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忌抄襲洋人名人名字

起名忌抄襲洋人名人名字

現在的社會上,似乎有一種時尚,模仿洋人的名字和名人的名字起名的人似乎越來越多.有的人甚至直接沿襲洋人、名人的名字起名.這反映了一種社會開放的現實,同時也體現了當代人追求卓越的心理需要,也許不應該輕易否定.問題是過多地效仿和抄襲成風,它對我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應值得我們的注意.對於中國人起洋名,我們的態度是:洋名可以用,但僅應宜而取,勿自陷淺薄誤區,盲目求洋.中華民族在其悠悠的歷史歲月中,吸收了域內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並熔於一爐,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今天,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也絕不可能脫離世界文明的大道而另闢蹊徑,而必須遵從文化發展的規律,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以我為主,博採眾長,不僅要繼承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而且要繼承人類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吸收、使用一些外國人名和外國文學遺產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命名方法,如果借用得恰如其分,用得有意義,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安娜”,仔細分析起來,有中國傳統的味道.不僅響亮動聽,而且馬上使人想起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再次回味安娜這一動人的主人公形象(順便說一句,文學大師果戈理的戀人也叫安娜,安娜是西方的常見名,起名安娜並非意味不吉,可見無論是漢名還是洋名,都迷信不得也不宜過於仿效);再如“浮士德”,不僅具有“勇士的高尚品德”意味.

而且令人想起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那個執著追求個人幸福、個性自由與解放,投身社會實踐,渴望改造社會的主人公形象,回憶起那句名言“要每日每天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夠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激勵人們不斷追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是洋名,都可以拿來一用,以求“洋名”的“洋氣”.一般來說,中國人應起中國人的名字,漢語語音的優美多變、鏗鏘有力和婉轉綿長,字義的博大玄妙、豐富多彩和深厚悠遠,字形的多姿多彩、靈活生動和氣韻傳神形成的漢字足以使西方漢學家對漢名的羨慕和驚嘆其無窮的魅力,西方人的名字相比之下便遜色三分.但任何事物並不是絕對的,人名本身即符號,便於區別識記,在追求美的前提下.

有些“洋名”也有其獨到的價值和文化背景.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的理性藝術的搭配,出現了許多美麗如畫、朗然上口的好名字,如王安其(安琪,西方文學中背生雙翅向人們獻花的小天使),馮海倫(海倫,是希臘神話中的美麗女神)、白瑞德是《飄》中的男主人公,安娜、舒貝、朱麗、葉林娜等,西方某種獨特的文化背景,加上漢語的獨特魅力,使得這些名字的主人如同套上了幸運的光環,而備受矚目和青睞.但是卻不可過分洋化,否則將適得其反.再如“約翰”、“瑪麗”、“瓊絲”、“麗莎”、“洛夫”、“朱麗”等,雖然“洋味”十足,但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漢字意義,只是外國人名字的音譯罷了.

也就是在漢字中缺乏意義體現,除非你不在意字義而只求符號,否則就完全沒有“借用”的必要.試想,如果人們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聽到“王約翰”、“李瓊絲”這樣的名字,第一感覺就肯定是“不倫不類”,“四不像”,繼而會招致嫌厭和恥笑,落下“此人必是崇洋媚外的主兒”,處處給人留下這樣的壞印象,就不可能得到信任,得到理解,勢必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起名時“追隨”偉人和先賢,企望以之為楷模,在創業上有法,治學上有為,終能成大器.但以名人名字為模本,為自己和他人起名,這種仰慕之情與客觀效果並沒必然和直接的因果聯繫.沿襲名人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機械搬用,毫無創造性,也不符合獨立的精神,淹沒了自己本來的個性.青年人要自信,不自卑也不自大,崇拜名人並不一定是要效仿名人名字.

因此,要儘量克服盲從心理,倡導一種理性的、能展示個人特色、時代內涵和審美情趣的起名新思維.如果我們永遠追隨他人,以用其名為“美”,更多的可能是永遠都走不出他們的影子,充其量不過是世上有更多的人在使用同一個名字.所以起名字時最好不要沿襲名人的名字.

在如何對待洋名和名人名字的問題上,我們要拿起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的武器,要會“拿”,會用,即不要一棒子打死,也不“一概請進”.總之一句話:要會用,但不濫用.

起名忌抄襲洋人名人名字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