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社會認知
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如何理解、解釋和記憶關於他人和社會世界的信息。這一領域研究人們如何感知、思考、記憶和判斷社會信息,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他們的態度、情感和行為。
社會認知的核心概念包括:
-
圖式(Schemas):圖式是人們對某一類事物的心理框架或模板,幫助個體快速組織和解釋信息。例如,關於「教師」的圖式可能包括「知識淵博」、「嚴肅」等特徵。圖式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注意、記憶和解釋社會信息。
-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刻板印象是對某一群體的過度簡化和概括化的信念。它們通常是基於圖式形成的,可能導致偏見和歧視。例如,認為「女性不擅長數學」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
-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歸因理論探討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歸因可以分為內部歸因(如性格、能力)和外部歸因(如情境、環境)。歸因偏差,如基本歸因錯誤(過度強調內部因素而忽視外部因素),是社會認知中的重要現象。
-
啟發式(Heuristics):啟發式是人們在決策和判斷時使用的心理捷徑。例如,可用性啟發式是指人們根據記憶中容易想起的例子來判斷某事件發生的機率。雖然啟發式可以提高決策效率,但也可能導致認知偏差。
-
社會認知偏差(Social Cognitive Biases):社會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處理社會信息時常見的系統性錯誤。例如,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和記住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視與之矛盾的信息。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自我評價、自我認同和自我效能感。社會認知研究還關注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會比較、他人反饋和社會身份的影響。
-
情感與認知的互動:社會認知研究也關注情感如何影響認知過程,以及認知如何影響情感體驗。例如,情緒可以影響人們對信息的解釋和記憶,而認知評價也可以引發特定的情感反應。
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包括實驗、問卷調查、觀察和神經科學技術等。這些研究有助於理解社會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並為減少偏見、改善人際關係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