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克森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面臨的心理社會危機及其解決方式。艾力克森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與挑戰。成功解決這些危機將有助於個體形成健康的心理特質,反之則可能導致心理社會發展的障礙。

以下是艾力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1. 嬰兒期(0-1歲)

    • 心理社會危機:信任 vs. 不信任
    • 主要任務是建立對他人和環境的基本信任感。若照顧者能夠提供穩定的愛與支持,嬰兒會發展出信任感;反之,則可能產生不信任感。
  2. 幼兒期(1-3歲)

    • 心理社會危機: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
    • 幼兒開始探索自我控制能力,如學習走路、說話和如廁訓練。成功完成這些任務會培養自主感,失敗則可能導致羞恥與懷疑。
  3. 學齡前期(3-6歲)

    • 心理社會危機:主動 vs. 內疚
    • 孩子開始主動探索環境,並發展出計劃與執行能力。若受到鼓勵,會形成主動性;若受到過度限制或批評,則可能產生內疚感。
  4. 學齡期(6-12歲)

    • 心理社會危機:勤奮 vs. 自卑
    • 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學習知識與技能。成功完成學業任務會培養勤奮感,失敗則可能導致自卑感。
  5. 青春期(12-18歲)

    • 心理社會危機: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 青少年面臨自我認同的挑戰,探索自己的價值觀、目標與社會角色。成功解決這一危機會形成清晰的自我認同,失敗則可能導致角色混淆。
  6. 成年早期(18-40歲)

    • 心理社會危機:親密 vs. 孤立
    • 個體開始建立親密關係,如友誼、愛情與婚姻。成功建立親密關係會帶來滿足感,失敗則可能導致孤立感。
  7. 成年中期(40-65歲)

    • 心理社會危機:生產 vs. 停滯
    • 個體關注於事業、家庭與社會貢獻。成功實現這些目標會帶來生產感,失敗則可能導致停滯感。
  8. 老年期(65歲以上)

    • 心理社會危機:自我整合 vs. 絕望
    • 老年人回顧一生,評估自己的成就與價值。成功整合過去經驗會帶來滿足感,失敗則可能導致絕望感。

艾力克森的理論強調社會與文化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並指出每個階段的危機並非絕對,而是可以通過後續階段的發展來彌補。這一理論為理解人類心理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