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eric h.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主要用於解釋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心理發展過程。艾瑞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需要解決。這些危機的解決與否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

以下是艾瑞克森提出的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1. 嬰兒期(0-1歲):信任 vs. 不信任

    • 主要任務:建立對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 成功解決:嬰兒會感到安全和被愛,形成信任感。
    • 未解決:可能導致不信任和焦慮。
  2. 幼兒期(1-3歲):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

    • 主要任務:發展自主性和獨立性。
    • 成功解決:孩子會感到自信和有能力。
    • 未解決:可能導致羞恥和懷疑自己的能力。
  3. 學齡前期(3-6歲):主動 vs. 內疚

    • 主要任務:發展主動性和責任感。
    • 成功解決:孩子會感到有能力和有目標。
    • 未解決:可能導致內疚感和缺乏主動性。
  4. 學齡期(6-12歲):勤奮 vs. 自卑

    • 主要任務:發展勤奮和學習能力。
    • 成功解決:孩子會感到有成就感和自信。
    • 未解決:可能導致自卑感和無力感。
  5. 青少年期(12-18歲):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亂

    • 主要任務:形成自我認同和角色定位。
    • 成功解決:青少年會形成清晰的自我認同感。
    • 未解決:可能導致角色混亂和身份危機。
  6. 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 vs. 孤獨

    • 主要任務:建立親密關係和長期承諾。
    • 成功解決:個體會感到親密和滿足。
    • 未解決:可能導致孤獨感和社交隔離。
  7. 成年中期(40-65歲):繁衍 vs. 停滯

    • 主要任務:關心下一代和社會貢獻。
    • 成功解決:個體會感到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 未解決:可能導致停滯感和無意義感。
  8. 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整合 vs. 絕望

    • 主要任務:回顧一生並接受自己的生命歷程。
    • 成功解決:個體會感到滿足和完整。
    • 未解決:可能導致絕望和無意義感。

艾瑞克森的理論強調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認為每個階段的危機都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通過成功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個體能夠逐步發展出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