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學是什麼

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學理論。科胡特在傳統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自我(self)及其發展的獨特見解,強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客體」(self-object)的需求。

核心概念

  1. 自我(Self):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代表個體的內在體驗和身份認同。科胡特認為,健康的自我是連貫、穩定且充滿活力的。

  2. 自我客體(Self-object):自我客體是指個體在心理上依賴的外部對象(如父母、朋友或治療師),這些對象能夠滿足個體對認同、支持和理解的需求。自我客體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個體心理功能的外在延伸。

  3. 鏡像需求(Mirroring Needs):指個體希望被他人認可、欣賞和理解的渴望。例如,父母對孩子的讚美和肯定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

  4. 理想化需求(Idealizing Needs):指個體希望與強大、值得尊敬的對象建立聯繫,以增強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例如,孩子會將父母視為理想化的對象,從中獲得力量。

  5. 孿生需求(Twinship Needs):指個體希望與他人建立相似性和歸屬感的需求,這種需求幫助個體感到被理解和接納。

發展過程

科胡特認為,自我在童年時期通過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形成。如果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能夠滿足孩子的自我客體需求(如鏡像、理想化和孿生需求),孩子將發展出健康的自我結構。反之,如果這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孩子可能會出現自我缺陷或心理障礙。

自我心理學在治療中的套用

在心理治療中,自我心理學強調治療師作為「自我客體」的作用。治療師通過提供共情、理解和支持,幫助患者修復自我結構,增強自尊和內在穩定性。科胡特認為,治療的核心在於理解患者的自我客體需求,並通過治療關係滿足這些需求。

對傳統精神分析的擴展

自我心理學對傳統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重要擴展。傳統精神分析強調內在衝突和驅力(如性驅力和攻擊驅力),而自我心理學則更關注自我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關係需求。科胡特的理論為理解自戀型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總結

自我心理學是一種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理論,強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客體需求的滿足。它不僅在心理學理論上有重要貢獻,也為心理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