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心理學:科赫特研究

自身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海因茨·科赫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神分析理論。科赫特通過對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研究,提出了與傳統弗洛伊德理論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自戀並非僅僅是心理發展的停滯或病態,而是人類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赫特的核心概念是「自身」(self),即個體對自我認同和連貫性的體驗。他強調,健康的自身發展依賴於早期的「自身客體」(selfobject)關係。自身客體是指那些在個體早期生活中提供支持、確認和鏡像的重要他人(如父母)。這些關係幫助個體形成穩定的自身結構,並發展出自尊、自信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科赫特提出了三種主要的自身客體需求:

  1. 鏡像需求:個體需要他人對其情感和成就的認可與回應,以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2. 理想化需求:個體需要將他人視為理想化的對象,通過與這些對象的聯繫獲得安全感和力量感。
  3. 孿生需求:個體需要感受到與他人的相似性和歸屬感,以獲得認同感和支持。

如果這些需求在早期未能得到滿足,個體可能會出現自身結構的缺陷,表現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或其他心理問題。科赫特的治療方法強調通過共情(empathy)來重建患者的自身客體關係,幫助其修復自身結構,恢復心理健康。

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學對現代心理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理解自戀、依戀和人際關係方面提供了新的視角。他的理論不僅在精神分析領域內得到廣泛認可,也對其他心理治療流派產生了重要啟發。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