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仡佬族的由來

仡佬族歷史久遠,是貴州高原最早的開拓者之一。貴州民間俗語常有“蠻夷仡佬,開荒辟草”之說。在漫長的民族演進歷程中,仡佬族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開發和豐富了貴州高原的歷史文化。

仡佬族淵源於古代“濮人”。至今在貴州西北彝語中仍將仡佬族稱為“濮”,凡仡佬族先民曾經住過的地方在彝語中往往冠以“濮”音。如稱北盤江為“濮吐諸衣”,意為“濮人開鑿的河”,稱安順為“普(濮)里”,意為“濮人的地方”等等。在貴州許多帶有“濮”音的地名大抵與古代濮人的活動有關。如大方縣有“拉魯濮”、“大尼濮”、“法果濮”;道真有“卜(濮)老場”;綏陽有“蒲(濮)老場”等地名。平壩大狗場之仡佬族每年正月祭祖時,所祭之祖即有“濮老直”、“濮克勞”、濮交西”、“濮水交”四位,皆以“濮”音冠首,這說明了仡佬族與古代“濮人”的淵源關係。

古代“濮人”是一個分布遼闊的民族集團,先秦時期即活躍於今滇、黔、川西南、桂北以至鄂西的廣大地區,由於支系繁多,故又稱為“百濮”。早在商周之際,濮人即參加了周武王領導的伐紂之役。周王朝建立以後,濮人遂為屬民。故《逸周書·王會》謂“濮人貢丹砂”,說明了濮人與中原王朝的隸屬關係。商、周時期的濮人社會大體上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階段,並形成了龐大的部落集團。春秋時期,濮人集團建立了爿羊爿可等部落小國。《管子·不匡》記齊桓公言:“余乘車之會九,兵車之會三、九合諸侯,一匡天一。南至吳、越、巴、爿羊爿可、賑、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春秋時期,濮人在與楚國的鬥爭中,活動範圍漸次縮小,大部分與他族融合,一部分被迫西遷。《史記·楚世家》記述了楚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濮,“始開濮地而有之”的史實。其後,公元前611年,據《國語》載,“麋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代楚”,又為楚所敗。公元前525年,楚國“為舟師以伐濮”,逐步將濮人集團壓縮至湘西及貴州高原一帶,成為今貴州境內的主體居民。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是仡佬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較別致的有“打花龍”和“打篾雞蛋”。花龍用細篾編成小球,內裝碎碗片和一、二枚銅錢,使其相撞成聲。打的時候,人們聚集在花龍坡上,兩人一組對壘,男女老幼都可參加。篾雞蛋比花龍稍大,也是用竹篾編成圓球,裡面塞有稻草。現在,節日裡除這類傳統的文娛活動外,各項球類運動和各種歌舞節目逐漸增多,民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農曆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屆時做兩塊大糯米糍粑掛在牛角上,牽牛到水邊,讓牛看其影子,然後用糯米粑餵牛。

2.祭山節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3.仡佬年

農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隻活雞(公雞5隻,母雞5隻,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4.吃新節

農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節,吃新節的時間,和地都不一樣。吃新節前,男女盛裝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穀、毛稗,次日將谷、稗舂為米粒,集體宰牛1頭。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飯,連同煮熟的牛肉一併祭祖,愐懷先祖開荒辟草之功。祭畢,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戶均分帶回,於第四回將其與新米飯一起置於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後,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掛在灶角的吊板兩邊,板上墊著糯穀草,草上放直徑約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倉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擺碗、筷、酒杯,按輩分燒香紙跪拜,由家長念請各位祖宗來吃新米飯,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動是三天。頭天下午,各家將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動手將新谷焙乾舂為米,磨豆腐,宰牛,於寨內壩子中祭穀神後集體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餘食物再會餐一次。吃新節所用穀物,大多數是從自己耕種的田地里采來的。

5.牛王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一帶的仡佬族,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餵牛。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糍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然後取下糍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彩,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噹噹,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6.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7.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8.敬雀節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歷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9.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曆“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水挑足,並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髒,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幹,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並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後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後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後,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10.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精神依賴。

那么,為紀念仡佬的先民開荒劈草、倡“和合”、興“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每年喜慶或者年末時,人們就會拿出自家最好的飯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敘一年的辛勤耕耘、共慶一年的豐收喜悅,這就是仡佬族傳承至今的“六合宴”。

仡佬族風俗禁忌

平日不能站和停在門口或坐在門坎上,特別是婦女更不能這樣。

女人不能上欄棚睡覺;兩個男人談話時,女人不能從中間穿插而過。

新媳婦吃飯不得早於家公家婆,除非他們不在家;新媳婦不得在家公和伯父面前摘頭巾,否則被認為是極不禮貌;兒媳和弟媳不得與公爹、伯伯同桌吃飯。客人進門時,全家要暫停一切工作,立起迎接;如果是男客,婦女就必須離開(老年人除外)。

家有遠行的人,任何人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過年時,忌掃地、挑水、下生(烹飪生的食物)、騎馬、犁田及倒髒水於門外。同時不許男人用鋤、耙,女人用針線。年初一、初二不得曬衣服,否則認為會有大風將屋頂揭走;年初一、初三不登門拜年。有些地方過年時婦女忌出門。

祭祀祖先和財神時禁止婦女參加,就連預備供物也是男人一手操辦的,因為祭祖公是非常莊重的事情,所以得由乾淨的人作才行。婦女因生養小孩摸糞尿髒,她們也認為自己如果參加祭祀是對祖公、財神極大的不敬。另外,祭祖公得由和祖公有血緣關係的人作才行。仡佬族婦女多半是外族人,祖公對這些人的供物將不理睬,會生氣怪罪下來。祭祖公的神台前不得放辣椒,誰犯了就會頭痛;神台上不得放狗肉,否則會瞎眼;不得放剩的食物,否則會亂嘴舌。祭祖公時,家中的小孩不得大聲哭,否則祖公吃不上供物。

農曆八月十五日晚上所祭的那棵青鋼樹上不得大小便,不得乘涼,不得拴牲畜,否則認為就會生瘡和拉惡痢;牲畜不旺,母不生崽;會發瘧疾,或上山時會跌死。

有分娩或喪葬之事的人家,忌外人隨便入內。

父母親死,不許女兒臨近;安葬時,不許婦女近墓坑。安葬後,送葬的人要繞路轉回來,忌走原路。埋葬死人所用過的石頭、木板等不能再拿來用;人死埋葬後不得再挖出來埋第二次,否則認為會影響下一代的興旺。

男人不插秧,女人不犁田、耙田。

有些地區在“牛日”或“馬日”逢打雷忌插秧、動土。

仡佬族有哪些傳統節日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