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資料介紹大全

夏至時節資料介紹大全

夏至時節資料介紹大全

夏至介紹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日期計算

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氣候特點

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後。

夏至由來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習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臺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臺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夏至養生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

在此時節,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睏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夏至時節資料介紹大全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