如果這樣便真懂了《易經》,那就不叫《易經》了,不知該叫什麼東西才對。
這個意思大家知道嗎?與我們不同文化系統的人,研究我們另外一種文化系統,而能達到極高度的認識與境界,很輕鬆就弄通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中國人很少讀中國書,讀了一輩子書,連中國的文章還是寫不通。這是老實話。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學自己的文化,想把自己的文字寫得好,都還做不到,一個學英文出身的外國人,把《易經》一下子就學懂學通了,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文字非常簡單,這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
我們學《易經》,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稱《易經》為《周易》,《周易》是周文王整理的;另外還有兩種《易經》,就是《連山易》與《歸藏易》。這三本《易經》統稱為“三易”。《連山》、《歸藏》據說已經沒有了,失傳了,但是我們還可以從象數裡邊看到一些。大家要研究《連山易》、《歸藏易》,有一本書叫《易緯》,簡單明了。還有一本書叫《關琅月易傳》,或者也可以約略地看到一點影子。不過話雖這么講,真正研究起來,卻不簡單,並不容易都能懂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現在先跟各位講一個故事:清朝初年有個才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袁枚-一一袁子才。他是乾隆時代的人,他的詩詞是性靈派,等子現代人主張隨口說出來,不加修飾,有思想、有靈性、有感情,不要那么古板,我也非常贊成。他當時遭人反對,但他的確是當代的才子,所以他考取進士,做了兩任縣宮,四十多歲就辭宮不做了。他在江寧知縣任上買了隋織造的廢棄了的隋園,稍加修葺,改名隨園,自己享了一輩子清福,真正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他在隨園門口掛了一副對子,頗為自豪: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當時另一位名士叫趙翼的,是清代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很有名的詩人,也是才子之一。他很不服氣,故意要來挖苦他。有一天趙翼到了南京,用紅帖子寫了自己的名字(庸宋時的名帖叫刺),親自拿著來訪袁枚。剛好袁枚不在,家人很客氣地招待趙翼:“請問趙先生來訪有什麼事嗎?”他說我沒有事,只是想來借兩部書。家人間他借什麼書,他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借去看看。袁子才回來知道他是來找麻煩的,便把門口的對聯拿掉了。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說現代人不知道,連我們當時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墳是什麼?三墳就是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經,或者說是塔尚書》,洪範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疇,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老實說,這些東西袁子才也都讀過,但真要談研究《易經》,實在說,他也並不很內行。所以趙翼故意來整他一下,出他的洋相。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讀中國古書之難,不是那么容易的。符號邏輯
我們講《系傳》,一開始就講到乾、坤兩卦,這兩卦過去我們都講過的。《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艮卦代表山,象山之出雲,所以叫《連山易》,那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以坤卦為第一卦。我們手裡的《易經》—一《周易》,則是以乾、坤兩卦開始。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卦都是一個代號,借用現在最新的科學名詞來說,就是符號邏輯。可是你要知道啊,乾萬不能說我們中國文化的《易經》“就是”符號邏輯,“就是”兩個字就用錯了。符號邏輯是最近新興的人文科學,是從蘇聯開始的,現在美國也很流行。如果提到西方符號邏輯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我們中國幾千年以前都已有了。例如我們《易經》的卦就是一種符號邏輯,但是如果說我們《易經》就是符號邏輯,那就錯了。這就是不懂中國文化,把他打三個耳光還算客氣的,在古代應該拉下來打三百大板,因為他的書根本就沒有讀通。為什麼呢?我們老祖宗這個《易經》,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了,而符號邏輯是近幾年,還不到一百年才興起的一種東西。硬要把我們兒千年以前的老祖宗,拿來跟人家外來的文化孫子比:“哎呀!你的東西真好呀,我們中國的《易經》講的跟你們一樣呀”這豈不是笑話!這是不通的,所以大家要注意。
現在我們迴轉過來,說乾坤也好,八八六十四卦也好,借用西方人文科學新興的觀念來講,它是個符號。
說它是符號邏輯也好,邏輯符號也好,如果一定要說它是什麼東西,無法下一個定義。
譬如乾坤兩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拿人來講,乾又代表男的,坤又代表女的。拿我們本身來講,乾又代表頭,坤代表肚子。拿中國歷史來講,乾代表後面,坤代表前面。所以說它是不定的,放到哪一面都可以。假設現在我們拿乾坤兩卦來說,乾代表我們的頭部,坤代表肚子,只是拿它來做代號,是一個標記。如果你非要確定地說乾坤兩卦是什麼,那你就根本不宜學《易經》。所以說學《易經》一定認為乾卦代表什麼,坤卦代表什麼,你就把它看得死板了,你學《易經》便不會通了,永遠不會通了。因為它適用於任何方面,物理也好,化學也好,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但是孔子的報告,是一個總綱的報告,乾坤兩卦代表了大自然的物理世界,它是代表了物理世界這個大自然的符號。乾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乾坤這兩個符號就作了代表。
《易經》文化中的尊卑
就中國文字來看,如果認為天高高在上是很尊貴的,地在下,便很.卑賤,很下賤,這種看法又是胡說,該打三百大板。天尊是尊貴、尊遠。我們仰頭一看這個太空,天在上面;到了太空,我們的頭頂上還有太空,永遠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在我們上面永遠很高遠,很尊貴的,這就叫做天。
地很卑近,卑者近也。尤其是我們人類的文化,就是大土地的文化。人離不開土地,這個地球、土地對我們很卑近。換句話說,卑就是很淺近,很淺,很近。所以說:天,那么高遠,無量無邊的空間,永無止境;地,我們這個地球,同我們人文文化關係那么密切,非常切近。懂了這個原理,有了這個觀念,再來研究《易經》就方便多了。因為我們對這個天的研究,太空的研究,內容太多太多了。就是地球物理的研究也太廣泛了,沒有辦法記述。因此古人便歸納為兩個簡單的符號,所以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何以叫做“定”呢?定是確定的法則,不能變動的。譬如我們站在地面上,一看頭上就是天,到了飛機上,向高空上面一看外面虛空上還是天,到了太空外也還是天,凡是我們腳跟踩的那個,那就是地。譬如太空人,在太空裡頭沒有辦法落地,永遠在轉。踏得到的那個東西,腳踏實地的,那個便叫地。這個法則是不能變動的,所以說“乾坤定矣”。
好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兩句話有那么多的意思。如果我們不加研究,一看文字,我也懂呀!跟白話一樣嘛!可是進一步來探討呢,實在沒有懂。現在同時告訴大家,我們所講的“夭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個文化,由來很久遠了。過去我們看到某家少爺跟某家小姐定婚,來個紅帖子,吃了人家的喜餅,大家不約而同地會說:“很好很好!乾坤定矣。”婚約定了,便是“乾坤定矣”。古人在婚書上寫著“上昭天地神明祖先,兩人永結同心”的字樣,不像現在的結婚證書是為將來離婚、準備打官司時用的,還要有介紹人、公證人,準備將來上法庭當證人,這是從西方文化傳來的風俗。獨立的方塊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兩句話、八個字,就說明了《周易》是以乾坤兩卦做開頭。換句話說,宇宙物理的法則,到達了人文物理,到達了地球物理。下面“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兩句話解釋天為什麼那樣尊,地為什麼叫做卑,“卑高”是翻轉過來的運用。
我們看到中國文字,就想起了一個間題,現在的讀書人沒有學多少西方文字,便批評中國文字不合邏輯。像這裡,有人會認為應該是高卑以陳才對。因為高是天,卑是地。上面說“天尊地卑”,跟著下來的解釋又翻過來說卑高以陳,這是倒轉的用法,要說中國文字不合邏輯,是自己沒有弄清楚,就隨便批評。因為中國文字與西方不同,它是一種獨立的方塊字,一個字代表了好兒個觀念、好幾個意思。要好幾個中國的方塊字湊攏了,才能表達一個觀念。真要研究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的人,認得了中國字,懂了這個字,便已懂了很多的觀念、很多的思想了。這一種文字學問現在變成專門啦,到了大學、研究所才開始中國文字的研究,我們當年七八歲就開始了。
現在叫文字學,當年叫國小。所以我們中國的古禮,六歲人國小,就是學這個一一“天”字為什麼這樣寫法?“地”字為什麼這樣寫法?它是屬於哪一部的?哪個範圍的?文字加上釋義就叫訓話;一個方塊字包括了六書的意義,發揮起來就多啦!諸如字形的演變與字義的由來,它的反切、音韻等等,本身就構成了一門學間。它的文字邏輯不是西方白話文那個邏輯,因此它可以隨便運用自如。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字,不僅具有獨立的一個觀念,也往往會連帶了很多的觀念。不管你怎么擺、怎么配合,它轉了一個圈,回來還是那個意義。因此把第二句話解釋為“卑高以陳”,並不影響卑與高個別的含義。天是那么高遠,無量無邊;地同我們的關係那么切近,那么卑近,那么有關聯。“以陳”這個自然界現象,停留在那裡,我們的生活天天可以接觸它,隨時隨地、每一秒鐘、每一個空間都接近天地。一個高遠的天,一個切近的地,“卑高以陳”,它自然陳列,擺在那裡。 “貴賤位矣”。因此形成人類心理觀念上的貴與賤,這個位置確定了。為什麼呢?人類有個很大的毛病,拿不到的東西,永遠是高貴的;得到了就不珍貴,就看不起,就卑賤了。沒有發財的人,看到錢,做夢都在想;但有了錢,錢多了的,不知道錢該怎么用,會討厭那個錢,聽到“錢”字便煩厭了--—當然煩歸煩,喜愛還是喜愛的。遠近、難易與貴賤
貴賤問題是由於人情的重遠、輕近來的。人類的心理毛病,喜歡遠的事情、困難的事情,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情,所以重難而輕易。越是困難越是拿不到的,越是感到名貴得很,外來和尚會念經,因為他難得請。所以說人情重難而輕易,輕視容易的東西。“重難而輕易”是古文,我給它加上“重遠而輕近”,重視遠大高遠摸不到的東西,輕視眼前容易得到的東西。
還有,我再給它加上“重死而輕生”,死了的人、古人都是好的,活著的人都差不多,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些同學們常說,老師真了不起。我一也跟他們開玩笑說:我現在沒有什麼了不起,死後我有三千年大運,還有人給我修廟子,你們最好再投胎來做我廟子的管理人,可以借我的招牌發財了!人活著沒有什麼稀奇的,死了就是好的。這個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了“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道理。
所以“卦”沒有哪個叫做好的,沒有哪個叫做不好的,天底下的事一也是一樣,希望而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大家看李商隱的詩,人到老了還有那個境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兩個人結婚了,說不定到六十幾還打離婚官司呢!就沒有“此情可待成追憶”了。所以人類心理上貴賤的道理你懂了,像算命卜卦,便沒有什麼可算,可卜的了。“善易者不卜”,《易經》道理懂了以後,不要算命,也不要卜卦,一切事情就都懂了。
有些做生意的同學來找我,說請老師為我卜個卦。我說問什麼,他說做生意。我說我已經給你卜好了,不是賺錢,就是賠本,只有賺賠兩條路,沒有中間路線。你說生意做了三年,沒賺錢也沒賠本,我說那你就已經賠本了,你的時間、精神就已經賠下去了。你間吃藥對不對?不是死就是活,沒有中間的。善易者不卜的道理,也是這樣。你懂了這個道理,再讀古書,再讀孔子的文章,那你便更加佩服、更加讚嘆了:“哎呀!孔老二的文章,這位老夫子實在有一套。”不過他的文字很簡化,如果現在的人,每兩句話都可以做一篇博士論文。你發揮引伸起來非常之多,現代博士論文容易寫,引經據典,古今中外的參考書列個幾百部,尤其找那些評審都沒有看過的參考書,這可真把他們嚇一跳;然後寫完了,一篇論文拿出來,學位也拿到了。不過讀完了這篇洋洋數十萬言的論文,所有的意見都是別人書,上的,問你老兄的意見究竟是什麼,我什麼意見都沒有。可是古人不同,他很簡單地幾個字,包含的內容那么多。所以我說文字好懂,內容難懂口現在我們曉得“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連線到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八個字,介紹了天地字宙的道理。宇宙的生命跟著下來,他講這個宇宙自然的法則:“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學《易經》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陰陽有時候代表固定的東西,有時候又代表不固定的。剛與柔、動與靜都是抽象的名詞,也可以說是實體的名詞。實體也好,抽象也好,都是人為的假定。人們把搖擺的叫做動態;安定的、死板的叫做靜態。假如我們老祖宗最初把那搖擺的叫做靜態,把死板的叫做動態,那我們現在的觀念里,對“動”、“靜”的看法便完全兩樣了。所以,“動靜”、“陰陽”都是人為假定的東西。
不過,既然老祖宗們這樣假定了,天地間的形象既然也有動有靜,再把兩種形象用卦來表示:靜態拿坤卦來代表,是屬於陰的;動態的東西拿乾卦作代表,是屬於陽的。這個要注意啊!你們打坐修道的更要注意!動起來是屬於陽的,靜下來是屬於陰的。陽的符號代表動態的是乾卦,陰的符號代表靜態的是坤卦。
“動靜有常”,這個宇宙間的地球、太陽、月亮、星星,隨時都在轉動。以中國文化一一《易經》的法則來看,這個宇宙是動態的宇宙,不是靜態的宇宙,很多人講中國文化都講錯了,像過去胡適之先生就大錯而特錯,認為中國文化是靜態的。後來朋友們告訴我,我說反正他幾十年來都是這樣,沒有什麼好駁的。他們一定要我提出些意見,我說中國文化哪裡是講靜態的,從《易經》開始就曉得宇宙生命永遠在動,是個恆動的。宇宙生命如果不動,如果有分秒的靜止,便乾坤息矣,這個太陽系統便整個都要毀滅了。所以說這個道理你們要知道。你們打坐入定了,你們以為自己在入定,其實入定是個大動。動得太厲害時,反而覺得是一種靜態,大家不懂這個原理,就搞不清楚真正所謂的動與靜了、
動靜是講什麼呢?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物理世界一一這個太陽、月亮、地球的轉動,“動靜有常”,有一個固定的法則,是有常規的,不能改變的,自然的法則是規律的。
有一次我被他們拉去講工業設計的科學與哲學。我說對不起,我對這個是外行。他們給我找了好幾本外文的、中文的工業設計繪圖的書籍。他們說這就是工業設計,故意做成這個樣子,是一種新的設計。我拗不過他們,只好答應去講。後來為他們講藝術的境界美。
什麼叫做美?東方的藝術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規則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規則的美。有規律、規則的美,是違反自然的,是人為的;不規則的美是天然的。所以中國繪畫就很不規則,中國的山林藝術也很不規則,大家看盆子裡本來好好的一棵樹,偏偏要用鐵絲把它彎起來,使它長成彎彎的形狀,認為這樣才美。西方的不同,西方是把它剪得圓圓的,像個筆筒一樣才算美。
很多人去美國看尼亞加拉瀑布,認為好美。大家沒有見過中國深山中的瀑布。好瀑布是不規律的,但是非常美。自然的法則,在不規律裡面有它非常嚴整的規律,非常美的規則。這是自然,也就是“動靜有常”的道理。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動靜有常”,講物理世界一切的活動,不規律裡邊有它自然的規律,而且不能違反。像太陽如果不是從東方上來,如果倒回來一轉,我們就受不了啦,地球馬上就要毀滅。“動靜有常”,動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的常態。
“剛柔斷矣”,“剛”、“柔”也是兩個代號,代表宇宙的進化,已經到了物質的世界,但是物理世界還沒有成形。譬如太陽、地球、月亮,這個是物質。物質世界在《易經》不叫做陰陽,而是剛柔。“剛柔斷矣”,不是折斷了,是確定的意思。物質世界有剛有柔,譬如土地、岩石是剛強的,水是柔的,一剛一柔確定了的,這就是斷矣。所以“動靜”是講物理世界,動靜有常是講物理世界的法則;“剛柔”是講物質世界的法則。原理都差不多,因此你學了《易經》,便了解了物理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法則。
大約二十多年前,在一個朋友家裡吃飯。他客廳里掛了副對子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大家看了都說這個字寫得好呀!我說字寫得是好,大家不好意思間什麼叫剛日,什麼叫柔日。剛就是陽,陽日謂之剛;陰日謂之柔。譬如我們今年甲子年,甲是木,子是水,那么我們今年是剛年呀還是柔年?是陽年還是陰年?簡單地說是陽年。我們拿天干地支來研究,本來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為什麼說是陽年呢?因為今年是子年,子為鼠,老鼠有五個爪子,五代表陽〔單數代表陽),所以說甲子年還是陽年,陽年就是剛年。碰到日子是子,是單數的,便是剛日,所以剛日讀經,柔日讀_史,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啊!文學裡邊有哲學,今天我們這個思想,看到什麼事情,社會呀,政治呀,各方面很不滿意,我們感到很不平的時候,趕快讀讀書。讀讀《易經》呀了四書五經呀!心氣就和平起來了。柔日讀史,當心情很無聊,很沉悶,很想睡覺的時候,就可以看看歷史,啟發我們奮鬥的勇氣。所以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是關乾剛柔的道理。達爾文的祖宗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類文化最大的哲學問題出現了,關子這個方字,我們都曉得四四方方是方,方也可以代表空間的方位。但就文字學來說,講中國字要知道它的來源,方是怎么來的呢?方是個象形字,像個猴子,這是簡單的象形。就像我們人,隨便這么一畫(j),就像人了。所以方字就代表了猴子,或者是長的人,這就是本字的由來。後來簡用了,就給它改做四方的方;方方正正的方,是借用來的。
我年輕時候看到一本《易經》的註解,也是受了近一百多年西方文化進來的影響,解釋這一段“方以類聚”,說方是代表細菌,人是細菌微生物變的,就是達爾文的思想,並以為人是由微生物慢慢變成猴子,猴子變成人類,所以猴子是我們的老祖宗。當時有位同學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我說你們的祖宗是猴子變的,我的祖宗不是猴子變的,大家還拿了很多證據,辯論得一塌糊塗。
實際上,這句話是非常明白的。“方以類聚”包括了些什麼呢?譬如拿政治來講,就包括了地緣政治、地理環境等等的關係。像我們這個地球,乃至任何一個地方,東南西北方位不同,那個地方生長的物類,以及人的形態個性也都不相同。平常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一看便知道他是北方人、南方人或者廣東人,大概判斷得八九不離十。不像你們在寶島溫室中長大的人,沒有這種經驗。
由於每一個地方的不同,生長的植物、動物都有差異。新竹以北的壁虎不會叫,新竹以南的壁虎會叫,這就是所謂的“方以類聚”,類就是所謂的歸類。彰化人、嘉義人都不同,有些植物也是一樣。像阿里山種的香蕉,我只要拿來一看,就知道是阿里山的,尤其吃到嘴裡,一下就分別出來了。日本的蘋果與韓國的完全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所以西方人是西方人,東方人是東方人,由於地區不同,所生長的人物,乃至萬物都不相同。
“物以群分”的這個物,指的是籠統的物,不定的物,一層一層的分類,一種一種的分類。這是自然的現象。雖然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意識,但這裡邊就有好有壞了。所以我常常講,台灣有些人鬧台獨的間題、分離的間題,這不稀奇。一點都不稀奇。中國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己經鬧了幾乾年。清兵人關,有明、清之爭;後來國民革命後,又有南北之爭,可以說從一九二四年以來,都是南北之爭。再後來革命黨內部又有不同派別之爭····。一路的到底,反正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類只要有空間、有時間,人類只要存在、只要有社會就有紛爭。
大家注意“社會”這兩個字,我們當年一般不叫社會學,而叫群學。當時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是嚴復翻譯的,叫《群學肄言》,就是社會學。到現在《群學肄言》的價值還很高,他用中國的文字,比較接近新舊之間的文學技巧來翻譯,現在重新拿出來看看,它的社會思想的價值還是很高、還是存在的,而且,比現在人白話翻譯的還要好。
“物以群分”,就是說形成社會物類的不同。於是“吉凶生矣”,有人類就有意見,就有問題。因不同意見而相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讀了《易經》以後來看天下事,看天下的治亂紛爭,就知道那是人力很難挽救的事實。“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這裡從陰陽剛柔、天地宇宙講到物理世界,講到物質世界;講到物理世界與物質世界空間關係;然後講到“方以類聚”這個地球、人群物理的關係;因為人類有“物以群分”,就有意見,有意見便要爭,爭就有吉有凶。所以吉與凶就是類聚群分,群體社會出現後的必然結果。變的哲學
這一小節的結論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經》的道理,是根據天文的觀察而來,根據地球物理的觀察而來,根據生物的觀察而來,根據人類活動的觀察而來,根據中國古代的醫理而來,以及人類生命的變化中觀察而來。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聖人要象其物宜,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陽就以離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電,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氣流、空氣,兌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個現象,所以叫做八卦。
卦是自然界隨處都可以看到的現象,不需要科學儀器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瞎子,天體的八個現象,人人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象”,象就是現象,在天體上掛著的現象。
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同天體都有關係,“在地成形”,有形質的關係。換句話說,地球上萬物的變化,乃至人、物的生長,都與自然天體的關係非常密切。所謂“變化見矣”,這中間就看出它的變化來了。
《易經》告訴我們的是什麼道理?是一個變的原則。大家千萬記住,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而且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所以我經常告訴年輕人,講戀愛談愛情,愛情是會變的呀!天地間很少有真的愛情,愛情是人文自然的產物,也隨人為的意識而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天地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所以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大體上說,我們普通人是隨變化而走的,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呢?懂了這個法則,能領導變化,那也就是超人了。天地間的變化他了如指掌,下一步要怎么變,他都知道一了。
譬如一盤食品,端出來是請大家吃的,你不吃它,過下子主人就收拾走了。你懂得去吃它,那就是你的智慧。吃與不吃看你的本事了。所以我常常說,第一等人領導變化;第二等人呢?把握變化;末等人呢?只有跟著變化走了。該變死,就跟著死,該活,就跟著活吧;這是普通人。所以,懂得《易經》就應該知道領導變,其次變是應變,最末等的人不必談啦,跟著變化而走,與萬物同化而已。我們知道天地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但是這一切的變化也都有它的法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與萬物都是變化來的。道體變為有形天體時,就有風雲雷雨日月星辰等現象;在地球上就有山川動植等等萬象的形狀。
因此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看西方的宗教,《聖經》上說,上帝根據他的形象創造了萬物。這話沒有講錯,是宗教徒們解釋錯了。這個上帝,這個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形而上的一個法則。萬物的情形,是形而下的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由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說的那個東西變來的,它具有固定的形態。就是這么一個作用,被宗教家套上宗教的外衣,拿來賣錢混飯吃,亂講起來了。把那個上帝——形而上的那個不可知,講得有形有象,以訛傳訛。說穿了,那都是自然的法則。
譬如我們小時候看章回小說,都曉得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來的,什麼星宿下來變成什麼人。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從巾國文化來的。譬如算命,什麼叫算命?是星相學,是性命之學。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須要懂得中國的天文,那就會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之學,它的根據是科學的,是根據天文的變化來的。我們現在算命所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天體某一星座,在某一年、某一天、某一個時候所放射的功能,這個功能影響了地球新生人類的生命。
那么,地球人類在同一秒鐘內有多少出生?中國人、外國人同一秒的時間中出生的人,八字都是一樣,命運也應該一樣嗎?不一定!那又是怎么算法呢?算命除了根據星相八字,中間還加了地區、地形等因素;一個孩子生在同一房間,早一秒鐘後一秒鐘,或者媽媽立著來生、躺倒來生,都會有變化,這就很難算了。所以說,誰能算得準?大概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生。算命有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沒有!最高
最高的準確度也不過百分之九十九,因為那一份形而上的不可知無法計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報告。
孔子這一篇先把綱要提出來報告,我們明白了這個綱要之後,還要了解先後卦位,對下面這一段才能更透徹地了解。打鞦韆的學問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著。”
“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這裡大家要注意兩個字,一個“摩”字,一個“盪”字,這是古文。大家知道我們的文字,一個方塊字就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很多的觀念,很多的思想。現在的白話文就不同了,要湊了好幾個方塊字才能表達出來一個意思或思想。這就是新舊的不同。這一代從白話文入手的人來讀古書,統統沒有辦法,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沒有經過文字的訓練。其實大家不要害怕,我常常鼓勵大家,文字的訓練很簡單,差不多兩個禮拜就行了。
記得我當年在私塾里,老師為我講訓話學,我盯著老師問了一個禮拜,後來課我都不要聽了。那時候是讀私塾,把最有名的老師請到家裡來教的。後來老師同我,我說我全懂了,下面不要講了。老師大罵我一頓,我說不信我講給老師聽,但是請老師不要告訴我父親,老師說好。我講了以後,老師說你這孩子真懂了,好啦不教啦,另外教別的東西吧!所以依我的經驗,你們最好買一本《說文解字》來看,再把《康熙字典》開頭多看幾遍,看每一個字下面是怎么解釋的。不過要買古本的《康熙字典》,上面還有篆字的,以後連篆字怎么寫法你也知道了。這樣一研究下來,你就全懂了,能夠把部首研究清楚就已經差不多了。這是一條捷徑,不過捷徑也是很難走的啊!因為大家都沒有根啊!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大家請注意“摩”與“盪”這兩個字。我們現在看報紙,常常會看到“摩盪”,某某人等意見有“摩擦”,兩個字湊攏來是一個觀念。但是,實際上摩是摩,盪是盪,兩個字的含義應有差別。“是故”用白話說就是所以。所以啦,我們老祖宗畫的八卦是“剛柔相摩”,剛與柔是相互摩擦,這樣才能夠產生動能。摩就像用手這么搓,也好像是用手摸摸它,這是物理世界自然的法則。到了物質世界,陰陽剛柔必須相摩,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自然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說“剛柔相摩”。
卦呢?是“相盪”,蕩來蕩去,像小孩子們打鞦韆,那就是盪。小孩子打鞦韆不叫做打鞦韆,規規矩矩地來說,那個叫盪,是坐在秋幹上,甩得高高的,盪過來,盪過去,是個動態的。所以八卦是互相在盪,互相在碰。因為宇宙物理、天地、太陽跟星球一樣,萬物都在放射。太陽的能永遠不停地放射出來,每個星球都受它的干擾;我們地球的能,也不停地放射出去,太陽、月亮也受影響。這就是八卦相盪的道理。
好了,我們懂得了這個文字的道理,就可以知道這個名詞的意義了。假如說,你們以後學《易經》,看風水算命,有時候碰到一個“盪卦”,如果不了解這些,完啦!什麼叫盪?然後聽那江湖人胡扯,把盪卦講得玄之又玄,說是他師門不傳之秘。當年我們聽得雲裡霧裡,後來一弄清楚,才知道江湖人物完全胡扯,他自己《易經》都沒有學通。
如何叫“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呢?太家看文王后天八卦:什麼叫相盪呢?像坎跟離這么一甩,離卦原來在上面,像打鞦韆一樣,甩到坎卦的下面。碰攏啦,叫水火既濟;離卦代表火,水火就既濟。或坎卦盪到離卦的下面,產生另外一個新的卦,火水就未濟,這就是相盪。如果離卦盪到艮卦的上面,就叫火山旅卦。盪到艮卦的下面,便是山火賁卦。這樣一卦一盪就盪成了八個卦;一個卦盪成八個卦,八八就是六十四卦。
文王八卦方點陣圖
天地間的事情也是一樣。譬如我們教室門一開,進來一個人,你們大家就回頭看看,他也就影響了大家,這就是八卦相盪的道理。一切的變化,都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說“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我現在是講原理,大家不能只聽我講,你們腦子裡要有八卦圖象,只要一盪,馬_上就會出現什麼情形,不經思索,都要知道。所以八八六十四卦,你們非背不可,不會背六十四卦的話,這個《易經》聽了是白聽的。什麼叫相摩?相盪?你要
能不加思索地把它畫出來—在你腦子裡清清楚楚地畫出來,才有用處。孔子以上講的這個法則,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大自然的法則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這不是自然的法則嗎?同時大家看看古人的文字,一個字也不隨便用。為什麼要“鼓之以雷霆”?這不是像打鼓一樣,鼓就是膨脹。在醫院裡看到一個病人肚子大大的,中醫叫它水鼓脹。其實是肝的毛病,肝發炎肚子就會大(其他腸胃有毛病,肚子也會大),舊的病名是水鼓脹,就是這個鼓。這個字在這裡是形容雷電的動能變化,“鼓之以雷霆”,物理世界生命的一切,鼓就是代表那個生命的動能;那個衝動的能,膨脹、生長。“鼓之以雷霆”,是雷電的作用,震卦的作用,這個雷電膨脹了以後,氣流一一陰陽二一摩擦,“碰”!就打雷,打了雷以後沒有事了,這個雷電已經消散了。消散之後變成什麼?義變成氣流,氣流的陰陽一摩擦又發電,這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氣流一摩擦,就發電;發電以後,就打雷;雷電過了
以後,它又變成氣流。所以八卦中,震為雷,巽為風;風就代表大氣,大氣層跟雷電一樣的相摩相盪,於是這個自然物理世界—“鼓之以雷霆”,充沛膨脹。這其間電能最重要,像原子呀!核能呀!現在的專家都在研究它,不過我們古人用一個代號,就包括了那么多的意義。
在這個物理世界中,如果沒有雷電或氣流,生物便不能生存,有了雷電還不夠;所以下面“潤之以風雨”。講到這裡使我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有著很多的感慨。記得我們當年的老師是坐著教,學生站在旁邊聽;現在是老師站著教,學生坐著聽,將來恐怕是學生躺著聽,老師跪著教。這個世界大概已經快到這一步了,是不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我們當年的老師,教到這裡,特別要用紅筆把這個“潤”字圈一下,要大家注意雷霆是電流產生的變化。風雨是什麼呢?風雨就是颳風下雨。你說氣流又是什麼東西呢?氣流是沒有什麼東西的,我們感覺到風來是氣流,那錯了!風不是氣流,氣流是碰到物體,接觸了才感覺到的。我們晚上聽到噓噓的聲音,那不是風聲啊!雖然文字上描寫說風聲颯颯,其實颯颯不是風聲,風是沒有聲音的;颯颯是它碰到物體而發出來的聲音,反擊出來的聲音。我們說聽到風的聲音,那是風碰到我們的臉、碰到我們耳朵,我們才感覺到有聲音。
所以風雨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上面那句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那是宇宙的能所變化的一種現象而已。所以光是“鼓之以雷電,潤之以風雨”還不行,重點還在’萬面。
我們談地球物理,就是地球文化,它始終離不開地球。那么地球靠什麼呢?靠太陽系統的法則:“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太陽月亮的運行,隨時會使地球發生變化,因為太陽月亮是反轉,地球是正轉,所謂天道左鏇,地道右鏇,是兩個不同方向的轉動,才維繫了太陽系統的和諧。假如地球跟太陽、月亮都是循一個軌道同時在那裡轉,說不定它們早就碰撞起來,早已碰得粉身碎骨了。這樣連我們老祖宗也都沒有了,哪還有我們的存在呢?
為什麼它們不碰撞呢?因為它們各有規則—一個正轉,一個反轉,永遠在那裡轉。因為它是相反的轉,太陽、月亮中間各有一種引力,影響到地球也是一反一正。地球一上熱天冷天一是怎么來的?我們現在固然很明白,它是由於太陽照射的角度,影響到我們地球而形成寒暑的現象。可是古人呢?他們沒有像現在一般的科學知識,地球物理也沒有這么發達,但他們卻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用很簡單的文字表達方法,說明了天氣的變化是由於,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像這些話,我們孩童時期,在《幼學瓊林》中就讀過了。這兩句話包括了所有科學的道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西方的科學衝擊,來與我們東方文化相摩相盪的話,如果沒有中國古人的地球物理的這些記載,便沒有我們今天的科學文明。
孔子在這裡講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是宇宙中極自然的道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這是構成地球人類萬物生存的原理與生命的根源。
還有一點,大家要知道的,我們過去學古文,要學韻文,尤其是寫文章,每一個字都要琢磨,氣韻不對要換一個字。像這裡的句子,它的平仄音韻,都對稱得那么美,是很自然的文字組合。以上講的是八卦相盪與物理世界、地球物理的關係。下面講到人道的間題。人文世界的開始
“乾道成男,期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在人文世界裡,乾坤代表男女,乾坤是個代號,乾代表男,坤代表女。過去的算命先生,看到人家的八字,一定要先間是乾命還是坤命;換句話說,就是問是男的
還是女的。“乾道成男”,大家乾萬不要以為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那你就不懂《易經》了。因為陽裡邊有陰,陰裡邊有陽;人文世界乾代表男人,坤代表女人,乾坤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下面講到乾坤的邏輯思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卦代表了形而上。大家不要以為這裡所謂的“形而上”是西方人的學說,實際上“形而上”這個名詞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在《系傳》里就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
“乾知大始”就是形而.上的道。宇宙萬物生命是從哪裡來的?先有蛋呀先有雞?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人是從哪裡來的?是猴子變的,猴子又是從哪裡來的?如說是上帝造的,又是誰創造了上帝?你說上帝是天生的,沒有這回事;上帝是他媽媽生的,那他媽媽又是誰生的呢?他的外婆又是誰生的呢?
上帝造人是宗教家的說法,不能用科學來解釋。如果你要用科學方法去了解去研究,對不起!宗教這裡是謝絕參觀的。我們自己的宗教呢?中國文化開始在《易經》的系統里,早已完全擺脫了宗教的外衣,絕不迷信,就這么偉大!
“乾知大始”,宇宙萬物生命是怎么來的?有一個來歷,你說它是上帝也好,菩薩也好,阿拉也好,隨便怎么叫,孔子的《易經》把它叫做“乾”。“乾”是什麼?就是這個“東西”--一宇宙萬物從哪裡來的那個東西。“乾知大始”,由這裡來,他那個生命也就是現在科學上所說的“生命的能”。“能”是假定的名詞,“能”是什麼東西?“能”是沒有個什麼東西的。“能”要發動了以後,它就構成了物質,物質的代號就叫做“坤”,就是“坤作成物”,構成了物理世界。
所以天地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造的,乾坤就代表了宇宙萬物的一切。“坤作成物”,構成這個天地萬物的代號就是坤。如果你問形而上的乾坤到底像個什麼東西?怎么生的?怎么變的?那么請問菩薩是什麼樣子?上帝又是什麼樣子?西方人看上帝是藍眼睛、高鼻子。東方人看他就不同了。廟裡釋迦牟尼的像就是那個樣子嗎?圓圓胖胖白白的臉,像個女人,那是我們東方人看的。是不是原來釋迎牟尼的樣子?誰曉得呢!上帝也是一樣,東方人看的是東方人的祥子,西方人看的是西方人的樣子,中東人看的是中東人的樣子,反正都不一樣。這些都是宗教的文化。
但是在我們《易經》的文化里,宗教的外衣早已經不存在了。就是這個符號“三”乾、“三’’坤,宇宙萬物的動能,也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能。我們孔子在《系傳》里就已講出來了: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你要了解宇宙萬物的功能,它怎么能夠發生萬物、
創造萬物的?這個“易”,就是《易經》的“易”;它包括了宇宙的一切。大家研究了《易經》,懂得了《易經》的“易”,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這個宇宙是怎么來的。
坤呢?坤代表物理世界的功能。這個功能非常簡單,我們由孔子這兩句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才是最高深的。
大家學佛修道信上帝,“高深敬慎”這四個字永遠不會懂。我們一提到上帝,一提到道,一提到佛,便以為如何高遠,如何高深。所以我常常跟信佛的人說,你們信佛修道,你們心目中的佛和上帝,是自己想像的上帝和佛,思想上加入那種神秘高深,這些都不是原來的佛和上帝了。所以孔子說: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把戲只隔一張紙“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經》的道理,過去有所謂三易,就是交易、變易、簡易。後來有人加上“不易”,宇宙萬物有一個不變的理,就是不易。實際上,《易經》的道理是“交易”、“變易”。一切的變化都是從互動中來的,變化之中有互動,互動之中有變化,從變化互動中看到萬物的複雜性。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宇宙中有很多的變化,我們現在還摸不清楚;還有人類的歷史文化,無論是東方、西方,都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究竟生命是從哪裡來的?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知道。科學家、哲學家搞了幾乾年,誰也弄不清楚。
《易經》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就是“變易”。變易的道理你懂了以後,就知道“交易”才是萬物發生的來源,非常簡單;等於中國的禪宗,一悟便什麼都懂了。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是因為《易經》最高深的地方非常簡單,非常簡單大家才容易了解,才能夠實行。所以古人就那么簡單地畫了八個卦,萬事萬物便都在其中了用不著思想邏輯。“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因為易知,大家才喜歡,像吃飯,大家都知道,因為容易嘛!大家才有興趣,有了興趣去做,便會有成就。
“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人則賢人之業。”可久就是永久的歷史價值。人家讀歷史,歷史上那么多皇帝,大家所知道的名字有幾個了
最多不過十五個。那么多的名將,大家能叫出幾個名字?那么多賢相,大家能叫出幾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功業不能垂之永久。但是,如果我們一提孫悟空,誰都知道;一提關公,大家也知道;現在一貫道很流行,濟公活佛,也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為什麼?這就是孔子說的,“有親則可久”,可大可久,才能獲得萬世的尊崇。你有功名地位,兩三年以後,這個人是誰,大家都不知道了,因為他沒有可久可大的功業,沒有這個“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的貢獻,所以很快就被遺忘了。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經》的學問一點也不高深,因為它平凡,天地間萬物萬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裡邊了。“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個法則,把所有一切套用物理的法則,一切人類的規則,統統都包括在內了。
- 上一篇:生辰八字算命姻緣 八字算姻緣
- 下一篇:南懷瑾易經:第二章設卦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