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會模式abcdx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種綜合性的健康與疾病解釋框架,由美國精神科醫生喬治·恩格爾(George Engel)於1977年提出。該模式強調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認為這些現象不僅僅是生物學因素的結果,還受到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以下是該模式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
-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這包括遺傳、生理結構、神經系統功能、免疫系統反應等。例如,基因突變可能導致某些疾病,而荷爾蒙失調可能影響情緒和行為。 -
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這涉及個人的情緒、認知、行為模式以及心理狀態。例如,壓力、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可能影響身體健康,而積極的心理狀態可能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
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
這包括家庭、社區、文化、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系統等。例如,貧困可能導致健康資源的缺乏,而良好的社會支持可能有助於應對疾病。 -
互動作用(Interaction):
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例如,長期壓力(心理因素)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生物因素),而社會支持(社會因素)可能緩解這種影響。
ABCD-X 模型
ABCD-X 模型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一種具體應用,通常用於解釋壓力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其組成部分如下:
- A(Activating Event):觸發事件,例如疾病診斷或重大生活變故。
- B(Beliefs):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信念,例如對疾病的看法。
- C(Consequences):事件的結果,例如情緒反應或行為改變。
- D(Dispositional Factors):個體的內在特質,例如性格或應對方式。
- X(External Resources):外部資源,例如社會支持或醫療資源。
通過這種綜合性的分析,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並為治療和預防提供更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