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重點
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心理過程與生理機制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神經系統和行為之間的聯繫。以下是生理心理學的一些重點內容:
-
神經系統的基礎:
- 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包括細胞體、樹突、軸突、突觸等。
- 神經傳遞:神經遞質的種類(如多巴胺、血清素、穀氨酸等)及其在行為和心理過程中的作用。
- 神經系統的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
-
大腦結構與功能:
- 大腦皮層:各腦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的功能。
- 邊緣系統:包括海馬體、杏仁核等,與情緒、記憶和學習相關。
- 基底神經節:與運動控制和習慣形成有關。
- 腦幹和小腦:分別負責基本生命功能和運動協調。
-
感覺與知覺:
- 感覺系統的生理基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的神經機制。
- 知覺的神經處理:感覺信息如何在大腦中被整合和解釋。
-
學習與記憶:
- 突觸可塑性:長時程增強(LTP)和長時程抑制(LTD)在學習中的作用。
- 記憶的分類: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以及其神經基礎。
- 海馬體在記憶形成中的作用。
-
情緒與動機:
- 情緒的神經基礎: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結構在情緒處理中的作用。
- 動機的生理機制:如飢餓、渴、性行為的神經調控。
-
睡眠與覺醒:
- 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周期(REM和非REM睡眠)及其神經調控。
- 晝夜節律:視交叉上核(SCN)在生物鐘中的作用。
-
壓力與健康:
- 壓力反應的生理機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作用。
- 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
神經發育與可塑性:
- 神經發育的關鍵階段:從胚胎期到成年期的神經發育過程。
- 神經可塑性:大腦在損傷或學習後的適應能力。
-
神經精神疾病:
-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神經機制。
-
研究方法:
- 腦成像技術: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
- 電生理學方法:如腦電圖(EEG)、單細胞記錄。
- 基因與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基因編輯、蛋白質分析。
這些內容涵蓋了生理心理學的核心領域,幫助理解心理過程背後的生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