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前大眾文學中的道教文化內涵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道教文化陡然成為了中國大眾文學(尤其是網路小說)重要的表現內容。本文嘗試著對這種文化現象的主要表現方面及其內在的社會文化促成因素略作討論。

在 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道教思想學說與中國精英文學的創作基本處於一種隔絕的狀態,與大眾文學的創作也呈現出疏離的態勢。“五四”運動中一些啟蒙思想者的觀點直接促成了這種狀況。

這種情況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發生了一些改變。當網路小說興起,成為大眾文學主力之後,道教文化成了大眾文學中一種主流的思想內容。

以當前最大的網路原創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為例,①其流行的小說不出“仙俠”、“玄幻”、“奇幻”、“科幻”、“都市”、“歷史”這有限的幾種類型。“仙俠類”小說與道教文化關係之密切不言自明,其他一些小說類型中也有不少作品有意無意地援引道教文化元素作為小說情節的框架性支柱,像打著“玄幻”旗號的《慶餘年》、打著“奇幻”旗號的《異人傲世錄》、打著“科幻”旗號的《師士傳說》、打著“都市”旗號的《天擎》、打著“歷史”旗號的《中流擊楫》、《華夏立國傳》、《回首東顧》等等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道教題材的作品數量眾多,擁有龐大的讀者群,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不少大眾作家正在銳意探討道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某些本質性問題。他們力圖以現代的人文意識,結合其他宗教的神學研究成果,重新闡釋道教文化的內涵。許多創作者明確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傾向:以道教為本體/本位,構建一種中國式的超越理論。他們希望,在當前這樣一個時代,這樣的一種超越觀念能夠撫慰現代人的靈魂痛苦,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根。

這些作品的藝術成就有高低之分,對道教文化的認識、理解也有精粗之別,但概括而論,他們對道教文化的表現大多集中在道教神譜、道教信仰、道教貴生論、法術等幾個問題上。限於篇幅,我們在此主要討論大眾小說對道教貴生論、法術的表現,這方面的話題較能體現道教獨特的文化價值。

相比其他的宗教學說,道教的貴生思想異常獨特。

絕大部分的宗教理論在設計終極超越理想的時候,都把人的肉體存在和現實的生命形式當作亟待被否定的一個環節。所謂超越者,即超越現世與現實束縛的意思。而道教則不然。它的終極超越理想,是要超越現實一般肉體的局限,從而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人的肉體,在此不是被否定的環節,而是人類得救的希望源泉。人類之所以會死,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正確的信仰,另一方面,卻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肉體訓練技術(以及道門秘傳的法術)。而後一條似乎更具有絕對意義。絕大部分道教派別都不認為單純信仰“三清道尊救苦救難”就能保證信徒長生不老,強調要踐行其門派特殊的肉體淬鍊之道,並認為這種踐行本身自然就是信仰三清道尊的體現,而這種肉體淬鍊之道更在實質上祛除了肉體中那些致死因素,使得人們獲得終極拯救。

道教貴生論支派繁多,這裡我們主要只談三點:忘情說、三屍說、丹道論。

在絕大多數的道教派別中,“忘情”都是一種基礎性的修煉功夫。道教強調,人可以通過修行使得自我(這個自我不是現代哲學的自我意識,它同時必然地包含了對個人獨特的唯一的肉體的控制與運用)與道相合,從而獲得終極解脫。但顯然,自我/個體並非注定能夠融合天道,在修行的過程中有許多外在的誘惑,它們使得人們放棄對道的終極追求而沉緬於這些易得但卻致死的享受。這其中,情的誘惑是最強大的一種外在誘惑。對於一般人來說,情隨他的生命而生,隨他的生命而動,肉體與情似乎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但歸根結底,無論情感、情緒或情慾等等,只要是情,都是受到外在的刺激而產生的,人不能自由地控制它,這就足以證明這個個人還不足以把握住道的根本。當然,所謂“忘情”是一種很玄妙的境界,它並不完全是絕情、滅情、無情。所謂“忘”者,有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有”,就如人們從來不會特意記得去呼吸,但他從來都在呼吸那樣。因此,如何理解“忘”,如何做到“忘”,不但是基礎性的修煉功夫,同時直接就是一種終極的解脫之道。所以,中國古代達者才時有感慨:惟太上才能忘情。

不少小說家試圖根據道教的“忘情說”來構建小說文本中世界觀的基本框架。《風起紫羅峽》、《陰符方士》等作品的描寫比較有代表性。小說《風起紫羅峽》借書中修道者風閒的故事寫道:“一般的修道者的七情六慾,全部是修道的攔路虎,因為這七情六慾,好色好殺好財的心念,並不完全屬於自己,而受到了外來的上天的神識或者天魔的魔識的影響,所以才會顛倒迷醉,甚至本來聰明的人,在關鍵時,偏偏倒行逆施,自取滅亡。但是對於風閒來說,所有的心念全部納入一個整體,雖然不敢說絕對控制,但是,一有非正常的神念波動,立刻會被鎮壓和消滅,外來的神識,根本無法影響他內心的心理活動。……只要無所求,當然毫無縫隙。……上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是絕對中無有絲毫憐憫的意志。”②

“三屍”是道教貴生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道教內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只因三屍未斬,六氣未吞,空用功夫千載。”就是說如果不能祛除人體內的三屍神,花多大的工夫都不能修成正果。

什麼是三屍神呢?道教內部紛爭頗多。(《抱朴子》、《太平經》等道教經典對之的解釋便有不同。)不少大眾小說寫手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何謂“三屍”、什麼是“斬三屍”的道法作出了各自的解釋。如《再起封神之我是申公豹》中主角陸飛在教訓土行孫時有一段話:“你現今已是平白得了此多道行,想來也是該知了些天機,我但勸你,好生在這裡修養心性,早日修成六朵金蓮,迎來那斬三屍,去了三念,成就聖人之道也無不可。但你要切記,心性一門,最是兇險,如若亂了心性,就算你有通天道行,也終歸無用,切記。”③

這樣,斬三屍就變成了一種心性的修煉:“斬卻三屍則無善心無噁心無執心。”④而此種修行在小說中成了得道的關鍵:“斬一屍三花聚頂,斬二屍得道混元,斬三屍成就聖人,心性,很重要的。”⑤

小說對於三屍的解釋明顯受到了佛家學說的影響,與傳統的道教三屍論有些差別。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道教的三屍說是有一些認識的,並試圖將此與終極超越形成某種邏輯上的聯繫。這種思想認識在傳統的大眾文藝中是不多見的。

丹道論是道教貴生論的基石之一。丹道說的形成,明顯以中華養生論與天人合一觀作為思想基礎。但“丹”的觀念的提出,卻是道教思想家的一大發明。張廣保認為:“道教正是依據先秦道家的……思想,展開其內外丹道。他們依據人體小宇宙的思想,通過將整全的宇宙或納入丹鼎(外丹),或納入人體(內丹)。其具體的推論方法在內丹道是以人體膈以上取象天,膈以下取象地(全真道的觀點),以五臟比五行,以氣血比陰陽;外丹道則以上鼎象天,下鼎象地,開八門以象八卦,以鉛汞二藥比陰陽二氣。他們又通過在丹鼎或人體中逆向摹擬道生萬物的整個演化過程,最終煉就一種特殊的物質形式——丹,並憑藉這種凝結著宇宙精華的丹來實現與道體的契合。”⑥

大眾作家們對所謂的丹道理論當然沒有這么清晰的認識,但根據自身對集體無意識中這部分道教文化內容的回想,他們非常積極地在作品中彰顯這種丹道觀念。他們對丹道說終極效應的記憶尤其深刻。他們在潛意識深處似乎都默認了這樣的觀念:人體內能夠形成一種基於肉體又超越肉體的“特殊的物質形式——丹,並憑藉這種凝結著宇宙精華的丹來實現與道體的契合”。在當前的大眾創作中,凡是涉及個人修煉話題的作品,不管是東方仙道還是西方魔法,不管是武術技擊還是科幻類的人體改造,大部分作品都將丹道說,尤其是內丹術當作了一個不證自明的前設。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眾作家們對於丹道論的運用一般也就停留在這種無意識借用的水平上。而對於丹道究竟是什麼,如何通過丹道來構想一種獨特的超越之道,絕大部分大眾作家們並沒有進一步思考和發揮想像的熱情。

道教貴生論的重要理論構成,還包括天人合一論、元炁論、元神論等等。這些,在當前的大眾創作中也都容易見到,限於篇幅,在此我們就不一一枚舉了。

淺談當前大眾文學中的道教文化內涵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