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風水術

風水術

亦稱相地術或堪輿學,研究風水的學問。具體指人們從生存需要出發,結合傳統文化意識,對居處環境進行選擇、安排與處理的原則與方法,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學問。風水術起源於華夏族先民對於居處環境的勘察和選擇。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詩經》就有先民相地的記載。《大雅·公劉》篇述公劉率領周朝先民遷居幽地時,其中多次提及公劉登高行遠,勘察廣原京峟,草澤流泉。如第五章:“駕公劉,既博既長,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三軍曹,度其隰原,徹田為量,度其夕陽,幽居允荒。”公劉不僅察其山水,亦測其日形,相其陰陽、觀其日出日落,之確定居處之正位。隨著經驗的積累,古人逐漸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認識到水火山澤、日月星辰、風雨冒電、自然方位、四時變化等對人的生活生存的影響。如《呂氏春秋》云:“輕水禿廮,重水尰躄,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尪傴。”《孔子家語》亦云:“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在此基礎上,古人於是有了太清之氣、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觀念,並把它們運用於居處環境的選擇,進而有了這方面的專書一堪輿。漢末,形成了風水術或相地術的原形。隨著眼歷史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古人們越來醉心於探究人與自然間的各種神秘聯繫。唐宋之際,形成了兩大風水理論流派。江西形勢派注重龍脈、穴位、砂水、方位之間的呼應及其對氣的藏聚,福建理氣派則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為四綱,認為氣作為化生人體及萬物之源,無形跡可尋,須以羅經定其位而察其氣,重視方位對氣的生克迎聚,明清時代,兩派理論漸趨融合,在風水勘察中,形、理並重,導致了風水理論的複雜化。及至今日,由於名詞術語的紛繁複雜,理論系統的混淆乖舛,遂使風水術走向神秘莫測而成絕唱天書。應該說,風水現的形成,是華夏明進步的標誌,風水學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華夏文化高度發展和成熟完善的結果。風水術的複雜化和神秘性,是人類在對自然的奧秘和未知世的認知的感性階段的必然產物。

分頁導航

風水知識:風水術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