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

我們知道佛教有八識,佛教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由此可見,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是阿賴耶識。

佛教八識是一個佛教術語,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五識加上意識,亦有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提及過。由此可見,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是阿賴耶識。而八識則據說是由玄奘法師所創。在此八識中,有一個共同的心識,決定著前五個心識的取捨與認識作用,那就是意識。

例如:一幅圖畫,某甲看這畫是眼識在作用,然而能使他興起讚嘆、留戀、回想等心理活動者,卻是第六識——意識在取決;如果某乙同樣看這幅畫,同樣的眼識作用後,其第六識——意識卻發出厭惡、排拒等心理活動,這便證明了:人的意識不同,故反應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識是差不多的,而每個人的反應行為卻不盡相同,其關鍵便在每個人的意識不同!平常我們說:“我想……”或“我喜歡……”、“我不要……”等等,其實都是第六識——意識的活動作用。

意識的活動非常廣而又影響深刻,比如事過境遷的回味,陳年往事仍記憶猶新等等,以至於睡覺時的做夢,非睡覺時的幻想都是。可是意識的作用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佛教八識詳解: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chen)、痴、疑、慢和愛戀與憎惡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關於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是什麼的問題就解答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