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學米德
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家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對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的擴展和修正,特別關注自我(self)的形成、發展和維持。
科胡特認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個體的心理健康取決於自我結構的完整性。他強調,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關係逐漸形成的,特別是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關係中。科胡特提出了「自我客體」(selfobject)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提供情感支持和確認的重要他人。這些自我客體幫助個體建立和維持自我結構,滿足其心理需求。
科胡特還提出了三種基本的自我客體需求:
- 鏡像需求(Mirroring):個體需要被他人認可和讚賞,以建立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 理想化需求(Idealizing):個體需要將他人理想化,並通過與這些理想化人物的聯繫來獲得安全感和力量。
- 孿生需求(Twinship):個體需要感受到與他人的相似性和歸屬感,以建立認同感。
自我心理學強調,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個體會發展出健康的自我結構;而當這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時,可能會導致自我結構的缺陷,進而引發心理問題。科胡特的理論對心理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處理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其他與自我相關的問題時。
總的來說,自我心理學提供了一種理解個體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新視角,強調了人際關係在自我形成和維持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