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樹 快來看看你的你是誰的後裔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芊等八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初分賞給魯衛等國君主。

有關周代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

④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⑤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 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先人,則數代即發生變化。

春秋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姓氏人口比例

中國的姓氏李、王、張、劉、陳,可謂當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達3.5億。 李、王、張三大姓人口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律,大姓人數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將越來越少,甚至最後消亡。

以姓氏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為序,新編成當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等。

這項調查和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歷時兩年。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個。通過縣、地區、省**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學家還將陸續發表中國前300個姓氏的數據和分布地圖,重新出版《中國姓氏大辭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個姓氏,以推進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

姓氏暗藏大玄機

玄機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局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線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袁義達告訴記者。

玄機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而在他們修家譜的過程中,通過與內地的聯繫,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袁義達解釋,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國人民都要有姓,於是短短几年時間裡,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繫起來。

在美國,雖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區區200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形成文化的傳承,因此,美國學者對本國人的考證主要從膚色、毛髮顏色和眼球顏色來確定。

而在英國,姓氏則比較穩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統關係的詞綴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後代,還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詞綴。還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環境特徵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職業的,至於後來出現的由雙姓合併而來的姓氏,雖然出現較教名晚,但數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舊時採用“愛德華”作為姓氏,後來還出現了較新的“溫莎”。

在歐洲大陸,姓氏通常是用來區分出生地的標誌,二戰時,歐洲軍隊曾把同一姓氏的軍人分為一組,用以增加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北宋編撰、流傳最廣的《百家姓》,僅收錄438個姓;明代編纂的《千家姓》,共收錄1968個姓;而據《中華姓氏大辭典》記載,目前中國56個民族的姓已達11969個;竇學田所編《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古今姓氏更多達12000個;最新數據中國共有4100個姓

首次發現“難”姓村

在這次調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發現,這些姓氏從來沒有被記載過,“過去看到時,還以為這些怪姓是因為筆誤產生的,但經過我們這次調查後發現,這些怪姓有其深遠的根源。”

袁義達給記者舉例說,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裡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不具有統計意義,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訊息後,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

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他們告訴我,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 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因此,河南這些姓'難’的村民就被韓國人認為是自己的祖先。”

姓氏排行榜 三大姓追源

第一名:李

根據排序,李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據袁義達講,在調查的近3億人中,李姓占了13%。

李姓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後傳為“李”。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於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漸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為第二大姓,占總人數的12%。

一般帝王的後裔稱王子、王孫,隨後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變化而來,最多的出於“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紂時比干之後,甚至古高麗國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張

張姓為第三大姓,占總數的11.8%。

據《元和姓纂》中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因此相傳張姓源於黃帝,是黃帝的後代,張姓自漢代開始逐漸增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當時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比如當時的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數第三:山(音“亞”)

袁義達說,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郭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互相都沒有聯繫,但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他們都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後代,當年遭到秦檜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

研究組幫助他們互相之間取得了聯繫,同時,考證了姓氏的來源,確實如他們所說。

倒數第二:死

據袁義達講,“死”姓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倒數第一:難(讀去聲)

分布於河南省,是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姓發展而來,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於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後北遷,大部分遷徙到了朝鮮半島,中國已極少存在。

玩過日本戰國的遊戲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各路大名都有家徽,什麼武田家的等等.

很多人就在考慮為什麼中國沒有呢?

不客氣的說,小日本的那種戰爭規模,中國在春秋時候都有了,當然也有自己的家徽.

譬如說晉國的六大姓,這些人都是諸侯的私臣,而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當然也有自己的族徽了.

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

這些圖很多都是從各種古代兵器上摘錄下來的,可信性很大.

當然如果沒有你家的姓名的話:

可能一,你家祖上從來沒有顯赫過,至少在秦始皇之前是這樣,也沒有作過什麼大夫等人的武士什麼的!

可能二,你家是從這些古老的姓中分離出來的!

可能三,什麼都有可能........

比如姓張,估計三皇五帝時候都有了,可能是部落的小弓箭手或者是造箭的或者是負責訓練射箭的小軍官.

中國最主要的姓氏發源地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也由這條母親河哺育而生。在黃河流經的最後四省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都有三個以上的姓氏被孕育。其中,尤其是河南,黃河文化積累沉澱最深,匯集的姓氏及其根植地也最多。現介紹如下:

河南省鄭州新鄭市————韓、高、馮、鄭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鄭州登封市————雷、郭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許昌市——————文、許、鍾、方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陳、胡、田、夏、龍、邱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沁陽市————于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袁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周口市宜陽市————尹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商丘市————————宋、湯、榮、戴、武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濮陽市————————文、張、孫、孟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濮陽范縣————————范、顧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新鄉輝縣市——————段、龔、侯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洛陽嵩縣——————陸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洛陽堰師市——————劉姓的發源地

河南禹州市————————方、夏、吳姓的發源地(吳道子故里)

河南衛輝市————————林姓的發源地(比干廟)

河南省南陽市————————呂、謝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南陽唐河、信陽固始————廖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南陽鄧州市——————鄧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安陽市————————傅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姓的發源地(陳氏太極拳)

河南省信陽淮濱縣——————蔣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信陽息縣————————賴、白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信陽固始縣——————潘姓的發源地

河南信陽潢川縣————————黃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駐馬店上蔡縣——————蔡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駐馬店正陽縣——————江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平頂山葉縣————————葉姓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康、石姓

以上內容摘自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升級版《中國姓氏尋根游》

參考書目:《新編百家姓》、《中國姓氏大辭典》、《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等.

中華姓氏樹 快來看看你的你是誰的後裔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