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遜心理發展理論
艾力遜心理發展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艾力遜(Erik H. Erikson)提出,是一種關於人類心理發展的理論。該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心理社會危機,個體需要通過解決這些危機來實現心理的健康發展。
- 嬰兒期(0-1歲):信任與不信任。嬰兒需要通過與照顧者的互動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 幼兒期(1-3歲):自主與羞怯。幼兒開始探索自我控制,如學會控制大小便。
- 學齡前(3-6歲):主動性與內疚。兒童開始嘗試新事物,發展出主動性。
- 學齡期(6-12歲):勤奮與自卑。兒童在學校中學習新技能,發展出自尊。
- 青春期(12-18歲):身份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探索自我身份,形成個人價值觀。
- 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與孤獨。成年人尋求建立親密關係,如友誼和愛情。
- 成年中期(40-65歲):生育與自我專注。成年人關注家庭和工作,可能經歷中年危機。
- 成年晚期(65歲以上):完整與絕望。老年人回顧一生,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完整性。
艾力遜認為,每個階段的成功解決都會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而未能妥善解決的危機則可能導致心理問題。這一理論強調了社會環境對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廣泛套用於教育、心理諮詢和職業發展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