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無助感心理學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這一理論源於他對動物的實驗研究,隨後被廣泛套用於人類行為和心理狀態的分析。

概念與定義

習得性無助是指個體在面對無法控制的負面事件時,經過多次嘗試失敗後,逐漸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會認為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從而放棄嘗試,表現出被動、消極和無助的行為。

實驗背景

塞利格曼的實驗以狗為研究對象。實驗中,狗被分為兩組:一組被置於無法逃脫的電擊環境中,另一組則可以通過按壓槓桿來停止電擊。經過多次實驗後,第一組的狗即使被轉移到可以逃脫的環境中,也不再嘗試逃脫,而是被動接受電擊。這種表現被認為是習得性無助的體現。

對人類的影響

習得性無助理論後來被套用於解釋人類的心理現象。例如,長期處於壓力、失敗或逆境中的人可能會產生類似的心理狀態。這種無助感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個體的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

套用與干預

了解習得性無助的機制後,心理學家提出了多種干預方法,例如:

  1.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個體重新評估自己的思維方式,打破消極的認知循環。
  2. 增強控制感:通過設定小目標,逐步恢復個體對生活的掌控感。
  3. 社會支持:通過家庭、朋友或專業人士的支持,幫助個體重建信心。

總結

習得性無助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視角。通過研究和干預,心理學家可以幫助個體克服無助感,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和希望。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