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起源 吳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鐘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製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註:“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么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回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徵,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餵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他,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尊他為農師。

棄被後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轉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后稷。周棄死後,被後世奉為農神后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代農官。傳至不窋(ku)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宙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從不窋到古公(顫-頁)父十餘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裡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情景:“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歸焉。”因公劉在周族發展史上貢獻很大,周人作詩《公劉》來歌頌他、紀念他。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顫-頁)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裡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遊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定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鬥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藉口外出為父親採藥,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髮,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吳姓起源 吳姓的起源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