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滿族的由來

滿族,舊稱滿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支系,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數量約為1041.0585萬,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排名第三位,僅次於壯族和回族。目前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地區,其中居住在遼寧、河北、吉林、黑龍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滿族總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的滿族人口均在30萬以上,100萬以下。

滿族的主要聚居區為新賓、岫巖、豐寧、伊通、清原、寬甸、桓仁、寬城、本溪、青龍等10個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2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的城市鳳城市和北鎮市,以及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貴州、安徽、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建立了300餘個滿族鄉。

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人現已大都使用漢語和漢字。前幾年,會滿語者已不足百人。但現在滿語文培訓班興起,滿語走進中國國小生課堂,滿族語文漸漸復興,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滿語。

滿族人的姓名很是複雜,滿族人照例是稱名而不舉姓的,滿族姓氏叫做哈拉。數量約有1114個。被稱作“著姓”的有:愛新覺羅氏、烏拉納拉氏、鈕祜祿氏、索綽羅氏、瓜爾佳氏、佟佳氏、馬佳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赫舍里、舒穆祿、唐括氏、完顏氏等。

滿族,舊稱滿洲族,族人舊稱旗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洲族改稱滿族,由於各種原因,旗人也大多改為漢姓或拋棄滿族加入漢族。

滿族的傳統節日

1.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2.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3.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4.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5.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6.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8.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9.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10.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1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2.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曆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麵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候到農曆二月才出現,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作為春天的開端,俗稱“吃肉節”。另外漢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滿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參加家裡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在吃肉節的祭禮擔當中饋,所謂“家有萬事,主持一人”,所以無論是在皇宮中的皇后還是家庭主婦,均認為這是她們的天職。

皇宮獻牲活動在坤寧宮舉行,莊嚴的皇宮這天要在這裡設屠宰場。宮內把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案子擺在正殿的西側,上面包著鐵皮。案子後有兩個深坑,坑裡置半人高灶台兩個,上面安放兩個大鐵鍋,裡面可裝整隻肥豬。案子兩旁有兩個大木案子專供給豬刮毛、割肉時用。生豬宰殺後除豬頭上留著一小撮豬毛被紅繩系好之外,其餘全部退光,下鍋煮好,然後由司俎官引著,由雜役抬到神桿前的灶台上。這個儀式在進關前的瀋陽皇宮中更加重視,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視。

傳說皇宮中煮豬的湯最早是盛京(瀋陽)帶過來的,表示關內關外一脈相承。祭祀後的無鹽白肉分賜給大家,切成薄片後再蘸佐料吃,這是保持狩獵民族的古規,叫作有福同享。八旗兵丁平日一般是以佐領(牛錄)為單位開展活動,在吃肉節滿族一般人家這一天也要舉行家族團聚活動,到族長(穆昆達)家團聚。先祭天,再祭祖先,然後論輩份領取賞賜的白肉,飲酒祝賀,慶賀新春的到來。這一天又稱太陽生日,各家把過節已破舊的掛箋、對聯等拿下來,面向太陽燒掉,以邊燒一邊說:“燒什麼得什麼。”雖然叫“太陽錢糧”,不是的滿族人認為老爺兒(太陽)會把自己送給太陽的“錢糧”加倍還給自己的。吃不完的肉,可以各自拿回家去。

13.春龍節

滿族人非常崇拜龍,隨著八旗的旗子中的圖案是龍,在滿族人的生活中,各種變形的龍的圖案套用十分普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龍的形象地出現,考古學家在5000多年前遼河流域的歷史源頭上,找到了這一地區文明時代的考古依據。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龍的形象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這件龍形玉雕形體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龍”字,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定形的龍。自三星他拉發現後,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遼寧和內蒙古等地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十幾件玉雕龍。同時還在遼河流域比紅山文化時代更早的趙寶溝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繼發現了刻畫龍和擺塑龍的實料。此外,遼河流域考古發現和早期龍還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繪形,發現數量總數為21件。(丁銘:紅山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實物依據,2007年10月9日《參考訊息》)在滿族生息之地發現這樣多的考古資料,說明滿族人以“龍”為自己旗幟是有其歷史文化淵源的。但是,古代滿族人所用的龍的形象與中原地區有區別,無論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還是遼寧清遠祖的永陵,其龍的形象均是坐龍,身形似狗,而不是蛇。自皇太極稱帝之後,其所用龍的形象才與中原相似。

14.浴佛節

農曆四月八日是佛教浴佛節,自金朝以來特別盛行,上自黃帝、貴族,下至一般百姓無不奉佛。(大金國志.浮圖)卷三十六“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含男女為僧尼。”如今在北京大地上仍存許多金代建的寶塔,如豐臺長辛店鎮雲岡村東面山崗上的鎮崗塔。房山區長溝鄉西甘池的嚴行大德靈塔,昌平區海子村的銀山塔林等均說明古代滿族人對佛教的崇拜。到了清代許多寺廟如香山實勝寺;北海內永安寺有滿族喇嘛,許多宗室望族也把孩子送入寺院學些佛經,如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曾是雍和宮的小喇嘛,後來任北京佛教協會名譽主席、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也曾在地安門外火神廟當過小道士。漢傳佛教的佛誕日是農曆四月初八藏傳佛教為四月十五日,所以整個農曆四月均是吉祥月。農曆四月的北京槐蔭結綠,榴花初燃,除了各種“弘法結緣”的宗教活動外,還有舍緣豆、放生、辦善會,朝佛和牙活動外,以及超度先亡放焰口等法事。民俗事象主要有普舍緣豆。滿族人以善為樂事,四月初八當天多人在街口向過往行人免費舍緣豆,王府也不例外。金寄水先生住《王府生活實錄》一書談到睿親王府舍緣豆的情形:浴佛節前,即備齊青豆、黃豆、香椿、鹹胡蘿蔔等原料。然後,先將豆子洗淨,胡蘿蔔切成小丁,香椿切成段,加花椒、鹽燒煮至初八日清晨煮好。趁緣豆尚有餘溫之際,先供佛。撤供後,由晚輩捧一小簸籮,內盛緣豆,送至各房,請長輩各取一粒青豆、一粒黃豆。傭人也不例外。另有兩個太監抬一大籮筐緣豆,出府施捨。舍畢歸來,登堂回話,照例要說:“回太福晉的話,萬眾結緣了!”才算交差。《北京通》一書“神化舉動”一節中收錄了金受申先生關於“舍緣豆”的精彩記述,非常生動。

過完佛誕日,就迎來了碧霞元君的生日。北京有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四座娘娘廟,還有京西妙峰山金頂娘娘廟和平谷丫髻山和崇文門外天仙娘娘廟。金啟騌先生在《北平郊區的滿族》一書中說“娘娘在營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關老爺。他們還知道這幾座廟裡娘娘之間的關係,據說都是肉胎,年齡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親姐妹。有一天母親帶著三個女兒去逛南頂(在左安門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親阻攔也阻攔不住。廟裡的和尚就勸說“她要上去,就一定有根基的,不用攔她了。”誰知這位姑娘一座金佛龕,立刻作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母親悲痛之餘帶著剩下的兩個姑娘去逛北頂(在安定門外),二姑娘又坐進了佛龕作化了,成了北頂娘娘。母親只好帶著三女兒回家,誰知在歸途中三姑娘鬧著要逛西頂廟,母親又答應了,結果三姑娘又在西頂廟作化,成為肉身娘娘。”這西頂廟在外火營門南門外蘭靛廠街上,四月十八有廟會。

滿族風俗禁忌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裡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餵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餵烏鴉和喜鵲。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有哪些傳統節日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