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心理學史
蘇聯心理學史是研究蘇聯時期心理學發展歷程的學科,其發展深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蘇聯心理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重要階段:
-
早期階段(20世紀初至1920年代)
蘇聯心理學在革命後開始形成,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心理學理論。著名心理學家如維果茨基(Lev Vygotsky)和魯利亞(Alexander Luria)開始探索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提出了「文化-歷史理論」,強調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心理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
史達林時期(1930年代至1950年代)
這一時期,蘇聯心理學受到政治高壓的影響,許多理論被意識形態化。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條件反射理論被官方推崇為心理學的基礎,其他理論如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則受到壓制。心理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學和實驗心理學領域,強調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方法。 -
後史達林時期(1950年代至1980年代)
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心理學逐漸恢復活力。維果茨基的理論重新受到重視,並成為蘇聯心理學的重要基礎。同時,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由列昂季耶夫(Alexei Leontiev)等人發展,強調人類心理活動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繫。這一時期,蘇聯心理學在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
蘇聯解體前後(1980年代至1991年)
隨著蘇聯政治體制的鬆動,心理學研究開始更加開放,吸收了西方心理學的成果。然而,蘇聯解體後,心理學研究面臨資金短缺和學術體系重構的挑戰。
蘇聯心理學的特點在於其強調社會文化背景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儘管受到政治環境的限制,蘇聯心理學家在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