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一覧心理學
心理學中的法則或原則是指那些被廣泛接受並用於解釋人類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理論或規則。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學法則:
-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工作會膨脹到填滿完成它所分配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你有一周的時間來完成一個任務,你很可能會用完整整一周的時間,即使這個任務可能只需要一天。
-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人們的期望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如果教師或管理者對某人抱有高期望,那個人往往會表現得更好。
-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如果有什麼事情可能出錯,它就一定會出錯。這個定律經常被用來描述一種悲觀的態度或預期。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人們傾向於接受那些模糊和普遍性的人格描述,認為這些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些描述實際上適用於大多數人。
-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當人們知道自己被觀察時,他們的行為會改變。這個效應是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在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中被發現的。
-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由亨利·塔菲爾和約翰·特納提出,認為人們通過將自己歸類為某個群體來定義自我,並且傾向於對自己的群體持積極態度,對其他群體持消極態度。
-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由萊昂·費斯汀格提出,當人們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或態度時,他們會感到心理不適,並會嘗試減少這種不適感,通常是通過改變信念或態度。
-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B.F. 斯金納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認為行為是由其後果塑造的。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會增加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而懲罰則會減少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這些法則和理論在心理學研究和實踐中被廣泛套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和心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