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族的由來
苗族歷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游以南地區,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與苗族可能有親緣關係。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係。也有人認為現在的苗族可以溯源於殷周時代“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武陵蠻說等。有關苗族族源問題的各種爭論在史學界中至今尚未定論,但是已有足夠的史料可以證明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代,苗族的祖先已經聚居在至今還是他們比較最集中的湘西、黔東這個當時稱作“五溪”的地區。歷史上稱居住在這一地區包括苗族祖先在內的少數民族為'五溪蠻”成“武陵蠻”。後來他們陸續向西遷徙,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的傳統節日
1.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民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于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3.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
4.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5.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6.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7.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繫,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8.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9.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迴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10.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11.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伙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制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12.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鏇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苗年。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斗馬、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其中以鬥牛、斗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前往觀看。
13.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乾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14.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曆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裡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15.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曆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16.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曆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曆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斗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17.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里,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里,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淒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18.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裡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裡,木鼓就是象徵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裡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19.苗族斗馬節和白龍坡節
融水西北部山區的安太、洞頭、四榮、香粉、安陲等鄉苗民喜歡斗馬。 每當苗族歡度傳統節日時,都少不了斗馬活動。1987年,融水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斗馬節。 斗馬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鐵炮、粉槍齊鳴。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民眾興高采烈,跳起歡快的蘆笙舞。這時精神抖擻的苗胞,牽著各自的馬,從四面八方雲集斗馬場。斗馬,是兩匹公馬相鬥,每次只斗一對,勝者留在場內,繼續相鬥,以勝敗場次多少論高下。
近年來,斗馬已列入節日的體育比賽項目,對獲勝者評出一、二、三名,給戰馬披紅掛彩。香粉古龍坡,是在莽莽群山中隆起的一塊約900平方米的坡地,農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龍坡會”就在這裡舉行。
坡上,豎有十多根木製的蘆笙柱,柱上的紅紙寫有“笙歌聲沸長春地”、“太平盛世同歡樂”表達了苗家兒女的心聲。每根蘆笙柱都有一支蘆笙隊圍著吹奏,每隊有三四十人。他們手持用竹管制成的蘆笙,蘆笙長者丈余,短者盈尺,笙管粗的如碗,細的餓指。
跳蘆笙舞和斗馬、斗鳥是古龍坡的主要內容。黃昏,各家各戶把外鄉客人接到家中,用自釀的甜酒和酸魚等佳肴盛情款待
20.拉鼓節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苗族的傳統節日。每13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曆十月。關於拉鼓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優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間和天上的人可自由來往。天上過拉鼓節,勇朋夫妻應舅家邀請,到天上看拉鼓活動,並從天上要來了鼓。鼓聲一響,豺狼虎豹逃跑,蚊蟲遠飛,人們得到年的豐收和寧靜的生活。另一傳說是雷公與英打仗,使世上的樹木全燒光了,山嶺光禿禿的。豪良為了找到樹種,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最後找到杉樹種回來種。後來,苗山才有綠油油的杉林,他卻變成了花牛樹。人們感激豪良造福於人類,便砍一節花牛樹製成鼓,拉進寨里,好似請豪良回到村中,同男女老少共同歡樂。於是便有了每隔13年舉行一次的拉鼓節。
三江同樂一帶苗族過拉鼓節,要提前在當年農曆二月,先推選主事者,砍一根粗大的花牛樹(有說六、七丈長的大空筒樹),取一節鑿空樹心製成木鼓,再用粗大的山藤穿過鼓心,縛在鼓上,藤尾留著許多藤杈,並須在拉鼓的山上種一株楠木樹。十月的吉日到來時,天剛亮,每戶一人上拉鼓山,反帶去的口袋掛在楠木樹上,巫師念完咒詞,大家便搶摘楠樹葉,裝入袋子裡,村民認為,摘的葉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時,前面有吹蘆笙的引路,青年們拉著鼓順著山坡下去,其他人在一邊護送,周圍站滿了看熱鬧和抬酒肉的人。應邀來參加活動的親友,抓信藤不放,並不時把藤尾拴在沿途樹上製造麻煩,使拉鼓不能順利進行。這時組織者便向他們敬酒敬肉,招待他們,乞求放行。如此反覆五、六次,最後才把鼓拉回村寨,停在寨邊。
拉鼓的人回家時,婦女們都在家門口,端酒湍肉迎接。每家還要好好招待外來的客人。最後由巫師把13年來各戶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的年月寫在紙上,放進鼓中,然後表示同意將鼓放進山洞,便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晚上,人們歡聚在一起,吹著蘆笙,盡情地歌舞。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13年舉行一次的拉鼓節,也非常熱鬧。拉鼓那天,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匯集在寬寬的草坡上,身強力壯的後生們,從樹林裡抬出一節又長又大的空筒樹,用牛皮封信兩頭,成了奇特的大鼓。用粗藤綁住鼓身,然後抓住粗藤"嗚啊(好喲)嗚啊(好喲)"地使勁拉起鼓來。這時,四周的人們,喝彩的喝彩,吹蘆笙的吹蘆笙,跳舞的跳舞,盡情歡樂,直到夜月西斜。哪一隊人能拉走大鼓,哪一隊人就贏得得吉利和興旺。(起名www.threetong.com)
21.蘆笙節
是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凱里市郊的舟溪鄉和黃平縣的谷隴大寨兩地的蘆笙節最為盛大。凱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縣交界地區舟溪蘆笙節於每年陰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舉行,蘆笙堂設在河沙壩。十六日開始“起堂”,十七日集會,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蘆笙,十九日增加賽馬活動,二十日還舉行鬥牛,二十一日,蘆笙會結束時,苗族男女青年進行“遊方”活動。蘆笙會時,附近市縣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來赴會,一時間人山人海,笙聲如潮。人們圍成一個個圓圈跳蘆笙,小伙子在圈內捧著長長短短的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踏著笙歌的節奏翩翩起舞。黃平縣谷隴蘆笙會,每年陰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舉行,蘆笙場設在一塊平緩寬闊的山坡上。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人數最多時可達數萬人。節日的活動與舟溪的相差不遠,那千把蘆笙齊奏的場面非常壯觀。
苗族風俗禁忌
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稱,認為是對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會引為知己。若客人不勝酒力,也要象徵性品咂一下。
3、苗家人殺雞待客時,總將雞頭、雞肝、雞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貴的客人,將雞腿送給小孩,將翅膀交於青年男女,祝其前程無限。在一家幾代同堂之時,青年男女不應有過分親昵舉動。
4、苗家人與自然關係親密,認為無論橋頭、樹下、屋頭、灶旁都有神靈依附。每逢節慶或貴賓來臨,均燒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對這類活動表示非議。
5、苗家人忌用白公雞送喜慶賀禮;忌外人隨意觸動堂屋神龕;忌用腳踏火中的鐵三角架;門口插草標,意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進家。
6、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7,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裡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 3 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
8,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髒話,否則就是褻瀆祖宗,神人共憤。
9,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誌喪親守孝。
11、忌聞杜鵑嘀鳴,每年春天,陽雀開鳴,若如廁時第一次聽到陽雀鳴叫,則認為不吉利,必須進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聞者(倘若年幼,須由母親代為禳解)裝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討得米,須在不聞雞犬之聲的野外煮熟食之,方
可消災。土家人還以杜鵑偶氮染料啼鳴之聲以占卜自己一年的運氣之俗。若睡在床上初聞杜鵑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際或者勞動生產之際初聞,意味自建將一年勞動奔波。
12、忌聞貓頭鷹叫,在土家人心目中貓頭鷹屬不祥之鳥,尤其忌諱聽到其鳴叫,相傳聽到貓頭鷹叫村上就會死人。
13、忌見蛇相纏,所謂蛇相纏即蛇交尾。相傳人若見之,必遭災禍。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趕快將自己外面的一條長褲脫下,罩於自己的頭上或罩於蛇纏處。二是嫁禍於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喚同伴姓名,若對方答應了,則災禍將降臨於應者之身。然而一般情況是見者用石頭或木棍將兩條蛇打死,即可消災。也有不打而用語言化解詞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絞繩穿銅錢”;土家族化解詞詞曰:“是龍的升天,是蛇的鑽草,是人的發財”。
14.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乾"。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
15.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