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什麼意思 立春吃什麼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
詞義解釋
拼音:lì chūn 英語:spring begins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 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2月上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江淮地區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古代說法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氣候差異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正月初一和立春哪個才是一年之首問題
認為立春是年首的說詞: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陰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為界。
認為正月初一是年首的說詞:
“立春”只能說春天來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 正月初一是年首證據:
元旦一詞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中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關於生肖
立春過去的確是叫‘春節’,但立春只是被奪走的名字而已,並不表示立春才是新年,看過史書的人都知道這個常識,只是有些不懂的人以訛傳訛,變成立春才是新年。記住真正的新年是大年初一,不要搞錯你的生肖喔!
立春習俗
立春與屬相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生肖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生肖年從立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葉春生教授表示,農曆生肖應該從立春,即2月4日算起。
算生肖必須看立春一開始提出“生肖年是從立春開始”觀點的葉春生教授無疑是這場爭論的焦點人物。昨天晚上,記者撥通他的 電話時,他剛剛結束另一家媒體的採訪,電話中的聲音略顯疲憊。“我的觀點很明確,春節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但算生肖必須從立春開始。”葉春生肯定地說,“其 實這也不是什麼新的觀點了,你翻開任何一本皇曆,上面都是這么標註的。”葉春生告訴記者,春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近代才確定下來的。“1912 年,孫中山先生宣布廢除舊曆,採用公曆紀年。到了 1914 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法令,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在此之前,傳統上以立春作為歲首,更早的時候也有過以冬至為歲首的情況。” “因此,生肖年應該是以立春為起點,因為立春在24 節氣中位列第一,表示春天的開始,也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葉春生表示,“也因為這樣,立春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個節日。古代帝王都會在立春這一天舉行 祭祀活動,以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而農曆中像這樣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很多,比如清明、冬至等。”一個農曆年出現仨屬相 因為有一個閏七月,農曆今年有385 天,除了年頭上有一個立春以外,年尾臘月十七還有一個立春(2007 年2 月4 日)。如果按照葉春生的觀點,將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曆今年出生的孩子有3 種屬相——正月初七前屬雞,正月初七到臘月十六屬狗,臘月十七以後屬豬。“沒錯,類似這樣‘兩頭春’的年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農曆中並不罕見,基本上十幾年就會有一次。”葉春生說道,“如果再精確一點,農曆正月初七 7 時25 分以後出生的孩子才屬狗,因為立春是在那一刻。” “所以大家也要注意,除了年頭有‘小雞仔’,年尾還有一批‘小豬仔’出世。”葉春生笑道。部分研究學者贊同 作為國內命相學方面的權威,葉春生的觀點得到了部分民俗學家的贊同。“生肖和紀年是兩個系統,生肖應該從立春開始算起。”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蕭放教授說。新加坡易學會名譽會長陳耀寬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表示,按中國的曆法計算,十二生肖的計算與天干地支有 關係,所以在“論天干地支、計算廿四氣”的情況下,必須要等到“立春”到來,才算是新生肖的開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遜教授告訴記者,從命相學而言,的確是將立春作為下一年的開始,而從老百姓的習慣上來說,還是認準農曆正月初一是起點,因為記起來方便。於是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對大多 數人而言,影響並不大,可對於一些生逢“尷尬”時段的人來說,難免有點小麻煩。孫教授就認識這么一個朋友,生於 1972 年,那年正巧立春早,趕在了正月初一的前頭,這位朋友就在立春之後、正月初一前出生了。家裡長輩平日裡都認為他屬豬,可是到相面的那裡,他卻“變”成屬鼠的了。
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產。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冬小麥,保墒增溫分櫱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餵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眾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農事指南
一、蔬菜農事概要
⒈春季大棚瓜菜管理
春季大棚瓜菜是指採收期在3月至7月上旬的瓜菜。大部分瓜菜品種在立春後進入營養生長期,茄果類蔬菜營養生長與開花結果同時。
做好以下培育管理工作:
⑴保溫防凍。早春季節的冷害和凍害發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植株旺盛的生長,加上人為管理中水、肥的增加,使植株的抗寒力顯著下降。立春後仍有較大的寒流,使溫室內茄果類蔬菜產生凍、冷害。為此,要繼續做好防寒抗凍工作。茄果類蔬菜已經有了較大生長量,必須在大棚內進行二道膜覆蓋。瓜類因比茄果類更容易受凍,除採用二道膜覆蓋外,可在大棚外四周裙膜位置堆放稻草束,增強抗禦大棚四周的冷氣侵入;尚在育苗階段的瓜類秧苗,夜晚可在小拱棚上覆蓋遮陽網、稻草簾或無紡布,增強保溫能力;如遇強冷空氣來臨,一定要做好防凍保溫措施。
⑵做好通風透氣。立春後,隨著日照時間增長,溫度回升,棚內濕度增大,為了減少病蟲害發生,滿足瓜菜生長發育環境條件要求,必須認真做好棚內溫濕度管理工作,要視天氣變化和植株生長狀況,做好開門與揭膜通風、關門及蓋膜保溫管理工作。
⑶做好保花保果工作。低溫會影響較多瓜菜品種受精結果,易發生落花落果。目前生產上,提高著果方法,一是套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沾花或塗於子房中,套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要按說明書使用,防止濃度過高,發生藥害。二是採用人工輔助授粉。
⑷做好病蟲防治工作。隨著氣溫升高和棚內濕度增大,大棚內瓜菜易發生灰霉病、疫病、枯萎病及蚜蟲危害。病蟲防治應採用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例如做好棚內溫濕度管理,降低棚內濕度,畦溝鋪草,合理施肥水,及時整枝、摘除病老葉,噴施對口農藥預防等。
⒉春季大棚瓜菜育苗
瓜類於立春前後電熱溫床營養缽播種,選用早熟、豐產、開展度小、節間短、適宜於密集搭架、雌花出現早且著生密、易於坐果、耐低溫弱光、耐潮濕、抗病性強等特性的優良品種。
⒊大棚果菜定植
⑴茄果類。如番茄早熟栽培,可於立春後定植。
⑵瓜類。於立春後分期分別定植於塑膠小拱棚或塑膠大中棚扣小棚覆蓋栽培。
⒋露地蔬菜培育管理
⑴主要做好施肥,雨後排水,碗豆搭架等工作。已成熟蔬菜,要及時採收。
⑵十字花科蔬菜(如大白菜、青菜、蘿蔔等)的採種田,要做好追肥和田間去雜工作,確保種子純度和質量。
二、果樹農事概要
⒈柑橘
⑴幼年樹:做好清園及維修果園排灌系統,積肥等工作。完成整形修剪,過長秋梢短截,過旺樹疏去重疊枝、過密枝,短截徒長枝;小老樹在春芽萌發前短截。施重肥,利用果園間種綠肥,開穴深施,同時樹盤鬆土、培土。
⑵結果樹:做好修剪和施重肥。修剪:連年豐產和衰弱樹的修剪以恢復樹勢為目的,在春梢萌動時,剪去弱枝、病蟲枝和枯枝,短截已結果的枝條。間疏叢狀“掃把”枝,內膛衰弱枝“留樁”(2-3寸帶2-3個芽的枝條)短截;施肥:擴穴改土、施重肥,挖對溝,深60公分、寬40—50公分,溝長視樹冠而定,施入土雜肥、堆肥25—30公斤,磷肥0.5—1公斤,麩肥1—1.5公斤,石灰0.5公斤,綠肥視肥源情況施入;噴施葉面肥:用複合肥0.5%或0.3%尿素,可結合防病蟲噴施。
⒉楊梅
抓好整形修剪。修剪以改善樹冠內光照為主,上部及外圍以疏剪,下部或內膛的結果枝組採用短截、更新。以輕剪為主,力求樹冠外通風透光。衰老樹以更新為主。幼齡樹以整形為主,培養豐產樹形。同時抓好新園開發,苗木定植宜深(淹沒嫁接口),栽後及時澆水,並用雜草覆蓋,以利成活。
⒊枇杷
於立春後分期施入春肥。成年樹,為促進春梢生長和果實生長,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總量的30%左右。株施20kg人糞尿,0.8—1kg三元複合肥。對缺硼枇杷園,花期噴施0.1%硼砂液。幼年樹,以擴大樹冠為主,薄施勤施,株施稀人糞尿10—15kg。為增大單果重、增強樹勢要進行疏果,一般於立春後2月中旬至3月(氣溫穩定在10度以上)開始,分2—3次進行。先疏除受凍果、畸形果、病蟲果,再視品種、樹勢強弱來確定留果量,選留髮育強壯,果實在樹冠中分布要均勻。
三、畜牧農事概要
⒈注意做好欄舍保暖工作。
⒉做好耕牛保膘工作,在餵青乾草同時,適當增加糠麩飼料。
⒊長毛兔雖有很強的保溫能力,但在拉毛過程中,注意只拉半身毛,防止受凍生病。
⒋特別要注意幼畜禽保溫工作,防止畜禽胃腸道疾病與呼吸道疾病發生。
⒌家畜飲水嚴禁喝冰凍水或涼水,最好用溫水或水井水為宜。
⒍做好牲畜外來疫源的預防工作,尤其是春節前後,生豬上市量增加,特別要注意流通領域和牲畜交易市場中的疫情動態,同時,豬、牛、羊等偶蹄獸家畜尚未防疫的,要補註牲畜疫苗。
民俗迎春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契約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里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麵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製,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製,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冬粉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云:“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胡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鏇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陝西立春民俗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民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遊春、報春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游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民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民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民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燎百病
燎百病也是一種傳統的古老習俗,在陝西農村中,特別是山區很風行。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黃昏,家家戶戶把從山峁崖畔砍來的檸條子、酸棗樹枝葉、堆在一起點燃,好像迎火會一樣,火燃旺時,把床上的被褥拿來虛燎,邊燎邊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寧。”屆時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從熊熊大火上跳過,以滅菌除病,保障身體健康。
畫《蠍子符》
陝西廣大農村,每年穀雨節(公曆4月20日或21日),人們早起收露水研成墨汁,在紙上畫《蠍子符》貼於壁上,用以鎮壓毒蠍。《蠍子符》的圖案形形色色,有畫張天師騎虎斬毒蛇的;有畫孫悟空用金箍棒打毒蛇的;有畫老農夫舉鋤鋤毒蠍的,有畫鍾馗用劍劈毒蠍的;有畫金剛用火燒死毒蠍的;有畫哪吒太子用火輪碾毒蠍的;有畫紅冠大公雞啄死毒蠍的。每幅圖案用紅顏色在蠍子身上塗上血跡,表示蠍子已被殺死。陝西關中、陝南、耀縣一帶,穀雨日用黃表紙書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防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立春農諺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裡沒有計,三人肚裡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乾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個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看地種田,出海觀天。
人隨節氣變,保證吃上飯。
天變人不變,種田難增產。
種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種地不得時,必定討苦吃。
種地不及時,囤里缺糧食。
看天看地種莊稼。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走親訪友拜年,莫忘討論種田。
也收早,也收晚,也收深,也收淺,也收勤的也收懶;該早就早,該晚就晚,該深就深,該淺就淺,勤動腦筋不停閒;順天時,量地力,科學來種田。
科學種田,越種越甜。
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
七十二行,莊稼人頭一行。
三百六十行,種田為上。
萬物土中生。
要得寶,土裡找。
五穀雜糧數米大。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農業興,百業旺,糧棉不收斷百行。
地里糧棉不出產,工廠城市缺吃穿。
莊稼地里不打糧,萬家買賣倒了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地是聚寶盆,糧是寶中寶。
土地是個聚寶盆,又出金來又出銀。
土地是個聚寶盆,看你手腳勤不勤。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
地是萬寶囊,潛力無限長。
耍龍耍虎,不如耍土。
搞好農林牧副漁,廣大農民才富裕。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平原重點靠糧棉。
平原的莊戶經,搬到山區念不通。
積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幫錢幫物,不如幫技術。
要想富,專業戶,規模經營是出路。
不搞責任制不聯心,不聯產量不認真。
聯產聯著心,八分力氣掏十分。
包了工,聯了產,又治窮漢又治懶。
立春菜譜
咬春宴
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講究食補的中國人,此時選定了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讓身體順應天時。
古時,人們在立春時要擺咬春宴,咬春宴上除了蘿蔔生菜,還要有春餅春卷,凡可咬可食可補之物,皆可入席。
今天,人們發現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這個動作的人們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屬辛甘升發的食品人們都要補一補,有葷有素,有中有洋,組成了現代咬春宴。
只做一道菜的竹魚坊真正把一道烤魚口味做到了家。泡椒、麻辣,從魚到整道菜中的蔬菜,無一不浸染著辣的芳香,是酸辣的綿香,也是乾辣椒的嗆香,筷子一伸出手,就再也停不住了。東單的竹魚坊深深地埋在北極閣三條的小巷裡,不花點工夫是找不到的,不提前定位也是吃不上的。一條魚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碳火細烤,等客人落座店內後,開始烹製湯汁,魚與汁伴隨著青筍,藕塊以及豆乾芹菜等各種材料隆重匯合在烤盤之上,被細碳小火邊烤著,邊端上桌來,不多會兒,各式配菜都深深地浸入了魚的肉香和調汁濃郁的味道,先拿蔬菜“開牙”。稍安勿躁,等魚肉變了顏色,捲曲著浸在湯汁里的時候,再挑來吃掉,此時才是最佳味覺。坐在竹魚坊的落地大玻璃前,腳下流過清澈的小溪,茶室一般的環境下是吃烤魚的熱火朝天。烤魚雖然貌似一道粗菜,可當你跨進竹魚坊的玻璃大門時就開始覺得,烤魚除了滿足口腹之慾之外,也能吃得很有情調,也能吃得很享受。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過了立春就意味著春天要到了,萬物生髮,一派生機勃勃。在這個時候許多冬季見不到的新鮮蔬菜紛紛上市,那么,不妨趁著這個時機趕快來給家人做幾道美味又可口的家常小炒,讓這個春天更加的美麗吧。
臘肉炒飯
材料:冬季風乾的臘肉、冷米飯、雞蛋、蔥、鹽等
做法:熱油,放入臘肉丁過油爆香後撈起備用。另熱鍋油,炒香蔥花後打入蛋後將其用鍋鏟炒散。然後加入米飯翻炒,接著放入臘肉粒繼續翻炒,加鹽、味素等即可盛盤。
家常木須肉
材料:黑木耳、瘦肉、雞蛋2個、黃瓜、油、料酒、花椒、醬油、鹽、雞精、澱粉、蔥、姜、蒜末兒適量。
做法:黑木耳泡發洗淨,撕成小塊,黃瓜切片;瘦肉切片放入碗中,倒上少許料酒、醬油和一點點澱粉或嫩肉粉,拌勻漬一會兒;雞蛋磕入碗中,打散;炒鍋置於火上,放油,油熱後把雞蛋攤熟,打散,盛出;再添些油,油熱後下花椒,待花椒變色出香味後把花椒撈出,放肉片翻炒,斷生後放蔥、姜、蒜末兒、醬油翻炒,上色後把雞蛋、木耳、黃瓜倒入繼續翻炒,加少許鹽,也可以加點湯或水,最後放些雞精,炒勻出鍋。
功效:木耳有清熱排毒的功效,很時候冬春交接之際時食用,瘦肉和雞蛋的加入為人體補充了豐富的蛋白質,但是是脂肪含量又很少,春天吃既不會長肉又美味。
豌豆炒牛肉粒
主料:豌豆、牛裡脊肉、新鮮紅尖椒兩根、醬油、白糖、生粉、胡椒粉、鹽、料酒、花椒粉、大蒜瓣、食用油。
做法:先將牛裡脊肉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醬油及一點白糖、料酒和胡椒粉、清水拌勻,再加入生粉繼續拌勻。燒開水,加入一小勺油及一點鹽,將洗淨的豌豆米倒入燙一分鐘,撈出後放入冷水中浸泡至涼備用;紅尖辣椒切片,鍋內倒油燒熱,將牛肉粒中加一勺食用油拌勻後下入熱油中,翻炒至牛肉粒約七分熟時盛起備用;鍋內的余油中下入辣椒煸炒出香味時,再將大蒜瓣剁碎成茸入鍋內一同煸炒出香味時,將氽燙好的豌豆和炒好的牛肉粒一同下入鍋中,翻炒均勻,撒上一點花椒粉、鹽調味,最後淋上一點味汁關火,趁著鍋中的餘溫再翻炒一下盛盤即可。
功效:牛肉營養健康,能迅速提升體力,豌豆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並且其中富含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能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韭菜蝦皮炒雞蛋
材料:韭菜一把洗淨、雞蛋2-3個、鹽、蝦皮適量做法:韭菜洗淨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將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鹽,薑末、味素,再翻炒一陣即可。
功效:韭菜含大量膳食纖維,可清潔腸壁,促進排便。加入蝦皮後,更加適於春季食用。這道菜營養豐富,所含熱量少,並能溫中養血,溫暖腰膝。是很好的春季家常菜。
立春養生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鍊,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曆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閒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節慶活動簡介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 鞭春牛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么,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 上一篇:2015年立春是什麼時候:2月4日
- 下一篇:24節氣之“立春”養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