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爾注》與五斗米道(2)

三、《想爾注》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及其社會政治思想

由於《老子想爾注》是五斗米道 (天師道)的重要秘典,因而是我們現在了解五斗米道(天師道)內容最直接、最寶貴的資料。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

(1)、推尊太上老君和黃帝為崇高之神。《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在《太平經》中,尚無“太上老君”名稱,更未說“聚形為太上老君”。這是在信仰上的一個發展。黃帝也是被崇敬的神,《想爾注》中說,“黃帝仁聖知後世意”,“人不解黃帝微意……而噁心不改,可謂大惡也”。但黃帝不如太上老君尊高,《想爾注》中說:“道使黃帝為之”。這樣,天師道所信仰的最尊神便是太上老君。

(2)信行“真道”:《想爾注》中宣揚自己所信行的道乃是“真道”。《道德經》中只提“道”,並無所謂“真道”,那么“真道”的含意是什麼呢?《注》中說:“當求善能知真道者,不事邪偽伎巧”。又說:“是故絕詐聖邪知,不絕真聖道知也”。“真道”即“真聖道知”。因為儒道相絀,由來已久,《注》中說:“其五經半入邪,其五經以外,眾書傳記,屍人所作,悉邪也”,毀儒家為“詐聖邪知”,故自譽為“真聖道知”,或稱“真道”。“真道”的內容是什麼呢?“真道”所講的道,一是“天道”,二是“生道”。所謂“天道”,歸根結底是要人們“畏天神”。《注》中說:“天察必審於人,皆知尊道畏天神”,因為上天在察審著世人,所以必須知道“尊道畏天神”。所謂“生道”,即求長生仙壽之道。《注》中說:“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信道守誡,故與生合也”,“歸志於道,唯願長生”,“道人求生”。認為“欲求仙壽天福,要在信道”,否則“罪成結在天曹”、“人非道言惡,天輒奪算”。總之,“行道者生,失道者死”。所謂“真道”,不外乎神仙家之術說而已。

(3)、務從道誡:《想爾注》特彆強調信道必須奉守道誡,全文提及道誡逾三十多處。如《注》中說:仙士必須“信道守誡”、“尊道行誡”、“自威以道誡”、“人慾舉動,匆違道誡”、“結志為生,務從道誡”。認為奉守道誡則“故與生合”、“可長處吉不凶”;否則“故令不久”、“道即去之”。《想爾注》中說:“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所謂“道誡”, 即道君對人所降的警告、文告之意。是用來規人之心以約制其行為的。“道誡”,最早見之於《太平經》,如“虛無無為自然圖道畢成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有過死謫作河梁誡”、“衣履欲好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等。《想爾注》中亦列有“道誡”,如:“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人慾舉動匆違道誡,不可得傷王氣”;“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滅,故道誡之”等等。《想爾注中“道誡”要義與《太平經》同。至於由“誡”而發展的“戒”,即戒律,天師道最早的可能是《想爾二十七戒》。

(4)、積善功以通天神:《想爾注》在社會思想方面提倡封建道德,在信仰方面則提倡行善、積善。宣揚“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不能積善行,“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便“死便真死,屬地官去也”;如能積善功,“則其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既救之”,可以復生而長生仙壽。所謂“善”,即慈、孝、仁、義、誡、信等封建道德觀念,如:“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

(5)、積精成神:《想爾注》宣揚三大要義,一為“奉道誡”,二為“積善成功”,三為“積精成神”,成神便可獲仙壽。何為“精”?《注》中說:“萬物含道精”,“有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精者,道之彆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認為宇宙萬物之本體為“道”,萬物靠它而有生命,是內含的精華之物,或稱“道精”,或稱為“氣”,總之是“道”所表現的一種形態。“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精結才能有生命,故“仙士實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這個“精”便是造成生命、維持生命的要素。又認為“人為精車”,結精便為神。“神”是指精神,《注》中說:“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即精存便有生命力,精失則生命力竭盡。既然結精可得“生”,長寶其精,則得長“生”,長生便是長有“神”,所以說“神成仙壽”。如何能寶“精”呢?《注》中說:“夫欲寶精,百善當脩,萬善當備,調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羿,苄有餘數,精乃守之”。又說:“精並喻像池水,身為池堤封,善行為水源,若斯三備,池乃全堅。心不專善,無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積,源不通,水必燥乾”。這是《注》中所講“生道”的內容。

(6)、清靜為本:《老子五千文》中說:“濁以靜之徐清”。《注》解釋說:“求生之人,與不謝,奪不恨,不隨俗轉移,真思志道”、“內自清明,不欲於俗”。《老子五千文》中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日常”。《注》解釋說:“道氣歸根,愈當清淨”,“知寶根清靜,復命之常法也”。認為“人法天地”,應如天清地靜。歸根到底是要人“無欲”。認為“入清靜,合自然,可久也”,“不合清靜,不可久也”,所以“道人當日重精神,清靜為本”。為了使信徒“常清靜為務”,規定“晨暮露上下”,直到現在,道士宮觀仍然稱暮為入“靜”。

(7)、禁祭餒禱祠:早期天師道與太平道同樣反對張興祭祀。《注》中說:“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輟禱祠也。道故禁祭餒禱詞,與之重罰。祭餒與邪通同,故有餘食器物,道人終不欲食用之也”。

(8)、守一不違:《老子五千文》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注》中將“抱一”解為“守一”。何謂“一”?《注》中解釋說:“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何謂“守一”?《注》中解釋說:“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既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與其他論“守一”之方的不同,就在於“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暝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這裡似乎是說“守一”便是行誡,但這個“行誡”,指的是“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由於涉及“廣嗣”之方,文字奧密難於琢磨,故不細述了。《想爾注》所宣揚的神仙方術,除此之外,還有辟穀、食氣、房中,這裡亦不細述。

(二)、社會政治思想方面:

(1)、治國令太平:《想爾注》不僅宣揚天師道的宗教信仰,而且也表述了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由於天師道認為,行其道,於已可獲仙壽,於國則可致太平,相信“道普德溢,太平至矣”,所以《想爾注》多處談到“致太平”、“令太平”。如:“人君欲愛民令壽考,治國令太平,當精心鑿道意”;“會不能忠孝至誠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壽,佐君不能致太平”;“聖人能不散之,故宮長治人,能致太平”;“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務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上聖之君,師道至行,以教化天下,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積,致之者,道君也”。這種欲致太平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處在漢末社會動亂中的人民對太平的渴望。按《太平經》中說:“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想爾注》的“太平”之含義,與《太平經》相同。

(2)、宣揚封建道德:《想爾注》認為心之善惡與修道有密切關係,“心者,規也,中有吉凶善惡”,“心為兇惡,道去囊空”,“虛去心中兇惡,道來歸之”,因此宣揚修道必須修善,積善功,使其精神能與天通。“善”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忠、孝、仁、義、誠、信、慈。如《注》中說:“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聖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惡人”,“人當法水,心常樂善仁”,“人當相教為善,有誠信”,“古之仙土,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其人聞義則服,可教改也”,“上古道用時,以人為名,皆行仁義”,“道用時,家家慈孝”,“道用時,臣忠子孝,國則易治”,“治國治道,聽任天下仁義之人”,“人為仁義,自當至誠,天自賞之”等。這些道德觀念,當然都是當時社會的產物,並非天意。處於當時的人,認為維護這些道德觀念,才能使社會安定,《想爾注》不過更認為這些道德觀念是“道”所派生,這就使它更神聖了,實質是維護封建的社會制度。《太平經》也竭力宣揚封建道德,“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故勿得自放恣”。兩者之義,亦實一致。

(3)、斷兵:《想爾注》認為“兵”是兇器,非“道”所喜,主張斷除兵革和戰爭。如說:“兵者非吉器也”,“道故斥庫樓、遠狼狐、將軍騎官房外居,鋒星脩柔去極疏。但當信道,去武略耳”,“以兵定事,傷煞不應度,其殃禍反還人身及子孫”,“天子之軍稱師,兵不合道,所在淳見煞氣,不見人民,但見荊棘生”,“為善至誠而已,不得依兵圖惡以自疆”,“至誠守善,勿貪兵威,設當時佐帝王圖兵,當不得已而有”,“兵者非道所喜”。按《道德經》中說:“兵者不祥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太平經》中說:“大惡有四:兵、病、水、火”。《想爾注》顯然是因兩經之義。不過這也反映了漢末動亂中人民希望避免戰爭的思想。

(4)、重生:天師道重“生道”。《想爾注》把《道德經》第十六章中“公乃王,王乃大”,改為“公乃生,生乃大”;把第二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字均改為“生”,《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這個“生”,如生長、生命、生存,都是道的派生物。《想爾注》中說:“道重繼祠,種類不絕”。這是主張多生育,因漢末地廣人稀,國以人多為富,故產生了這種主張。《注》中又說:“和則相生,戰則相剋”,“五藏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這是說“和”利於“生”。又說:“多知浮華,不知守道全身,壽盡輒窮;數數,非一也。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這就是要學“生道”,爭取多生、生存,甚至長生。按《太平經》中說:“夫天道惡殺好生”。也是重視“生”。

從《想爾注》的宗教信仰及社會政治思想看,其要旨與《太平經》基本上是一致的。

《老子想爾注》與五斗米道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