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_民俗預測

佤族的由來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數為396610。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分為巴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分若干土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前,英、美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了一種佤文,很粗糙,使用範圍小。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派語言工作者對佤語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1957年設計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是中國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2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境達今高黎貢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漢朝的統屬之下。公元69年(東漢永平12年),置永昌郡,轄區包括今臨滄、思茅地區和德宏、西雙版納兩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區。此後,經魏晉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東漢建置,設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詔統治。宋代,佤族分布區的北部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管轄。源潮,佤族居住娣區分被屬於雲南興盛的鎮康路和孟頂路軍民總管府。 明朝設立孟連長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區有設定了鎮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後又將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馬宣扶司,也稱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變更。至光緒十三年(1887)設鎮邊直隸廳,轄孟連、西盟、瀾滄、滄源等地。中華民國時期,滄源、耿馬置設治局,鎮康、雙江、瀾滄(包括孟連和西盟)均改為縣。

關於佤族先民的族稱與分布:漢晉間統稱中國孟高棉語族各民族為“濮”,主要分布於瀾滄江及紅河以西廣大地區,與壯、傣等族先民交錯雜處。唐、宋時期,瀾滄江以西的“望蠻”、“朴子蠻”、“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龍語支各族的族稱。元代的“蒲蠻”分“生蒲”(或稱“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鎮康及其以南,與佤族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元、明兩代,大量漢族居民移居滇西。與此同時,以今西雙版納和德宏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強大起來。漢、傣以及其他民族的遷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區逐漸地集中到阿佤山區,另一方面佤族也進一步和其他民族雜居共處。明清文獻中對怒江和瀾滄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稱,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對佤族的稱呼。關於唐以前佤族的情況,歷史記載不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從西漢至唐初,對於滇西與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在語言上有著密切關係的崩龍、布朗,經常概括於同一名稱之下,被視為同一族體

佤族的傳統節日

1、“便克”節

每年農曆6月24日為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過節這天,家禽家畜、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關好收齊,不能讓其留在野外,別人借去的東西也要收回,家裡人不準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採摘小米穗或者幾片葉子、瓜果之類外,全寨人誰也不準上山下地幹活,不準出門串親。因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乾淨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後要殺雞、蒸糯米飯,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語叫魂。這天早上忌諱客人進屋。

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要點燃火把,豎在屋檐下,整個寨子亮如白晝,接著用乾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內外,驅逐蚊蠅。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機互相傾訴愛慕之情,老人們成群結隊地巡迴喝酒唱調對歌,年輕人集中在舞場上踢竹球,整個寨子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之中。在佤族節日中,便克是第一大節日,人們將它視為滅災驅鬼,送舊迎新,預示家事平安,五穀豐登,六畜滿園的隆重佳節,視為舊的災難、飢餓、疾病的結束,新的吉祥、平安、快樂的開始。

2、“齋”節

又稱新米節。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準備好過節的酒肉佳肴。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訊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3、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以碓杵擊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死,它到另一個世界後同樣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要唱歌跳舞歡送他。”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諸多的喪事舞蹈。

4、“臥”節

春節。節日前幾個月,家家戶戶都要備好肉食、柴禾、節日新裝等,要維修房屋。臨近節日,婦女割草準備馬料,男子修水溝迎新水。臘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場上要栽一棵松樹,裝飾打歌場。臘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濾水酒,請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家裡酹酒祝詞。大年初一清早,大家都起來放槍鳴炮,宣布新的一年到來了,這時婦女小孩也都起來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大年初一是戒忌日,佤語叫“近”。這天全寨人不出寨門,外寨人也不宜入寨進屋,大家只能在家裡安閒。大年初二清早照例響起隆隆的槍炮,告示大家今天的拜年日。佤族拜年通常逐家逐戶拜一下,備有家宴的吃上一點,未備家宴的喝上兩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這天開始打歌,下午四點左右老年人就到舞場開始打歌。當夜幕降臨時年輕人就陸續走入打歌場,老年人也陸續退出舞場。舞場氣氛熱烈,人們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樂盡情釋放出來,一直到半夜人們才漸漸散去。過年一般5—7天,打歌也要打3個晚上。過年期間,中老年人喜歡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調),用歌來抒懷,年輕人則聚在舞場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娛樂。信仰佛教的班洪、班老佤族和傣族一樣,過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信仰基督教的永和等地佤族除了過便克節、新米節外,還過聖誕節

5.插種節

插種節又稱“惹島”節。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著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穀,同時舉行饒有風趣的插種節。

插種節當天,大家要修築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內外打掃乾淨,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狩獵,有的在河邊捕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如果獵手們打到大的馬鹿,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有全寨性活動和各戶單獨活動兩種形式。

全寨性的活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後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徵的插種動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唱者必須是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佤族風俗禁忌

佤族信仰自然宗教,活動頻繁,生活中有很多忌諱的言行。如:

(1)不準騎著馬進入寨子,到寨口必須下馬;寨內的牛角杈忌諱拴馬。

(2)家裡如有人生病,屋門口須橫放一根竹竿,表示有病人,外人不得進入,也不準他人留在家裡住宿。

(3)家裡婦女生小孩,當日不準外人進屋,屋裡屋外不準燒肉吃。

(4)屋裡神龕處不能隨意放東西,屋子的柱子四周不能掛衣物;室內主人塘前主位是房主人專坐位置,外人不能亂坐,外人男人坐了被認為是污辱主人的妻子。

(5)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髮,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頭和耳朵。

(6)喝酒時必先敬老人,並且先滴一點地上再喝。

(7)給別人敬酒時,手要向前伸,手心向上;如果手心向下,甚至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不分開,就意味著是要掐死對方。

(8)火塘燒用的“三腳石”不能隨便移動。

(9)不許進聖山亂伐樹木和捕殺野生動物;禁止亂砍濫伐墓地的樹木。

(10)殺雞招待客人,主人必須把雞頭敬給客人,以表示尊重,主人給客人食物時,客人一定要吃(少吃一點也可),否則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今後絕不許跨進他家門。

(11)到播種季節時,如沒有祭寨神和家神,就不能播種。到收割稻穀的季節,先要舉行迎穀神儀式(佤語叫“閂逢”),否則就不能食用新的稻穀。

(12)出生的嬰兒,滿15天,務必由他(她)去自家地里幹活(由母親象徵性代替嬰兒拔兩三把草),由嬰兒的哥或姐代他(她)吃一頓米飯和雞肉,這樣,嬰兒長大後不僅熱愛勞動並且還會富有。

(13)蓋新房,砍伐第一要柱子前,要殺一隻公雞祭神,並看雞卦凶情況,否則是對樹的不敬;慶賀新房蓋成必須吃糯米飯,這樣,人魂與家魂才相親相愛,抱為一團。

(14)趕集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許踩別人的腳後跟,否則沒有運氣賺不了錢,買不到好貨。

(15)安葬死人時,要吃淨米飯和肉,不能吃雜糧和蔬菜;人死之後,不給家神祭祀和安慰,不能蓋新房和結婚,也不能在新一年裡播種。

(16)已婚分居的弟兄倆,殺豬時,弟要給兄左前腿一隻,兄要給弟脊樑肉一斤,否則被視為是忘了祖先的禮。

(17)山上狩獵時,每頓野味餐都要吃完,不能有剩餘帶回家,否則山神對你說“你吃不完帶回家,以後不讓你捕獲動物。”

(18)婚前不能同床,更不許懷孕,否則是對整個寨神的侮辱,要受重罰。

(19)懷孕的婦女及丈夫不能食用已祭神的食物和酒;產婦不滿月時,不許串門聊天;女人的舊衣碎布,千萬不能撕下來補男人的衣物。

(20)不能隨便跨過家裡的火塘,否則會得罪火神。

(21)禁止坐在舂米的臼上,否則米碾得不乾淨;禁止任何人坐在門坎上,否則擋財神進屋;不能用手指去地里棉花蕾和小嫩瓜,否則花蕾和瓜會墜落,蛇會咬手。

(22)不能讓過路人(陌生人)睡在門外,問清情況後,要讓他(她)進家裡來住,否則將被社會視為良心壞了的家庭。

(23)見了山裡的水泉源,不能堵住,否則會耳聾和皮膚乾裂。

(24)出門時,一路上要注意聆聽“鳥神”(小山雀)的叫聲,以鳥的叫聲和方向來決定行止;吉利時可成壽,凶時則不能前往。

(25)得瘧病的人,禁止吃雌性家畜的肉,否則病永遠不會好。

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