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遜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
艾力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理論,描述了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艾力克森認為,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個體需要成功解決這些危機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以下是艾力克森提出的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
嬰兒期(0-1歲)
- 信任 vs. 不信任
在這個階段,嬰兒需要發展對照顧者的信任感。如果照顧者能滿足嬰兒的基本需求,嬰兒會形成對世界的信任感;反之,則可能產生不信任感。
- 信任 vs. 不信任
-
幼兒期(1-3歲)
- 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
幼兒開始探索自己的獨立性,學習自我控制和自主行動。如果受到過度限制或批評,可能會產生羞恥感和自我懷疑。
- 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
-
學齡前期(3-6歲)
- 主動 vs. 內疚
兒童開始主動探索環境,並發展出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如果他們的探索被壓制,可能會產生內疚感。
- 主動 vs. 內疚
-
學齡期(6-12歲)
- 勤奮 vs. 自卑
兒童開始學習新技能並與同儕競爭。如果他們能夠成功掌握這些技能,會感到勤奮和成就感;反之,則可能產生自卑感。
- 勤奮 vs. 自卑
-
青少年期(12-18歲)
-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青少年開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並嘗試建立自我認同。如果無法成功建立自我認同,可能會產生角色混淆。
-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
成年早期(18-40歲)
- 親密 vs. 孤立
成年人開始建立親密關係,如友誼、愛情和家庭。如果無法建立這些關係,可能會感到孤立。
- 親密 vs. 孤立
-
成年中期(40-65歲)
- 生產 vs. 停滯
成年人開始關注對社會的貢獻,如工作和家庭。如果無法找到意義和貢獻,可能會感到停滯。
- 生產 vs. 停滯
-
老年期(65歲以上)
- 自我整合 vs. 絕望
老年人回顧自己的一生,如果感到滿足和成就感,會達到自我整合;如果感到遺憾和失望,則可能陷入絕望。
- 自我整合 vs. 絕望
艾力克森的理論強調了社會和文化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並指出每個階段的危機都是成長的機會。成功解決這些危機有助於個體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