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遜(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艾瑞克遜(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了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個體需要通過解決這些危機來實現健康的心理發展。以下是八個階段的概述:
-
信任 vs. 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
- 年齡:0-1歲
- 主要任務:建立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 關鍵關係:母親或主要照顧者。
- 成功結果:形成希望和安全感。
- 失敗結果:產生恐懼和不信任感。
-
自主 vs. 羞恥和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 年齡:1-3歲
- 主要任務:發展自我控制和獨立性。
- 關鍵關係:父母。
- 成功結果:形成意志力和自信。
- 失敗結果:感到羞恥和懷疑自己的能力。
-
主動 vs. 內疚(Initiative vs. Guilt)
- 年齡:3-6歲
- 主要任務:發展主動性和探索能力。
- 關鍵關係:家庭成員。
- 成功結果:形成目的感和責任感。
- 失敗結果:感到內疚和壓抑。
-
勤奮 vs. 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 年齡:6-12歲
- 主要任務:發展技能和能力。
- 關鍵關係:學校和同儕。
- 成功結果:形成能力和成就感。
- 失敗結果:感到自卑和無能。
-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 年齡:12-18歲
- 主要任務:建立自我認同和價值觀。
- 關鍵關係:同儕群體和社會角色模型。
- 成功結果:形成忠誠和穩定的自我認同。
- 失敗結果:感到角色混淆和迷失方向。
-
親密 vs. 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
- 年齡:18-40歲
- 主要任務:建立親密關係。
- 關鍵關係:伴侶和朋友。
- 成功結果:形成愛和親密感。
- 失敗結果:感到孤獨和孤立。
-
生產 vs. 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 年齡:40-65歲
- 主要任務:關心下一代和社會貢獻。
- 關鍵關係:家庭、工作和社區。
- 成功結果:形成關懷和創造力。
- 失敗結果:感到停滯和無意義。
-
自我整合 vs. 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 年齡:65歲以上
- 主要任務:回顧一生並接受生命的意義。
- 關鍵關係:自我和人類整體。
- 成功結果:形成智慧和滿足感。
- 失敗結果:感到絕望和悔恨。
艾瑞克遜的理論強調,每個階段的危機都是一個發展的機會,成功解決這些危機可以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