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空風水學講義:原理和方法
原理和方法
1、 二十四山
圓周360度作二十四等分,也即將八卦的每卦三等分,平分的每個方位角各占15度,為一山。每一山是指坐方在其15度的範圍內。坐向在每山中間3度範圍內的稱為正線(正針地盤),以外兼左(靠縫針天盤)、兼右(靠中針人盤)的稱為兼山。以八個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四維乾、坤、艮、巽,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24個字來分別命名。
2、一卦管三山
坎卦壬子癸、艮卦醜艮寅、震卦甲卯乙、巽卦辰巽巳、離卦丙午丁、坤卦未坤申、兌卦庚酉辛、乾卦戌乾亥。
3、二十四山分天、地、人元
以每卦中間的山為天元,右邊的山為地元,左邊的山為人元。即子午卯酉乾巽艮坤為天元,辰戌醜未甲庚丙壬為地元,寅申巳亥乙辛丁癸為人元。
4、二十四山分陰陽
以乾巽艮坤寅申巳亥甲庚丙壬為陽,子午卯酉辰戌醜未乙辛丁癸為陰。
5、天心
九宮之中心為天心。天心即日月,為易之意,一陰一陽之謂也。老子號此心為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又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雲房謂此心為生門死戶。
6、空、實、山、水
空指水、低洼處、空地。坐空向實即背水面山、後低前高。實指山、高突處、建築物。坐實向空即背山面水、後高前低。山指來龍入首、高峰墩阜、建築物。陽宅包括臥室、床位、桌位、爐灶、神位、電器用品、樹木、盆栽、櫥櫃、金庫等。水指來水、去水、會聚(合水、池湖)、低地、凹陷。陽宅包括門路、走道、浴廁、大窗戶、冷氣孔、排水溝、天井、步梯、電梯、魚缸。
7、宮、星
指元運所飛之天盤(即運盤)。指山向的飛星、起星(向盤又名天卦,山盤又名地卦)。
8、一百二十分金
三合派的正針120分金,是將每山再平分5格,那么二十四山共有120格分金。如子山:分作5格後,羅盤上的中格及左、右兩格無字,二、四格有丙子、庚子,其實把5格全部列出來是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又如醜山:把5格全部列出來是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三合家以第一字為甲、壬的稱作孤,乙、癸為虛,戊、己為空亡,丙、庚為旺,丁、辛為相。而棄孤、虛、空亡不用,專取旺、相。因此,在二十四山的120分金,只列出丙、丁、庚、辛。
9、下卦與替卦
玄空地理分金,主要用以劃分下卦、替卦,並視來龍的強弱進行補泄。玄空山向,將每山5格分金的中間3格範圍稱為下卦,在最旁邊的左右各一格稱為替卦,或叫起星。如用度數表示,即每山中間9度內的為下卦,超過中間9度之外的為替卦。
10、元運
是玄空學的靈魂,其推地運以20年為一運的規律,正好和現代天文學計算木、土星相會的周期不謀而合。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我國古時稱它為歲星。土星稱為鎮星。木星11.86年繞太陽一周,土星29.46年繞太陽一周,由此可計算出每隔約20年土、木兩星就相會一次。
11、入囚
指令星入中宮,如人犯法入獄,被限制不能作為。山星入囚,主人丁不旺,向星入囚,為禍猛烈,主家破人亡。
12、反、伏吟
指挨星的山、向星與元旦盤相同時,稱為伏吟,相反時,稱為反吟。當令猶可,失令則為禍猛烈,主疾病、破財、橫禍、甚至絕嗣。要逢水或挨星遇三般卦,才能解化其凶象。
13、合十
表示山水之氣相通,主有運運貞吉、人緣廣闊、處處貴人、逢凶化吉、錦上添花的作用。分為山、運合十和向、運合十。
山、運合十,是指飛到每宮山星數和該宮運盤數相加都等於10。
向、運合十,是指飛到每宮向星數和該宮運盤數相加都等於10。
14、三般卦
分為父母三般卦與連珠三般卦。
父母三般卦,指運、山、向盤
連珠三般卦
15、元旦盤
固定的洛書九宮格,即5入中宮,6在乾宮,等,稱為元旦盤或五運盤。
16、玄空挨星法
包括運盤挨星、山盤挨星和向盤挨星。
(1)運盤挨星,以用元運的星(洛書)入中宮,順飛八宮,稱為運盤或地盤。
(2)山、向盤挨星,以飛至坐山與向方的運盤星數,先分辨出其陰陽,然後按陽順飛、陰逆飛的原則,再入中宮遁排。這樣排出的星盤稱為天盤,從坐山挨排出的星盤又稱山盤,從向方挨排出的星盤稱向盤或水盤。
17、替卦用法
與下卦不同,要把挨到的運盤的卦數,變成星數,然後再以星數分陰陽順逆來排山盤、向盤。因為替卦是用星數來代替運星,故又稱為起星。替卦的作用在於因地制宜或使不當旺的山水卦氣,由於星數的轉移而變為當旺的卦氣。這是挨星法中較進一層的作法,也是不得已而用的方法
18、玄空風水師必須通曉的法則
(1)熟練運用下卦、替卦挨星。
(2)知道元旦盤與運盤、運盤與山、向盤、山盤與向盤、向盤與山盤(盪卦,此點最為重要)的主與客生克關係。
(3)立坐向及收龍、砂、水,能分清天地人三元,不犯出卦、差錯。
(4)排山、排水要正神正位裝,撥水入零堂,山上龍神不下水,水裡龍神不上山。
(5)會用三星訣排龍點穴。
(6)會避反、伏吟。
(7)知道收山與出煞的形製作法。
(8)城門訣
(9)北斗七星打劫
- 上一篇:玄空風水學講義:風水門派和特點
- 下一篇:玄空風水學講義: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