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財神靈簽 第八十二簽【上吉。壬乙】
五路財神靈簽 第八十二簽【上吉。壬乙】
他日王侯卻並肩 此時賓主歡相會 勸君特達與周鏇 彼亦儔中一輩賢
聖 意:財必獲。名遇薦。訟得理。病有願。婚可成。行必見。發福祿。由積善。
東坡解:事有相干。宜與效力。君既周鏇。他必報德。
凡所謀為。遇貴方得。神力陰扶。福報有日。
碧仙註:凡事成全必有因。交情初淡後相親。貴人提挈無難力。魚水相逢信有神。
解 曰:此簽大吉。凡事謀望。無不遂意。婚必合。財必遂。
名遇薦。行人至。病有願未還。訟得理。孕生子。
風水利。家道昌。貴人提挈。當在平日所交處。
故彼此相逢。不求自至也。
釋 義:言占者當推己及人。能處事周鏇可獲厚報。
能謹慎擇人可獲倍利。若問功名。能先自治己身。
則人之薦舉。有不能逃矣。
占 驗:(清)嘉靖。中豊城。雷禮會試不第。占此。
下科中第。前一名王宗本。後一名侯岳牧。
嗣後三人。同時為南部尚書王侯。並肩之言益驗。
故 事
(一)寇公任雷陽
宋史。仁宗。李娠妃所生。劉後抱養為己子。左右皆為畏後威。
無敢言者。故帝不如也。及娠妃卒。後欲以婢禮葬之。
宰相呂夷簡請厚葬。後怒曰。一宮人死。相公何云云。
欲離閒吾母子耶。夷簡對曰。太后不以劉氏念。臣不敢言。
尚念劉氏。則禮宜從厚焉。後悟乃以一品禮。
夷簡再請。以後服殮。水銀實棺。太后許之。
迨後崩。有為帝言娠妃所生。及妃薄殮之事。
帝號慟。即往祭。易梓官親啟視之。妃以水銀實棺。面色如生。
冠服悉如皇后。帝嘆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劉氏加厚。
(二)陶母截髮留賓
“士行真男子,湛氏非婦人。婦人愛青鬢,金珠不為珍。倉卒為賓剪,令名從此成。豈曰能結客,一髮引千鈞。截江用竹薴,其智本慈親。寄言坊下女,切莫笑清貧’’點。這是詩人程作舟以“延賓坊”為題,讚譽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孟母、陶母、岳母、歐母)之一的陶母湛氏的一首詩。
詩中寫的“士行”就是陶侃。陶侃是東晉一代名臣,他至侍中、太尉,拜大將軍,是兼握政務及軍事重權的高官。像他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晉朝非豪門望族不可。但陶侃卻出身貧寒,門庭低微。他能躋身官場,身居要職,可見非是等閒之輩。因為晉朝是舉薦制,地主階級中豪門士族與貧民庶族之間的界限已十分嚴格,社會地位尊卑分明,想進入仕途,如若不是豪門望族,縱然才華出眾,品德超群,也猶如登天。有這樣一件事,一次陶侃去見老鄉楊踔,楊踔當時是豫章郡郎中令,他見陶侃來訪,甚是高興,早聽說陶侃才華出眾,又是老鄉,有心推舉他人仕,便邀陶侃同車去拜訪江南士族的頭面人物顧榮。見面後,經一番寒喧,連顧榮也不得不對陶侃刮目相看。他十分賞識陶侃對時局的分析與見解:竺認為陶侃人才人難得,因此他特向吏部官員溫雅推薦,溫雅對此不僅不熱心,相反還怒氣沖沖地罵楊睥,說他與陶侃同車是與“小人同行”,是自甘墮落等等,話語很不中聽。
既然當時等級制度如此森嚴,那麽非士族出身的陶侃為什麽終能置身官場,且地位顯赫?這就是他自然有與眾不同之處。鄱陽孝廉范逵說,“非此母不生此子”點,這話頗有哲理。
陶母湛氏,新乾人(生卒年不詳)西晉末嫁陶丹為妻。陶丹曾為三國時代吳國的楊武將軍。陶侃出世後,正當時局混亂,戰事不斷,隨著三國歸晉,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沒落。作為吳國的舊臣陶丹也因此沒有再出道。為了生計,他們舉家從鄱陽遷往廬江郡潯陽縣(廬江今安徽舒城縣,潯陽,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不久病故。陶丹離開人世,扔下的生活重擔就全部落在妻子湛氏的肩上。失夫之痛與家道的沒落,並沒有使這位年輕柔弱女子卻步。她帶著重孝將丈夫的靈柩運回鄱陽老家安葬,然後堅毅地挑起了培養和教育兒子的重擔。她日織麻、夜紡線,換回錢糧供兒子讀書。她自己則節衣縮食,常常是一邊勞作,一邊伴讀,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季,幾乎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見到這孤兒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燈的光亮。
陶侃成人後,他深知母親的艱辛,為了分擔母親身上的生活擔子,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縣內找了一份差事乾,為“監魚梁”。這是個管理漁業的職務。潯陽瀕臨長江與鄱陽湖,水產自是豐盛,陶侃是漁鄉人,對水產自然不覺陌生,加上母親的指點教育,他幹得頭頭是道、有聲有色,深得同事與上司的喜愛。因此人們喜歡與他交往。有一次,同事們見他生活儉樸且工作認真,耽心他的身體健康,就悄悄地在魚庫里取了些魚,做成糟魚送給他吃,可他卻惦記著母親,自己捨不得吃,差人送給母親。母親先是欣慰,待問清原由,得知是官物,臉色頓時變得陰沉起來。她把糟魚重新封好,又附上一封信,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陶侃一見,先是不解,待讀過母親的來信之後,才恍然大悟。是啊,母親說得何其好,可謂一針見血:“你身為官府的人,卻拿公物送我,以為我會為此而高興嗎?不。恰恰相反,我不僅不欣慰,相反我還替你擔憂。你現在為監魚梁,管漁業,就拿官府的魚送我,如果以後你為縣令或官位更高,管理府庫錢糧,豈不又要把官府的錢糧往家裡搬……”。信中的一字一句深深地叩打著陶侃的心扉,他大為震撼,愧疚的淚水奪眶而出。他暗暗發誓,從今後再也不辜負母親的教導與期望。
陶侃年輕時就很有抱負,覺得人生短暫,要珍惜一切時間,乾出一番有益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他還懂得要出人頭地,就要離開小縣城去外面闖世界。有一次,機會終於來了,那是一個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日子,鄱陽老家兒童時代的朋友孝濂范逵來潯陽看望陶侃。它鄉遇鄉親,又是兒時的好友,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把朋友安頓好後,陶侃心裡卻犯愁了。因為倉促間家裡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招待遠客,可此時外面又下著大雪,怎麽辦?陶母卻不露聲色地悄悄離開了家。不一會,她帶回了酒菜,讓兒子招待客人。後來陶侃才知道,這酒菜是母親拿自己的青絲長發換來的。外面風大雪大,找不著馬料,又是陶母想出了辦法,她抽出自己睡的草蓆剁碎當馬料。客人酒足飯飽,安然入睡,馬兒能有草料過夜,也自然令主人放心,可陶侃卻為母親的此舉而激動不已、輾轉難眠。事後,范逵亦非常感動。
雪過天霽,范逵辭別陶母與陶侃去廬江郡,陶侃送客人上路,送過一程又一程,范逵幾次讓陶侃回去,可陶侃戀戀不捨,想說什麽,幾次欲言又止。他的這種心理被范逵所覺察,他問陶侃是想否置身官場?待到陶侃真誠地點過頭,他便在廬江太守張夔面前全力舉薦陶侃。後來,張夔召陶侃面試,見陶侃儀表不俗,談吐儒雅,便暗自喜歡,留在身邊為督郵兼樅陽縣令(今安徽樅陽縣)。不久,又提為郡主薄。陶侃從此踏上仕途,一步一個足印,從文職到武官,成為重建和鞏固司馬政權中的重臣。
他為官勤於職守,惜時如金,廉潔自律,反對奢侈浮華,崇尚敬業精神;他雖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卻能審時度勢,“自抑而止”,始終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回眸陶侃成長的過程,不難看出,陶侃之所以仕途通達而終成一代名臣,是與其母湛氏言傳身教分不開的。陶母逝世後,先葬於潯陽,後遷葬鄱陽牛崗咀(今波陽電廠內),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