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技巧人名的主要構成(2)
2 、古人的字古時候,“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繫的。古人大多因名起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一名字中,“飛”是名,“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繫,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古人的名多種多樣,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起字非常簡單,往往只起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起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即是。東漢以後,人名起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起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起字時注重效法古人,起字“士則”,“思賢”,“師亮”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起字“溫雯”(長壽不夭)、“永全”等。這些都含有深刻的意義。
3、古人的號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起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起號。對此,《周禮》 解釋說,號是“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特別是在早期,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蠢別號鵝夷子皮,等等,都是如此。不過,就一般情況看,先秦時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秦漢魏晉南北朝時,起號的人仍不很多,見於記載的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起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等等,都是這種情況。到了宋代,起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 將個個都有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起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甚至如清朝人凌楊藻在《蠢勺編》 一書中記載,明朝“閻市村壟,鬼人瑣夫,不識丁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松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松,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蟄娠也”。該書還記載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盜竊案時,潔問犯人為什麼故意狡辯,犯人回答是“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號。像這樣落草為寇的盜賊都有號,當時起號之多之濫可想而知了。在古人起號時,用字與起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看,有2 字號,也有3 字、4 字號,甚至還有10 多字、20 多字的號。清代畫家鄭板橋的號就有12 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當時還有一個叫釋成果的和尚,號用字竟達28 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晌不醒鄉侯”。
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 個字,真可謂一大奇觀。因為古人起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明清時期文人起號之風的盛行。當時的大多數人都起號,有些人的號還不止一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 個之多。至於前述清代畫家鄭板橋,本名燮,字克柔,板橋本來就是他的號。他此外還自稱鄭大、鄭大郎、板橋居士、板橋道人、板橋老人,這些自稱也大多具有號的性質。另外,如果我們對古人的號進行深人研究,還可以發現其性質相當複雜,不僅有仁述這些性質的號,不同身份、不同行業的人也有專門的號。如歷代皇帝都有廟號、溢號,和尚都有法號,道士有道號,演藝界有藝名,文化界有筆名,這些也有號的性質。其中藝名起源很早,是演藝界的人由於某種原因而起的專門名字,用來表達自己的意向、專長、師承或紀念某件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事情。早在漢代時,有一位姓趙的女子擅長舞蹈,身輕如燕,人送藝名“趙飛燕”。
由於她這一藝名影響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無人知曉了。又如在五代十國時,後唐莊宗李存勵不僅喜歡演戲,還為自己起了個“李天下”的藝名。據說有次他與一位藝名叫鏡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戲台上也忘不了自呼兩聲“李天下”的藝名。另據顧炎武《日知錄》記載,古代有“黃蟠綽”、“雲朝霞”、“鏡新磨”、“羅衣輕”等人,也都是以藝名傳世的。最為大家熟知的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貼身丫環襲人的丈夫蔣玉菌原是唱戲出身,藝名是“琪官”。另外,該書還有幾位唱戲的女孩子,名字分別是齡官、文官、寶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艾官、茄官、藥官,其實,這些也都不是她們的原名,而是藝名。至於藝名的來源,有些是自己起的,有些是請人起的,有些是因師承排行而來的,有些則是觀眾送的,情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