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游
顧夢遊(1601年-1668年),字與治,號遙集,明末清初詩人、書畫家,江蘇上元(今南京)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詩人之一,與方文、王猷定等人並稱「金陵三布衣」。
顧夢遊早年師從著名學者黃道周,明亡後拒絕仕清,隱居山林,以詩文書畫自娛。他的詩歌風格清麗婉約,多抒發故國之思和隱逸情懷,代表作有《遙集堂詩集》等。其書法擅長行草,繪畫則以山水見長,風格簡淡自然,頗具文人氣息。
顧夢遊一生堅守氣節,不與清廷合作,晚年生活清貧,但仍堅持創作,留下了大量詩文和書畫作品。他的詩作和書畫在清初文壇享有盛譽,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顧夢遊的詩歌創作以五言、七言律詩為主,內容多表達對故國的懷念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他的詩風清麗,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尤其擅長描寫自然景物,常借景抒情,表達內心的孤寂與感慨。例如,他的《秋懷》一詩寫道:「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風起天末,孤客獨歸急。」詩中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發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在書畫方面,顧夢遊的行草書法深受王羲之、米芾等人的影響,筆力遒勁,結構嚴謹,富有書卷氣。他的山水畫則以簡淡自然見長,常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山川的輪廓,意境深遠,給人以寧靜悠遠之感。
顧夢遊的遺民情懷和藝術成就,使他成為明末清初文壇的重要人物。他的詩文和書畫作品不僅展現了個人才情,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風貌,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