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地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地

佛教起源與古印度(今尼泊爾),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信徒方面,曾經盛極一時但目前已經衰落人數較少。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是現在尼泊爾境內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29歲時,深感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不合理,下層社會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遂離家出走,35歲時得道,創立佛教,獲得貧苦人的支持。當時的印度社會,上層種姓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層種姓社會,社會矛盾十分複雜而尖銳,這就給佛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釋迦牟尼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神創說,提出"眾生平等"。

佛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個教派。

"乘"的含義是指道路的意思。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如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是把釋迦牟尼當成教主,大乘則把他當作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主張求得修持者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當修持成佛"普渡眾生",從哲學宇宙觀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

大乘佛教在公元前1世紀時傳到中亞,並由此傳到中國,再傳到朝鮮和日本,因此大乘佛教又被稱為北傳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南通過海路,流行於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國家,也稱南傳佛教。

在我國的西藏、內蒙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有一種佛教稱為喇嘛教,該教是由印度傳入的密教、大乘佛教與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的產物。

大約是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明帝時期,經西域傳入我國,以後,佛教逐漸與我國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國廣泛傳播。隋唐以後,便產生了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等許多流派。佛教供奉的最高偶像是釋迦牟尼。相傳他是釋迦部落的王子,在深山中靜坐六年,最後“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隱修者。釋迦牟尼又稱如來。《金剛般若經》中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寺院、石窟、佛塔同為佛教的三大建築。寺院大都是正中路前為山門,門內左右有鐘鼓樓,晨敲鐘,暮擊鼓,按照佛教的說法稱為“晨鐘暮鼓”,目的為警醒塵愚。此後正面為天王殿,殿內供大肚彌勒佛。大肚彌勒佛又名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僧人。殿兩廂是四大天王,即身白色、拿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身紅色,手盤龍的西方“廣目天王”;身綠色、持寶幢的北方“多聞天王”;身青色,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大肚彌勒佛的背面,是護法神韋馱,他面對釋迦牟尼,手持金剛寶杵,為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將之首。過天王殿,後面便是大雄寶殿。

“大雄”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此殿亦因此而得名。殿內供奉迦葉佛、如來佛和彌勒佛,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又叫“三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如來佛和藥師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藥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如來佛前立著兩個弟子:阿難和迦葉。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大雄殿後有七佛殿。“七佛”是如來以前的六代先佛加如來佛的合稱。

此外,還有菩薩殿,內供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觀音菩薩是普陀山教主,她的造像坐蓮台,持柳枝,降甘霖,相傳能救苦救難,是慈悲的化身。她還常做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一起,合稱“西方三聖”。文殊菩薩是五台山教主,其造像多騎青獅,象徵著智慧威德,常與普賢一起做釋迦牟尼的脅侍。普賢菩薩是峨眉山教主,其造像騎白象,象徵功德圓滿。地藏王菩薩是九華山教主,相傳他原是朝鮮新羅人,苦修而成佛。

有的廟宇中有五百羅漢堂,據說這五百羅漢是釋迦牟尼成佛後教授的弟子中最優秀的五百個,釋迦牟尼的許多言論經書都是由他們記錄整理的。寺院最後的藏經樓,是存放經書的地方。

佛教起源地 佛教的起源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