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_民俗預測

阿昌族的由來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人口數為33936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和梁河縣,潞西、盈江、騰衝、雲龍等縣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分為梁河、隴川、潞西3個方言。由於長期和漢族、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習用漢文和傣文。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歷史上與景頗族、漢族、傣族、白族等關係密切。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 他們聚居在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1."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地區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梁河地區的阿昌族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圍繞著"窩羅"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台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著兩塊約6米高的牌坊,牌坊頂端中央架著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著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著阿昌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節日期間各級領導前來祝賀,各民族代表隊表演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活動。節日歡快隆重,熱鬧非常。

2.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3.會街節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 (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裡,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里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裡,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伙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 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佇列,敲鑼打鼓繞寨一周,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一大步,接著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民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勁。

4.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伙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5.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還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6.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出窪要舉行盛大的集會。

7.燒白柴

農曆十二月舉行。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屬民眾,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8.換黃單

農曆十月,各佛寺所屬民眾,將做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並將舊黃單取下,以示虔誠。

阿昌族風俗禁忌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為土木結構,一正兩廂。正房中堂設火塘,會客、議事、日常多在此。中堂正牆上設家堂擺神龕、設“天地君親師位”,用於祭祖;有“活袍”(經師)之家,旁邊另設祭師處,供奉木馬、雉尾扇等神物。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正堂內起居、圍桌吃飯,長者、老者多坐上方。火塘受阿昌族重視,逢年過節要燒香,舂過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鍋腳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份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的民族節日很多。窩羅節是阿昌族的重要節日,同時盛行於梁河、潞西、騰衝、龍陵和雲龍縣阿昌族大部分地區。窩羅節於每年的正月初舉行。阿露節,漢族亦稱“會街節”,是隴川阿昌族傳統的重要節日,遇農曆十月二十六日過節。1993年經德宏州人大常委會確定阿昌族的民族節日統一名稱為“阿露窩羅節”,每年的3月19日至20日為統一的節日時間。

阿昌族也有過年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準備過年。初一至十五忌舂碓。犯忌認為牛馬不吉,會招引虎豹入寨咬死豬羊。釀甜白酒,做米涼粉,點豌豆粉,罐醃臘醃菜、豆豉、豆腐等各種風味副食。年三十晚吃年飯,飯前先擇佳肴到寨頭神樹下祭獻寨神,再回家祭家祖神靈。祭時,戶主率全家磕頭揖拜並燃鞭炮祭奠。忌未祭先食。

初一晨,婦女休息,由家中男子搶挑水井裡的第一擔水。去時,男子執紙火香燭、大米一把及硬幣數枚,放井邊以謝水井神。初一全日忌掃地。初二忌走親訪客。初二合村歡聚於秋場祭秋神、豎秋桿,謝絕婦女參加,謝絕外寨人進秋場。

阿昌族的禁忌大多與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封建意識有關,有些內容逐漸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不能跨過木工工具、堂屋的火塘。不能跨過路上攔著的繩子。不能騎馬過街或進村。不能跨坐在堂屋門檻上。婦女不能從犁、耙等全套犁田的農具上跨過。男人不走曬有婦女筒裙處。婦女生小孩,未滿七天,別家男人不能進入院內。堂屋神龕除自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動,出嫁後的女兒、家中的孕婦也不能動。家堂神龕不能擺放鐵器等兇器。吃飯用餐只能男性長者坐上座,女婿年歲再高也不能坐上座。兄弟各自成婚後,互不能進對方的寢室。父親不能進已婚兒子的寢室。"色曼"只能是男人主祭,全村祭"色曼"時,村里不能留有外寨人,也不許外寨人經過村子,包括嫁到外寨的本村姑娘。死在寨外的人,屍體不能抬回寨子。送葬返回途中,不能回頭看。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