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起名的習俗

抓周起名的習俗

周歲取名是漢族習俗,最常見的是風行於民間的“抓周”取名。這個習俗最早起自南北朝時期,明清起開始稱“抓周”或“試周”,等等。

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最早見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不少著述在論及抓周習俗的歷史時,都稱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已普遍流行於江南地區,至隋唐時期逐漸普及全國。

所謂抓周,即當孩子滿周歲時,在其面前擺放各種物品或生活用具,如弓矢紙筆、錢印珍寶及刀尺針縷之類,任其隨意抓取,以此來預測其日後的前程、性格、志向和興趣,並根據抓取和預測的結果,取相應的名字。

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鍛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套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人盂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究竟是什麼觀念導致產生了抓周試兒的風俗,學者的見解亦有不同。有人認為這一風俗源於原始的徵兆觀念,即以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人世間的吉凶禍福,在其發生之前都是有徵兆的。它本是原始人因無法解釋和把握強大的自然力量與人類自身命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觀念。故以抓周來預測前程,不惟愚昧荒謬,也表現為思維方式上的倒退。也有人認為,抓周其實是人的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吉。

“抓周”的儀式一般都是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一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4產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

“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願一番而已。

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並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

直至近現代,抓周習俗仍然廣泛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著名學者、文學家錢鍾書的名字,也是以抓周取名的。錢鍾書的父母在其滿周歲時,舉行了“抓周”儀式,見他首先抓取的是書,甚為高興,便取“鍾情於書”之意而取名為“鍾書”。

當代仍有抓周習俗,只不過大多已不再據此取名字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今的孩子出生後很快就須報戶口,正式名字往往不能等到孩子滿周歲時才取。

抓周起名的習俗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