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論心理學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主要研究個體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其原因。這一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於1958年首次提出,隨後由哈羅德·凱利(Harold Kelley)、伯納德·韋納(Bernard Weiner)等學者進一步發展。
核心概念
-
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
- 內部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個體的內在特質,如性格、能力、動機等。例如,某人考試失敗,歸因於「我不夠聰明」。
- 外部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環境或情境因素,如任務難度、運氣、他人影響等。例如,某人考試失敗,歸因於「題目太難」。
-
歸因的維度:
- 穩定性:原因是否穩定不變。例如,能力是穩定的,而運氣是不穩定的。
- 控制性:個體是否能夠控制該原因。例如,努力是可控的,而天賦是不可控的。
- 內外性:原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如前文所述。
-
基本歸因錯誤: 人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傾向於過度強調內部因素(如性格),而忽視外部因素(如情境)。這種現象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
自我服務偏差: 個體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能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運氣或任務難度)。
套用
歸因理論在多個領域有廣泛套用:
- 教育心理學:幫助學生理解學業成敗的原因,促進學習動機。
- 組織行為學:分析員工行為的原因,改進管理策略。
- 臨床心理學:幫助患者調整對自身問題的歸因方式,改善心理健康。
總結
歸因理論揭示了人們如何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指出這種解釋方式對情緒、動機和行為有重要影響。通過理解歸因過程,個體可以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從而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