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演變

姓氏的演變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中國的許多姓氏是由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而來的,綿綿傳承,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受到許多文史學家的重視,姓氏書籍歷代迭出,姓氏研究獨成學問。從歷代姓氏書籍和姓氏研究中,我們可以把握中國姓氏演變趨勢的大致脈絡。

早在春秋時期,眾仲、胥臣、行人子羽等姓氏學家,致力於炎黃以來姓氏本源的探討。稍後又出現研究探討姓氏源流的專著《世本》,記載了黃帝至春秋帝王公卿諸侯大夫譜系,包括帝系、傳譜和氏族篇等。兩漢之際,史游《急就章》、王符《潛夫論》、應劭《風俗通》都有專門論述姓氏的篇章。東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姓氏學受到當時重視家族門第風氣的影響,有了更長足的發展,官修與私撰的姓氏學著作不斷湧現,如東晉賈弼《姓氏簿狀》、唐太宗敕撰《大唐姓氏志》、柳沖的《大唐姓系錄》、林寶《元和姓纂》等,這些書籍卷帙浩繁,徵引豐富,論說詳盡。宋代是我國姓氏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在眾多的姓氏書籍中高深與通俗並存,計有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鄭憔《通志•氏族略》、邵思《姓解》、王應麟《姓氏急就篇》,以及錢塘儒生的《百家姓》等。明代姓氏學經元朝沉寂後得到恢復和發展,產生的有影響的姓氏學著作如凌迪知《萬姓統譜》、陳士元《姓鏘》、楊慎《希姓錄》、劉文相《希姓存參》、夏樹芳《奇姓通》等。清朝的姓氏書籍和姓氏研究成果更多,計有黃本驥《姓氏解紛》,張澎《姓氏尋源》《姓氏辨誤》《姓韻》《遼金元三史姓名錄》《古今姓氏書目考證》,陳延煒《姓氏考略》,而官修的《明倫彙編•氏族典》則是自先秦以來姓氏學的集大成之作。

古往今來的姓氏書籍大多注錄了各個歷史時期可能搜得到的姓氏,然而中國究竟有多少姓氏?則從來也沒有人能夠說出個準數。上古及夏商時已無人確考,西周姓氏的情況也只是大體可尋。據《國語•鄭語》記載,祝融之後分為8姓:己、董、彭、禿、女雲、曹、斟。據《國語•晉語》,黃帝25子得姓者14人,計有12姓:姬、酉、祁、己、箴、任、滕、荀、僖、姑、儇、依。據《左傳》,西周有20姓:姬、姜、子、姒、贏、己、偃、姑、祁、隗、風、曹、厘、任、姚、壇、董、歸、允。據《日知錄》,春秋時本於五帝者有22姓:媯、姒、子、姑、姬、己、任、風、贏、祁、曹、壇、董、姜、偃、歸、曼、熊、隗、添、允。清代梁啓超又舉出戈、庸、伊等姓,據西周彝器銘文可考有媲、損、妊、娥、好、妣、女只、娌、凳等姓。綜合這材料,可知西周的古姓不多。秦漢姓氏合一後,姓氏趨於穩定,歷代姓氏數目的統計也逐漸詳實起來。茲分列如下:

佚名《世本》收18姓875氏。

史游《急就篇》收130姓。

官修《大唐氏族志》收293姓。

林寶《元和姓纂》收1233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收2255姓。

邵思《姓解》收2568姓。

王圻《續文獻通考•氏族考》收4657姓。

今人《中國姓氏大全》收5600餘姓,《中國姓氏彙編》收5730姓,《中國姓符》收6363姓,《姓氏辭典》收8000餘姓。

據估計,中國實際使用的姓氏大約有1萬〜1,2萬個,其中漢字姓氏大約有8000個左右,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大約有3000個左右,常用姓氏僅300個左右。

從姓氏的發展演變史考察,中國姓氏數目總的呈遞減趨勢,古代使用過的姓氏比今天要多得多。

歷史愈往後,何以姓氏愈益減少呢?

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與上古時代氏族部落的聚合有關,有些氏族部落被另一些更大的氏族部落兼併了,有些氏族部落在激烈的氏族部落間的衝突中消亡了;二則進人階級社會後,很多的家族也因為諸多的社會政治原因而遭滅氏、滅姓和滅族之災;三則與秦漢姓氏的合一後許多平民階層只是一味借用現成姓氏有關,這是中國人多姓少的重要原因;四則與具體的婚育實際有關,對任何一個家庭和家族來說,理論上都可能出現絕嗣或絕後的情況,對於那些屬於小姓和稀姓的家庭和家族來說,則更難避免。

中國姓氏現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人口多,姓氏少,同姓的人必然多;大姓越來越大,小姓、稀姓則逐一遞減。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的足夠重視。

姓氏逐一遞減的趨勢,既於個人使用姓名不利,也有礙社會聯繫交往和政府相關的職能管理。今天重名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假如真有天下皆姓李、王、張、趙等少數幾個姓的那一天,恐怕同姓同名者就會遍街市滿天下了。這並非聳人聽聞,亦非杞人憂天。為此,我們建議人們尤其是那些屬大姓的人們,不妨有意識地尋覓自已姓氏的古老源頭,適時地恢復自己的古老本姓,“回到老祖宗那裡去”。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讓我們改姓嗎?同姓人彼此總愛說“五百年前是一家”,細究起來也許就未必了。因為中國數以千計的姓氏,事實上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同源異流,二是異源同流。前者,自然先前本是一家,後來便分道揚鑣了,各有各的姓氏。如黃帝有多子,至少分化出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12姓。這些姓氏中的姬祁、滕、任、苟至今還是較常見的姓,今天姓姬、祁、滕、任、苟的人,雖然姓氏各異,“五百年前”乃至更早說不定就是一家人。後者,自然先前風馬牛不相及,後來則儼然為一家人,就只因為現在同姓。以周姓為例,“五百年前”至少是五家人。黃帝、殷商和東周各有不同源的周姓。後魏時代北賀魯氏改為周姓。歷史上究竟還有多少人因種種原因由他姓改為周姓,恐怕一時誰也說不清楚。因而今天姓周的人。在血緣上彼此未必有任何聯繫。

姓氏的結構

一般而言,中國人的姓氏結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姓,用以表明家族、血緣的傳承關係;另一部分為名,是個體自身的標誌。姓與名各自獨立,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含義與指向。同時,姓氏又分為單字姓氏、復字姓氏、多字姓氏與合姓姓氏四大類。

所謂單字姓氏,又叫單姓,因姓氏中僅有一個單字而得名。古姓中的姬、子、姜、姚、擬、妨、摘、嫻、安、贏等;又如大姓中的王、李、張、陳、劉、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等;又如稀姓中的紅、羿、弓、宓、鈄、宦、逢、東、勾、融、空、乜、養、滑、糜、松、井、牧、仰、暴、韶、邰、薊、能、蒼、莘、天、公、日、月等。在我國的姓氏中,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單字姓約占中國姓氏總數的80%以上,所以說,它是我國姓氏的主體。

所謂復字姓氏,又叫複姓,是指由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如常見複姓中的東方、公孫、呼延、皇甫、歐陽、司徒、司馬、夏侯、宇文、尉遲、長孫、諸葛、幕容、上官、淳于、第五、東郭、東門、拓跋、完顏、令狐、万俟、鮮于、申屠、西門、司寇、司空、聞人、端木、羊舌、鍾離等;又如稀姓中的公羊、公冶、宗政、單于、百里、乙力、上成、乞活、夕姑、子人、屍突、鬼方、卷子、斟戈、豢龍、銅弋、歌邏、漆雕、跌跌、太叔、軒轅、亓官、子車、顓孫、巫馬、公西、壤駟、公良、宰父、毅梁、殷乾、南門、微生、左丘、南宮等。複姓中屬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有些則已經是漢化了的少數民族的姓氏;至於司徒、司寇、司馬、司空、東郭、東門、南宮、南門、西門等,則是因官、因地獲氏的漢族姓氏。

所謂多字姓氏,即是指由三字或三字以上組成的姓氏,常見於少數民族的姓氏,計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等。三字姓如:撒里哥、禿八歹、密赤思、苦魯丁、甘木魯、天藉辣、乙速孤、萬紐於、大利稽、木骨閭、古里甲、古口引、叱列伏、伏叔滿、吐谷渾、多利思、步鹿根、侯莫陳、骨利乾、達呼哩、達簿千、兀林歹、阿兒刺、步六孤、可朱渾等;四字姓如:禿魯八歹、拙兒察歹、唐兀烏密、失利波羅、剎利邪伽、愛新覺羅、井疆六斤、八魯忽刺、乞失迷兒、自死獨膊、盆尼未換、胡古口引等;五字姓如:苫滅古麻里、哈刺吉答歹、骨侖廑骨思、鶻提悉補野、忽神忙兀歹、按攤脫脫里等;六字姓如主兒赤台烏枯、瓦只刺孫答里等。

所謂合姓姓氏,即是由兩個姓氏聯構組成的姓氏,常見於兩個單姓璧聯而成。合姓雖然是由兩個單姓聯合而成,但它並不是複姓,不過它也有可能發展為複姓。

據說西周時,箕子以鮮為氏,支子仲以於為氏。後來他們的子孫合鮮、於二氏為一氏,即鮮于氏,鮮于就逐漸成了複姓。我國的複姓中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得來的。姓氏合一後,姓氏的格局穩定下來,合姓發展為複姓的可能性也就減少了。因此,合姓是先秦多於秦漢以後。姓氏合一之後的合姓,常出於特殊的原因而產生。如陳方這個合姓,明朝有位官至鎮國將軍的陳方亮,本性陳,因幼時受方翁的養育,明太祖朱元璋便賜他姓陳方,以示不忘養育之恩。又如黃周這個合姓,清初的黃周星,本姓周,因受上元黃氏所撫養,於是繼承了黃姓,併合二姓為黃周。再如陸費這個合姓,是因陸姓之子養育於外家,並繼承其業,遂合己姓與外家“費”姓而為陸費。此外,歷史上還有投膠、羅曾、張廖、范姜之類的合姓。在海外及港澳華人中,採用璧聯合姓的姓氏也較常見,但多為女性,大體是受歐美姓名習俗的影響而立姓的。如餘江月桂、陳李婉若、牛劉義基、方葉孔磋、馮劉鏇君、余謝靄雲、陸方寧生等。

近些年,合姓在中國大陸的一部分人中流行開來,但與過去的合姓已有很大的不同,或出於獵新奇,或出於反傳統,或出於男女平等觀下的心理平衡,或出於使同一個人同時承續男女雙方家族的香火的觀念,合姓的通常做法即是將夫妻雙方的姓氏簡單拼合在一起了事。時下的這種合姓形式,尚處在近似於盲目和盲從的初步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應予重視的問題。

首先,它遠沒有達到實踐者獵新奇、反傳統、求心理平衡的目的。

其次,它的拼合給人以生硬之感,不易為社會及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

再次,這種合姓是父母強加給下一代的,下一代則未必肯把它強加給第三代,實踐中也難以一代接一代把這個合姓傳下去。為此,目前的合姓應該慮之再三、慎之又慎。

姓氏的演變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