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是誰寫的

佛經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就是由佛弟子們紀錄下來的,記錄佛陀的言說的文字。如同中國儒家經典《論語》雖是記載孔子的言行,卻是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一樣。

佛陀入滅之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因此佛經是由佛弟子結集的,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傳的經律,皆經結集而來,故大藏所不錄者,悉系後人偽造,不宜信從。

當時分在王舍城外靈鷲山的窟內和窟外分別結集。五百阿羅漢在窟內,上千比丘在窟外;由於阿羅漢並非凡夫,具有神通,他們都能夠背誦佛陀當時的說法,在窟內主要是由阿那律尊者誦律藏,阿難尊者誦經藏,由迦葉尊者等誦論藏。他們都是口口相傳,而且他們的記憶和背誦能力都相當超群,可以背誦幾萬偈頌。但是,後來由於眾生業力和能力差異,背誦得有些差異了,所以就紀錄在菩提葉上,又叫貝頁經(開始窟內阿羅漢結集沒有寫在貝頁上,他們都會背誦,無須紀錄了)。故此成為後期的上座部和大眾部兩支。上座部即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為代表;大眾部發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國為代表。

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暫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茲分述之於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閣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岩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諜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大乘的結集——上述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陀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

佛經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這樣,經書誰寫的,你該清楚了吧,就是由佛弟子們紀錄下來的,記錄佛陀的言說的文字。如同中國儒家經典《論語》雖是記載孔子的言行,卻是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一樣。

佛經是誰寫的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