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遷徙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鹹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魏晉南北朝時,孟姓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姓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姓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而今四川成都一帶大致在漢代已有孟姓,漢以後孟姓入遷逐漸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後,孟姓廣泛分布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布全國各地。
自從戰國時期孟孫氏在魯國失去成邑這個根據地後,孟氏後人開始散居各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外遷者不斷。到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時,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後家族開始繁盛,人口增長加速。到新中國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經傳至七十四代,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後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書本列為子書,免於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擊是沉重的。
西漢時期,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傑出貢獻。東漢趙岐特別推崇孟子。自漢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聲連續不斷。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經,開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經書;宋代正式將《孟子》刊刻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
北宋仁宗時,孔道輔尋訪到孟子的墳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廟。孟子開始有了宗廟祭祀。
隨著《孟子》一書影響的擴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蟲血兒)三年(1316年),詔封孟子父親為“邾國公”,母親為“邾國宣獻夫人”。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之稱便與孟子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封建皇帝對孟子封賜的極頂。明清時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罷配享”,趕出孔廟,以及明朝世宗時直接稱呼“亞聖”外,均沿襲舊制。
孟子後裔因此也受到人們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優渥祀奉。血脈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濟時,正值五代之亂,公濟率族人避亂於東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兗州,訪得孟子後裔孫公濟之子孟寧,遂推薦於朝廷,授本縣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後來被孟氏族眾尊奉為中興祖,從此以後孟氏後裔嫡裔相承,脈絡清晰,現今孟子故里鄒城的孟氏族人皆為孟寧的後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託的成邑,就陸續遷徙。北宋時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專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時期,隨著海禁的開放,孟氏家族開始有人漂洋過海,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孫中的一支遷在南宋都城臨安,中間傳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時,正當明朝末年,他東渡日本,成為現在日本廣島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台灣及海外
孟治庵東渡,其原因,在日本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孟治庵是在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被俘的;另一派認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孟治庵到日本後,其後裔成為今日廣島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遷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東南亞和美洲最多。
民國孟繁驥先生南下,定居寶島台灣,其子女隨行。
- 上一篇:當代孟姓的分布
- 下一篇: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