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Eric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是由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提出的一種發展心理學理論,該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或挑戰。這些階段從嬰兒期開始,一直延伸到老年期。每個階段的成功解決會帶來健康的心理發展,而未能成功解決則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以下是Erikson的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1. 信任 vs. 不信任(嬰兒期,0-1歲)

    • 主要任務:建立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 關鍵關係:母親或主要照顧者。
    • 成功結果:安全感、信任感。
    • 失敗結果:焦慮、不安全感。
  2. 自主性 vs. 羞恥與懷疑(幼兒期,1-3歲)

    • 主要任務:發展自主性和獨立性。
    • 關鍵關係:父母。
    • 成功結果:自我控制、意志力。
    • 失敗結果:羞恥感、自我懷疑。
  3. 主動性 vs. 內疚感(學前期,3-6歲)

    • 主要任務:發展主動性和探索精神。
    • 關鍵關係:家庭。
    • 成功結果:目的感、自信心。
    • 失敗結果:內疚感、缺乏自信。
  4. 勤奮 vs. 自卑(學齡期,6-12歲)

    • 主要任務:發展勤奮感和成就感。
    • 關鍵關係:學校、同伴。
    • 成功結果:能力感、成就感。
    • 失敗結果:自卑感、無能感。
  5. 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淆(青春期,12-18歲)

    • 主要任務:建立自我身份認同。
    • 關鍵關係:同伴、社會。
    • 成功結果:自我認同感、忠誠感。
    • 失敗結果:角色混淆、身份危機。
  6. 親密 vs. 孤獨(成年早期,18-40歲)

    • 主要任務:建立親密關係。
    • 關鍵關係:伴侶、朋友。
    • 成功結果:愛、親密感。
    • 失敗結果:孤獨感、疏離感。
  7. 生產 vs. 停滯(成年中期,40-65歲)

    • 主要任務:發展生產力和創造力。
    • 關鍵關係:家庭、工作。
    • 成功結果:關懷、生產力。
    • 失敗結果:停滯感、自我中心。
  8. 自我整合 vs. 絕望(老年期,65歲以上)

    • 主要任務:回顧一生,接受自我。
    • 關鍵關係:社會、自我。
    • 成功結果:智慧、自我接納。
    • 失敗結果:絕望感、悔恨。

Erikson的理論強調了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認為每個階段的成功與否會對後續階段產生深遠影響。這一理論廣泛應用於教育、心理治療和社會工作等領域。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